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菌的抗菌素耐药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亟需新策略阻控细菌耐药。群体感应是微生物细胞间交流的一种机制,当环境中群体密度达到阈值后群体感应即被激活,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群体感应已被证实可调控生物膜、外排泵、细菌分泌系统等抗菌素耐药机制,有望成为耐药调控靶点。目前已有多种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降解信号分子、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的识别和结合、阻断群体感应信号的合成等方式干扰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阻控微生物耐药的新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菌不仅是乳腺炎等常见乳腺疾病的致病因素,还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乳腺内部组织中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它们的存在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相关;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等途径影响乳腺癌的患病率。进一步探索细菌对乳腺癌的影响,将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细菌 乳腺肿瘤 胃肠道微生物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部潜在的致病菌(PPB)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别PPB对病情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因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病毒、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按照年龄分<3个月组、3~<6个月组、6个月~<1岁组和1~2岁组,按照鼻咽部有无PPB及其类别分为RSV单独感染组、RSV+G+菌组、RSV+G-菌组和RSV+G+菌+G-菌组,各组间RSV+PPB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临床特征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8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RSV+PPB组患儿113例,占40.4%。检出率最高的细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在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9,P=0.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7,P=0.034)。与RSV单独感染组比较,RSV+G-菌组患儿住院时间长、发热比例高、气促比例高、吸氧比例高和血C反应蛋白水平高(均P<0.05)。与RSV单独感染组比较,RSV+G+菌组年龄大、发热比例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淋巴细胞比例低和血C反应蛋白水平高(均P<0.05)。结论约40%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部可检出PPB,鼻咽部合并PPB感染可能影响RSV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 鼻咽部细菌 病情严重度
  • 简介:摘要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多伴有小肠动力障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发生率高。采用氢呼气试验(HBT)可对比老年便秘患者和非便秘患者的小肠细菌生长和分布情况、小肠蠕动速度、回盲瓣功能等,分析老年便秘SIBO的成因及程度。本结果显示老年便秘患者出现SIBO的概率与无便秘的老年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老年便秘的SIBO发生可能与回肠反流相关,且出现在小肠全程。

  • 标签: 便秘 小肠 细菌 呼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回顾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 标签: 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血制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感染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年轻对照组(年龄<6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结果、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年龄67.00(65.50, 77.00)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轻对照组121例,年龄44.00(33.25, 52.00)岁,男性90例,女性31例。老年组女性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47.62%(20/42)比25.62%(31/121)],老年组由胆源性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83.33%(35/42)比43.80%(53/121)],老年组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年轻对照组[37.00(27.50,58.00) IU/L比28.00(18.50,44.00) IU/L;6.36(4.23,10.89)mmol/L比4.68(3.23,7.15)mmol/L],老年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年轻对照组[1.05(0.78,1.35) mmol/L比2.26(1.32,18.55)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30.95%(13/42)比12.40%(15/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长于年轻对照组[22.00(13.25,43.50)d比17.00(9.00,26.00)d],但接受2次以上手术的比例低于年轻对照组[26.19%(11/42)比43.80%(52/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年轻对照组[21.43%(9/42)比7.44%(9/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PN患者女性比例较高,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其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老年人
  • 简介:摘要慢性活动EB病毒感染相关肠炎(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enteritis,CAEAE)在临床罕见。本研究3例CAEAE患者均以发热、腹泻为主要表现,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溃疡,肠黏膜组织病理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染色呈阳性,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症状缓解,1例死亡。CAEAE患者病程中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易被误诊为炎症肠病,且有向癌前病变或肿瘤转变的可能,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标签: EB病毒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 标签: 眼内炎 角膜溃疡 缝线 抗感染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重症肝病合并侵袭真菌感染(IFI)预后差,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抗真菌药物又多在肝脏代谢,毒副作用大,临床诊治困难。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重症肝病患者的特点,形成专家共识,以供医务人员在制定重症肝病合并IFI诊治决策时参考。

  • 标签: 重症肝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 防治 共识
  • 简介:摘要间质肺疾病急性加重(AE-ILD)是指慢性纤维化性间质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迅速恶化(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明显增加),同时伴有新的、广泛的肺泡损伤,并且影像学表现在原有纤维化病变基础上新发弥漫、双侧磨玻璃样改变,病情迅速恶化,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AE-IL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感染与AE-ILD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感染在AE-ILD中的作用、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对AE-ILD的认识。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 感染 急性加重
  • 简介:摘要感染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病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处理棘手。近十年来,微创治疗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开放外科手术,成为IPN的一线治疗方案。内镜下坏死组织引流术和清创术作为微创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PN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PN内镜下引流支架的选择、清创方案的优化、设备的改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问题亟需解决。现就IPN的内镜诊治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治疗 内镜
  • 简介:摘要侵袭肺部曲霉感染是重症流感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现,流感相关曲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易误诊或漏诊,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将其流行病学、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及诊治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感染者(PLHIV)心理弹性表现,为提高PLHIV心理弹性,促进其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4—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四川省泸州市某艾滋病定点诊疗机构和某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疗的14例PLHIV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PLHIV心理弹性表现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接受、应对、重构。结论医务人员可以根据PLHIV心理弹性表现帮助感染者尽快接受感染事实和掌握有效应对的策略,并促进感染者达到理想重构,加入艾滋病防控工作,为实现"零艾滋"共同努力。

  • 标签: 心理弹性 PLHIV 深度访谈
  • 作者: 巩俊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中午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6407
  • 简介:目的:研究感染创面接受臭氧消毒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在2021.12月至2022.12月,选取的对象为上述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感染创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5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予以常规消毒处理,实验组患者予以臭氧消毒技术,对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以及伤口愈合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伤口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两组的创面新生上皮组织面积变化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d、9d以及12d实验组的创面新生上皮组织面积变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消毒技术用于感染创面治疗中,会加快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提高整体的创面愈合效果,值得运用。

  • 标签: 臭氧消毒技术;治疗;感染性创面;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以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为例,通过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进行调研,总结出痤疮、足癣、疣、毛囊炎、鸡眼与胼胝、日晒伤等是部队人员高发的皮肤疾病,并将调研结果应用至空军军医大学皮肤疾病课程整合工作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按照"系统-器官"为中心,结合军医大学的教学任务与特色,将皮肤病学、整形外科和烧伤与皮肤外科系统整合,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排。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试卷考核,并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针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满意度,可为军医院校的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课程整合 军医大学 皮肤疾病 部队高发皮肤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omplex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cSST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治疗并被确诊为MRSA引起的cSSTIs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49例。利奈唑胺组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43.25±4.90)岁,给予静脉注射利奈唑胺,600 mg/次,2次/d,每次间隔12 h;万古霉素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3.15±5.25)岁,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根据患者体质量每次用量15 mg/kg,2次/d,每次间隔12 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治疗7~14 d。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抗菌治疗的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安全。结果在停药时(使用最后一剂药物后第24 h),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85.7%(42/49)比67.3%(33/49),P=0.032],但在随访时(停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相当[75.5%(37/49)比67.3%(33/49),P=0.371]。在停药时和随访时,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在停药时两组患者辅助T细胞17占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患者[51.02%(25/49)比71.43%(35/49),P<0.05];利奈唑胺组的住院时间为(7.6±0.5)d,静脉治疗时间为(5.6±0.3)d,万古霉素组分别为(8.9±0.6)d、(10.4±0.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由MRSA引起的cSSTIs的万古霉素的有效替代药物。

  • 标签: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MRSA cSSTIs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白蛋白、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在泌尿外科手术细菌感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血尿、大便等检验结果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160例),将感染组患者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21例)和非细菌感染组(19例)。比较前白蛋白、CysC、β2-MG的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感染组的CysC、β2-MG均高于非感染组,前白蛋白则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感染组的CysC、β2-MG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前白蛋白低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CysC、β2-MG以及前白蛋白检测细菌感染的灵敏度(87.50%)和阴性预测值(96.77%)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55.00%、87.41%、57.50%和84.56%、62.50%、8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ysC、β2-MG以及前白蛋白在泌尿外科手术细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临床评估此类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 细菌感染 前白蛋白 胱抑素C β2微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