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语言表达背后隐藏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符号观有着直接影响。而施佩特不少与巴赫金相似相通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隐喻在人思维过程中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主要部分,又是一个特殊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活动。通过与熟知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性直觉感“在人实际思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中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中是如何运作。下面我们以彼得一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名字为例来研究一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东方式自然观、古罗马艺术观,和中世纪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为中国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比较中对接下来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对乱伦现象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巴赫金文论一个核心便是人文话语“复调性”,不同界面的“复调性”。“复调性”这一学说思想原点在哪里?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解读。波兰学者兹比格涅夫·波德古热茨曾于1971年采访过晚年隐居中巴赫金。这篇珍贵访谈录,记录了巴赫金本人晚年对陀氏小说“复调性”解说。它对于我们走近巴赫金,理解巴氏学说中这一关键词,无疑是有益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 复调性 巴赫金 人物访谈 文学评论
  • 简介:在苏联共产党众多领导人中,莫洛托夫堪称“元老级”人物。他生于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逝世于1986年戈尔巴乔夫时代,享年96岁。他曾以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身份参与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出任中央责任书记,时年31岁。40岁(1930年)起担任苏联政府领导工作,曾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等要职。

  • 标签: 苏联 共产党 领导人 莫洛托夫 政治生涯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和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西方学者编著《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俄国问世李锁贵该书是计划出版7卷本《俄国文学史》中一卷,作者系西方著名俄国文学史专家,俄译者为俄罗斯国内一些俄国文学专家,由俄罗斯“进步”出版社出版。包括《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内这部《俄国文学史...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国文学史 西方学者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时期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先例,如苏联时期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不是他俄语诗歌,而是他英语散文。作为布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一部书”,尤其拓展了布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布罗茨基情书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布罗茨基与威尼斯城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布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从肇始到落地一直是一个艰难复杂过程,其中充满了索尔仁尼琴苦难意识和诸多诉求,其授奖章程、评奖机制以及授奖对象都成为索尔仁尼琴苦难意识和精神关怀、历史记忆和文学价值、民族认知与道德意识表达者,成为认识索尔仁尼琴道德意识一面镜子。在文学商业化、市场化今天,“索奖”及其评奖委员会珍视俄国传统文学价值,注重文学评奖独立性,这值得加以关注。

  • 标签: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道德意识 文学价值 历史记忆 民族认知
  • 简介:在金秋上海,在因APEC会议举行而显得异常热闹上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研讨会”于10月15-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不显张扬地举行了。因与APEC会议“撞车”。会议时间由原定三天半压缩成两天半,但来自全国各地80余位教师、学者、编辑和研究生们却潜下心来,或积极发言,或认真倾听,相互交换了研究成果。获得了大量“压缩”信息。

  • 标签: 俄罗斯文学研究 张扬 学者 研究成果 苏联解体 研讨会
  • 简介: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巴赫金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跨文化话语旅行中巴赫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话语 巴赫金 研讨会综述 “对话” 旅行
  • 简介: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联想。从而成为承栽人类情感和思想重要工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颜色更成为众多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主要象征对象。具有时代特点红白黑三色成为最鲜艳象征颜色,它们在梅列日科夫斯基象征主义小说《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中具有强烈对比意义,成为揭示作品主题重要象征手段。

  • 标签: 红色 白色 黑色 基督反基督
  • 简介:……为了我们有着共同命运,谁还能珍惜自己泪水?有谁还不用愤怒烈火,去烧掉那野兽暴戾?你,死难灵魂啊,且在这青青草地下安眠!这一笔血债啊,明天我们一定要讨还!(《血债》,1941)读着诗人在日寇铁蹄下忧国忧民铮铮诗行,我不禁记起另一位诗人在沙皇皮鞭下?..

  • 标签: 人物报告文学 翻译家 作家 魏荒弩
  • 简介:王西里《中国文学史纲要》诞生,与近代实证史学对王西里深刻影响密切相关。但考察王西里研究中国文字思路和方法,剖析其评论中国文明观点,他深受近代欧洲东方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影响。《中国文学史纲要》问世,还与沙皇俄国对中国殖民政策,以及俄国人东方观息息相关,其中俄国人双重民族性格是此期俄国东方学研究兴盛潜在动力。《中国文学史纲要》对中国宗教、中国文字、文学研究和认识,在世界汉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中透露出王西里中国观,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 标签: 王西里 《中国文学史纲要》 欧洲东方学 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