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的手术探查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呕吐等,入院后,采用颅脑CT对其进行检查,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检查,患者中有后交通动脉15例,前交通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14例,动脉直径在2—7mm,平均直径(4.26±0.73)mm,经治疗后,有35例患者完全情清醒总有效率为87.5%,有5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包括肺部感染死亡1例,颅内感染死亡1例,高颅压疝死亡1例,同侧颈内动脉死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破裂患者的治疗,需要立即对患者的患部进行检查,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时机,并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提高其治疗效果。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肿 动脉瘤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诊断价值的比较情况。方法分析我院30例颅内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动脉部位、体直径和颈宽度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诊断价值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分叉型人工血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动脉(CA)在飞利浦64排CT血管成像与GE高场磁(3.0T)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35例颅内动脉在飞利浦64排CT与GE高场磁共振中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飞利浦64排CT发现35例动脉、GE高场磁共振发现33例动脉。其中28例位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海绵窦段及床突段)、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上行段及膝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回转段及侧裂段)及交通支,7例位于椎基底动脉(小脑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飞利浦64排CT与GE高场磁共振对动脉的检出基本相同,但飞利浦64排CT对于小动脉更具有优势。结论飞利浦64排CT对颅内动脉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高,各种后处理技术(MPR、MIP和VR等)对动脉位置、大小、周围空间关系明确,可作为颅内动脉检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64排计算机体层成像 高场磁共振(3.0T)成像 三维重建技术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DSCT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程序,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利用不同的能谱直接进行不同密度的金属减影。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术后的细微结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单能谱成像 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及双微管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及双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135例颅内动脉患者(宽颈动脉87例,梭形动脉11例,微小动脉4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共置入支架160枚,均采用SolitairAB支架。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8例,此8例微小动脉术后见腔内造影剂滞留。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18例,双导管技术9例,两种治疗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随访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支架及双微导管辅助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动脉栓塞的致密程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双导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采用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各21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处理,观察组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宫腔填塞率为28.6%,子宫切除率为4.8%,输血率为9.5%,明显低于对照组95.2%、23.8%、90.5%,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介入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脂、心功能情况以及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的发生率(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期间实施介入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血脂及心功能改善价值显著,同时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介入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胶质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高侵袭、高浸润性、高复发率等特点,治疗后其预后差。临床工作中脑胶质的医治仍较困难,如何在中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功能,防止术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同时术后给予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提升患者生存率是胶质治疗的目标。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当前神经胶质的基因治疗已经是一项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就胶质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胶质综合治疗的认识!

  • 标签: 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放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胶质切除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此次依不同护理方式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行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胶质切除患者60例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用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模式干预。结果观察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胶质切除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效果(P<0.05)。结论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胶质切除患者选择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模式干预,临床干预效果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唤醒麻醉 脑功能区 胶质瘤 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肿与转移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CT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脓肿6例,转移4例,观察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血象及脑脊液检查呈炎性改变,病灶多为单发,呈环状强化,内壁光整,外壁略不规则,灶周有轻中度水肿。转移常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血象及脑脊液检查正常。病灶常为多发,小灶多呈结节状强化,较大病灶主要为环状强化,壁厚薄不均,部分可见壁结节,灶周见大范围指状水肿。结论脓肿与转移各具其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合临床及相关化验检查,CT能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脑脓肿脑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再出血、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8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Hunt-Hess分级≥Ⅲ级、再出血、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x10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再出血、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年龄 Fisher分级 Hunt-Hess分级 吸烟 高血压 高血糖 再出血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出现不可预知的紧急情况及并发症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处理与救治资料。结果术前物品准备充分,中熟练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为程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使患者得到理想的治疗。结论熟练操作使用多项仪器,做好中患者的各项监护,及时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快速准确配合实施各项急救措施,就能在生死线上挽救一个个生命。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介入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2月时间段内收治的40例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护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中,给予介入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介入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腔梗与动脉梗化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腔梗与动脉硬化32例患者病例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结果研究发现,临床治疗中医生采用内服用药与静脉滴注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其中26例患者口服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其中单一用药患者10例,配合服用40mg维路通片患者10例,剩余6例患者配合服用40mg尼莫地平片。21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二联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初期所用药剂为160mg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并配合使用500m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末期使用20ml复方丹参注射液,配合20ml活素或0.4g路通注射液。结论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以及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治疗腔梗和动脉硬化效果显著,可将其作为治疗该疾病的常规用药。

  • 标签: 脑腔梗 脑动脉硬化 用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F-κB和TNF-α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aSAH患者血液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进行动态检测,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aSAH患者血液NF-KB在发病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在发病后l-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SAH患者NP—KB、TNF-α含量变化与CVS呈正相关。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核转录因子-&kappa B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经颅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评价采用舒适护理对动脉术后患者恢复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动脉手术的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动脉手术患者术后的恢复,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标签: 舒适护理 动脉瘤手术 术后恢复 护理安全性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内动脉破裂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有着怎样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6月共51例动脉患者术前、术后2~3,4~S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然后将取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ACTH、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在术前、术后2~3,4~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术前、术后2~3,4~Sd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同部位动脉患者的T3,FT3在术前、术后2~3,4~Sd没有任何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Hunt分级小同级别的动脉患者的T3,FT在术前、术后2~3,4~Sd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患病况的判断根据是以动脉破裂患者的血清T3,FT的变化水平情况为主要指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甲状腺激素变化水平 联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较大肝血管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至2012年我科所做的18例较大肝血管患者,进行超选择插管,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研究中注意事项及术后疗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缩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栓塞,其中12例栓塞两次,其余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术后肝功能有轻度异常,特别是一次栓塞病例,但经保肝治疗后均恢复。术后随访1至4年,术前10例有症状者术后3个月至半年左右均完全消失,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消化道穿孔、胰腺炎及胆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分次栓塞较大肝血管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肝大血管瘤 分次栓塞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