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 PCI术前后儿茶酚抑素与缺血修饰蛋白含量的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有效探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 2016年 1月 -2016年 12月,调查对象为我院接诊的心肌梗死患者 60例,按患者急诊 PCI显示血管梗死复杂程度将其分成单支血管病变 A组、双支血管病变 B组与多支血管病变 C组,全部患者都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并进行儿茶酚抑素与缺血修饰蛋白含量等指标测定。结果 :三组患者在 PCI术后的 CST、缺血修饰蛋白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均发生变化。结论 :儿茶酚抑素能够在临床心肌梗死的预后判断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儿茶酚抑素 缺血修饰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177例疑似NSTACS患者于胸痛发作6h内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用间接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法)测定血清IMA值。且均经标准诊疗以及GRACE评分,并根据最终诊断分为NSTEMI组(n=34)、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n=56)和非缺血性胸痛(NICP)组(n=87)。另随机选取本院同期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绘制IMA诊断NSTEAC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取得判定IMA的最佳临界值。将IMA、心电图和cTnI单独或联合诊断与最终诊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NSTEMI组与UA组IM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NSTEMI组、UA组与NICP组比较,其IMA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ROC曲线下面积0.950,Cut-o值取67.49U/mL时,诊断NSTEACS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91.1%和86.2%。IMA水平与GRAC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MA是早期诊断NSTEACS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在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中对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人工构建SD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设以下6组(36只SD大鼠,n=6):空白对照(A组);单纯e-PTFE膜(B组);BME+e-PTFE膜(C组);BMSCs+BME+e-PTFE膜(D组);空转BMSCs+BME+e-PTFE膜(E组);hVEGF165基因修饰的BMSCs+BME+e-PTFE膜(F组).分别将转染hVEGF165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的BMSCs接种于胶原膜BME-10X后,按各分组植入人工牙周缺损内,并以空白胶原膜和空载体为对照.4周后取材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测量新生牙槽骨面积、新生牙骨质面积以及新生牙周膜宽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A组、B组和C组三组新生牙槽骨面积(NB)、新生牙骨质面积(NC)和新生牙周膜宽度(NP)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组相比,D组、E组、F组的NB、NC均有显著增加(P<0.05);与E组相比,转染有hVEGF165基因组(F组)的NB、NC和NP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hVEGF165基因转染BMSCs与胶原膜复合物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再生.

  • 标签: 人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牙周组织再生 胶原膜 急性牙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制备新型钛基材料过程中,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对其体外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聚合作用以多巴胺在纳米孔钛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DA)膜层,通过调节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15min,30min,60min),得到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利用扫描电镜(SEM)、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及杀菌率等检测方法,对载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载入纳米银反应时间为30min的钛基材料较其他反应时间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满意的抗菌性能。结论通过调整纳米银沉积反应时间,可调节材料表面银离子释放量,可得到既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又有较强抗菌能力的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多孔钛。

  • 标签: 多孔钛 聚多巴胺 纳米银颗粒 生物学性能 反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ETTL3介导的m6A修饰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建模成功后取小鼠心脏做主动脉瓣冰冻切片,培养THP-1单核细胞,甲基化定量试剂盒检测泡沫细胞内METTL3及整体m6A水平。结果 METTL3在人As斑块和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广泛表达。结论 METTL3可能通过介导BAX mRNA上m6A修饰,抑制细胞凋亡,促进As斑块发生发展。

  • 标签: METTL3 动脉粥样硬化 N6-甲基腺苷修饰
  • 简介:子痫前期一种出现高血压与蛋白尿为特征的妊娠期常见病。目前,子痫前期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缺血、缺氧环境可产生活性氧,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albumin,IMA)是心肌缺血发生早期改变的标志物。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由于缺氧环境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存在,同样可能影响血清IMA的水平。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子痫前期 氧化应激反应 髓过氧化物酶 活性氧 缺氧环境
  • 简介: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R)是一种合成跨膜蛋白,通过抗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来重新定向被修饰的细胞.CAR修饰的T/NK细胞,特别是CAR-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它赋予T/NK细胞靶向杀伤活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NK细胞的活化基序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导赋予T/NK细胞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就CAR发展、CAR-T和CAR-NK细胞的比较、MM细胞的表面标记和CAR在MM中的应用及CAR-T/NK细胞的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 过继免疫治疗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接近于恢复患者的生理模式,细胞移植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酶切鉴定后的新构建质粒pEGFP-C2-TH经电穿孔法转染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帕金森病大鼠右侧脑室,对照组注入PBS。观察移植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质粒pEGFP-C2-TH转染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8周,细胞逐渐向脑室转移,12周时迁移至皮质,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抗原,且实验组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多巴胺 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帕金森病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例ARCOⅢB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过程中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7个,随访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结果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无感染及过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髋关节疼痛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由治疗前的63分提高到治疗后的76分,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分值2.5分提高至4.2分。CT扫描显示损伤局部出现重建性骨修复,低密度区范围缩小,密度增高。ARCO分期由ⅢB改善至ⅢA。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本次探索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RGD多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材料上的增殖、黏附、分化情况,以研究TGF-β基因和RGD多肽在调控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方法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把TGF-β基因转入BMSCs,以单纯PLGA支架材料、单纯BMSCs作为对照,分别将单纯BMSCs和转TGF-β基因BMSCs两组细胞种植于两种材料上,培养1、2、3d后,计数细胞密度以反映细胞增殖情况;接种后4、12h,沉淀法定量检测黏附的细胞数;培养24h后用FITC连接的鬼笔环肽对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用成骨性培养基培养7、14、21d,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来了解BMSCs分化情况。结果转TGF-β基因细胞密度显著增大,且在各时间点有较高的ALP活性。RGD多肽修饰的PLGA材料上细胞黏附率高,并有较高的荧光素密度及较粗大的细胞骨架,且在第14天时表现出高的ALP活性。结论TGF-β基因和RGD多肽同时应用有利于BMSCs黏附到支架材料上,并能促进其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组织工程 修饰 TGFΒ 骨髓细胞
  • 简介:本研究观察腺病毒介导hPDGF—A/hBD2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以及移植后体内局部的外源基因表达情况。将已成功构建和包装的hPDGF—A/hBD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体外感染原代分离培养的BM—MSC后,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收集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的无血清培养上清,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分泌的hPDGF—A的促迁移效应。将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局部点状注射至大鼠放射创伤复合伤创面,在各时相点进行冰冻切片并观察创面移植的BMSC的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大鼠BM—MSC表达报告基因EGFP。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双基因修饰的BM—MSC表达hPDGF—A和hBD2。划痕实验证实双基因修饰BMSC培养上清组在8、12、24和30小时的愈合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创面移植的外源性基因修饰的BM—MSC显示,至少在移植后2周之内BM—MSC可以较高水平地表达以EGFP为指示的外源基因。创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外源基因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21天仍有少量表达。结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MSC在体外、体内均可使目的基因得到有效表达,成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SC促进难愈创面愈合的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血小板源生长N子A 防御素62 创伤愈合
  • 简介:背景:从关节和胫骨假体聚乙烯衬垫后表面转移磨损碎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主要原因。全膝人工关节假体设计随时问而发生变化,例如对胫骨盘近端表面的粗糙度和聚乙烯衬垫的灭菌方法。我们假设胫骨盘表面抛光和采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之外的其他方法对衬垫灭菌,可降低骨溶解的发生率。方法:从1987年至1998年,我们采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的解剖型组配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系列。对300名患者施行36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5至10年,对这些患者的膝关节摄正、侧位X线片。由两位关节置换专家对X线片上的骨溶解状况进行单独评定(骨溶解的界定标准为假体周围存在边缘清晰的非线性松质骨丢失区)。结果:在粗糙表面的胫骨盘的242例膝关节中,使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的衬垫固定,有34%(82例)骨溶解阳性。用惰性气体中γ射线照射或没有照射的衬垫与抛光表面连接的98例膝关节中,有9%(9例)骨溶解阳性。骨溶解与六项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为:一项与患者(男性)相关、一项与胫骨盘(近端表面抛光)相关、三项与聚乙烯衬垫(加工的原材料、灭菌方法及存放时间)相关及一项与手术技术(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间的过伸)相关。结论:在这类假体设计中,胫骨盘近端表面采用抛光及衬垫采用更为先进的灭菌方法(不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能显著减少骨溶解的发生率,但不能避免骨溶解。

  • 标签: 假体周围骨溶解 全膝关节置换术 聚乙烯衬垫 胫骨假体 灭菌方法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