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防跌倒(坠)警示标示,减少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及高危人群跌倒(坠)的发生率,有效保证护理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我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患者跌倒(坠)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分值≥10分及跌倒(坠)高危人群,采用红色“安全警示防跌倒/坠”标示悬挂在患者床头卡上、绿色“防跌倒(坠)”警示标示佩戴在病人腕带上并制定标准化防跌倒(坠)护理流程,实施全面护理干预。通过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坠)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跌倒(坠)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跌倒(坠)警示标示有醒目的警示和提醒作用,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跌倒(坠)事件。

  • 标签: 防跌倒(坠床) 警示标示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疝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及时评估相关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本院疝外科住院的168例患者进行常规或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疝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明显减少。结论减少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利用科学评估工具,加强安全教育等常规或综合干预措施对预防疝外科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疝外科 跌倒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后踝关节挛缩功能康复的常规手段包括超短波治疗、跟腱牵拉等。本文探讨将电动起立训练增加到物理因子治疗方案中,观察其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超短波、手法牵拉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行电动起立训练,治疗四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ROM较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动起立训练对增大脑卒中后踝关节活动范围及改善踝关节运动功能有显著效用。

  • 标签: 电动起立床训练 脑卒中 踝关节挛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瘤电子线补量放疗(SBT)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靶区剂量,评价两种不同的放疗方式对靶区、危及器官受照射体积及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Tis-2N0M0)患者10例,在术中瘤放置银夹标记,将银夹所标记的范围外扩1.0~1.5㎝定义为瘤靶区(CTVTb),胸壁和全乳腺定义为临床靶区(CTV)。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每例患者设计了电子线补量计划和瘤调强同步推量计划。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和正常组织所受剂量以及体积。结果两种不同的放疗方式计划中CTV和CTVTb适形度和均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V20、肺V10照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V30和心脏V10照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侧乳腺最大照射剂量和平均照射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组织器官照射体积上相差不明显。但瘤调强同步推量放疗在瘤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方面优于瘤电子线补量放疗,瘤调强同步推量放疗可以缩短治疗次数。

  • 标签: 乳腺癌 放射疗法 同步推量调强放疗 电子线补量放疗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究Morse评分表在眼科患者预防跌倒坠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眼科2016年1—12月581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未使用Morse评分表,采取常规的跌倒坠预防措施;选择我院眼科2017年1—12月593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Morse评分表作为评估工具,依据评分的分值,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然后对两组患者发生跌倒坠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共发生了9例跌倒坠,简单计算得出1.55%发生率。然而观察组仅仅发生1例跌倒坠,发生率只有0.17%。由数据对比发现使用Morse评分表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眼科跌倒坠的发生率的结论。

  • 标签: Morse评分表 预防 跌倒坠床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胸颈两切口、经食管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上段食管癌的近远期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间采用左胸颈两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8例,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伴发症、切缘情况及术后1、3年生存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无吻合口出血、声音嘶哑及乳糜胸发生,无切缘阳性发生。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87.5%(7/8)。结论经左开胸并左颈部两切口具有比三切口创伤小,肿瘤切除率高,术野暴露充分,吻合确切可靠,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不占胸腔容积,对呼吸功能影响小等优点,是目前上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术式。

  • 标签: 食管癌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医疗防治工作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药剂科作为医院重要部门,承受着基本用药目录编制、药品信息查询、保证药品质量等重任,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品,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药学监护(PC)是医院医疗防治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药剂科工作模式的改变,对医院管理、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药学模式的转变,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药学监护是可行和必然的。

  • 标签: 基层医院 药学监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和效果。方法培训学习、改革工作模式和排班模式、加强基础护理、开展相关活动、简化护理书写、加强业务学习和细节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结果基础护理高质量落实,病房面貌改观,患者/家属对护士满意度提高,护士服务意识增强,职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形成良性竞争工作环境。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全方位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多方满意度。

  • 标签: 老年 监护病房 优质护理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属健康教育对重症监护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影响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重症监护患者,将所选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3.3%,两组比较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家属疾病认知和防护行为,持续为患者提供有效支持,更好的从各个方面服务患者,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疗疗效的目的,提高满意度,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监护 家属 健康教育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据临床研究表明,窒息死亡是目前围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围生期对胎儿进行监测,对诊断胎儿的安危状况、降低胎儿病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胎心监护是反应围生期胎儿生物物理活动的重要指标,”利用胎心监护有利于实时掌握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围产保健中。本文就NST监护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能对临床胎心监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胎心监护 围产保健 脐带受压 假阳性问题 单胎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与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娩1890例产妇,妊娠晚期常规进行胎儿电子监护为观察组;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1786例使用传统监护方法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孕妇孕期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情况是,观察组胎儿窘迫1015例,53.37%,对照组321例,占18.16%。分娩结局;观察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正常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监测胎儿可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检出率,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窘迫和缩短宫内窘迫时间,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胎儿电子监护 胎儿宫内窘迫 新生儿窒息 围产儿死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有很多的生产岗位都存在一定的粉尘危害,包括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等,这些粉尘对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对于存在粉尘污染的工作岗位,对新进人员、在岗人员、转岗人员以及离岗人员都要加强健康检查,防止他们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性粉尘污染疾病。本文主要分析了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的伤害,以及对他们进行健康监护的措施和达到的效果,希望每个企业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强对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标签: 有机粉尘 无机粉尘 作业人员 职业健康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院内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6月间ICU收治的2168例患者,共发生ICU院内医源性感染132例,感染率为6.09%,对比分析患者住院期间与入院检查时的血尿便常规,以及痰培养、穿刺或者引流分泌物的病原检查结果,检查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病原体。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院后随访,具体判断参照《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执行。结果132例患者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59(44.70%)例、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29(21.97%)例、消化道21(15.91%)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7(12.88%)例和切口感染6(4.55%)例,感染菌种分别为革兰阴性菌81(61.36%)例、革兰阳性菌37(28.03%)例和真菌14(10.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使用机械通气、使用深静脉留置管、使用泌尿道插管、使用抗生素、ICU时间≥14d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收治科室内外和镇静药物使用5d组间差异对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机械通气、深静脉留置管、泌尿道插管、抗生素、ICU时间都是ICU院内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ICU 院内感染 医源性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mcare智能监护脱机模式与传统脱机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ICU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2例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SIMV+PSV组、PSV+TC组相比,SC组患者的脱机时间明显较短,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care智能监护脱机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中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 标签: ICU呼吸衰竭患者 不同监护模式 应用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控制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取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模式的163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心理干预的163例划入观察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与SDS评分相近,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0.9±9.6)分、(34.3±5.2)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52.2±12.2)分、(38.6±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的引入,对改善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心电监护患者 负性心理 心理干预 影响
  • 简介:摘要总结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认为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日常操作不规范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采取建立规范、科学地感染控制管理模式、加强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感染因素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1)本组140例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前四位)分布在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皮肤,累积占比例为93.57%;(2)60岁以上的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比例为53.57%;(3)基础疾病主要(前五位)分布在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累积占比例为82.14%。结论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容易发生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我们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进而有效的控制重症监护室感染。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感染因素 预防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72例老年患者均经过经口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并对患者气道实施急性综合气道管理。结果41例5d~25d后恢复自主呼吸,成功拔除气管插管,3例拔管后因呼衰加重而再次行气管插管,此后成功拔管,2例拔管后因痰液较多而行气管切开,26例死亡(其中23例死于原发病,3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规范、严格、细致的气道管理,是提高机械通气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 气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