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官应当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赘言。就独立审判权的困境而言,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来自法院系统外部的干扰以及法院系统内部行政化带来的弊端。因为这些干扰或弊端一般会给法官带来巨大压力,使其无法有效独立审判。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在没有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法官放弃审判权的情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即以估价鉴定为例,对司法实践中审判权主动性旁落的现象做一探析。

  • 标签: 鉴定结论 司法实践 控辩双方 估价人员 出庭作证 控方
  • 简介: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其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将法院的审判权力分享给人民群众的方式,使其能够参与司法,以此起到对司法过程的监督作用,增强司法的民主性和公正性。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自2015年4月起,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的联合主持下,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将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时涉及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没有进行区分,未能做到结合人民陪审员自身特点发挥其优势,达到优化配置司法资源的目标。回顾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考察域外陪审制度,可以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事实审与法律审的问题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人民陪审员制度 现状 事实审 法律审 完善方向
  • 简介:自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国有重点企业实施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以来,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在推动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目前无论在职责定位、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在体系建设方面尚在探索实践中。

  • 标签: 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文化 道德行为 分离 国有重点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
  • 简介:认为法律与价值无涉是西方分析法学法律观的基本观点,而一般认为,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命题。本文剖析了这一命题,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分析法学家观点的错失。认为分析法学家根本的错误在于对法律和道德的性质、结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一个是"事实",另一个是"价值"。不懂得法律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包含着价值因素,甚至就是用于指示和衡量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系统。因为法律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共识基础上产生的正义观念的制度化。也不懂得法律规范既是一种"事实",又是一种"规范"。因为它创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它对人们也只能起规范作用。这意味着在法律中"事实"与"规范"之间不存在隔阂;也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某一法律时,对于它"是什么"回答的同时,也对其"怎么样"作出评价。所以,"事实"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法律与道德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一种制度性事实,它们不仅同根同源,而且也都是维护所在社会正义观念所建立的秩序的相辅相成的两种社会机制,差别只在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制度层次上,道德规范处于低层次,法律规范处于高层次。正因为如此,法律规范渊源于道德,法律规范必然会接受道德观念的评价和有良恶之分。恶的法律,如果其恶性达到严重程度或严重丧失了道德性,就必然不再具有法律的效力。

  • 标签: 分析法学 “法律”与“价值”无涉 休谟法则
  • 简介:一、基本案情被告人金某于2007年10月18日趁被害人朴某淑不备,抢走其挎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LG牌KG328型手机一部(价值人民币1000元)及信用卡、驾驶证、身份证等物。

  • 标签: 被害人 被告人 行为认定 抢劫罪 财物 2007年
  • 简介:一切行政诉讼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通过司法程序否定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能没有期限限制。我国《宪法》对法院与行政机关的职权做出了明确划分,基于行政诉讼的设立目的和司法与行政的分工,对超过起诉期限的起诉,法院不能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启动司法审查程序,否则将是超越法律规定行使司法审查权,这种权利也并不能因为行政机关没有提出抗辩或放弃抗辩而重新获得。

  • 标签: 司法审查程序 行政诉讼 起诉期限 婚姻登记 人民政府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