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心理干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

彭静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控制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取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模式的163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心理干预的163例划入观察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与SDS评分相近,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0.9±9.6)分、(34.3±5.2)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52.2±12.2)分、(38.6±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的引入,对改善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心理干预;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22-0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effect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theECGmonitoringinpatientswithnegativepsychologicalcontrol.Methods326patientswithECGmonitoring,theroutinenursingmodeof163caseswereincludedincontrolgroupb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f163casesincludedintheobservationgroup,byanxietyselfratingscaleofselfratingscaleofSASanddepressionscaleSDSandpsychologicalconditionoftwogroup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nursingscore.ResultsInthe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carebeforeSASandSDSscoreissimilartothatofnursingintheobservationgroup,scoresofSASandSDS,respectively(40.9±9.6),(34.3±5.2),waslowerthanthatofcontrastgroupNursing(52.2±12.2),(38.6±12.2)andthedifferencei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introduction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oimproveECGmonitoringinpatientswithnegativepsychologycanplayasignificantrole,shouldbeinthenursingpracticefurtherpromotion.

【Keywords】ECGmonitoringpatients;Negativepsycholog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fluence

对于心电监护患者,本身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其他病情反复变化的可能,需通过心电监护对患者病情观察。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自身疾病多表现出病程长、病情复杂及监护使患者活动不便等特点,加之患者对家庭经济负担的考虑,极易产生负性心理。对此,要求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解决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问题。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措施的163例纳入对照组,男93例,女70例,年龄32~75岁,平均(58.3±2.8)岁,其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56例、49例、42例、16例。观察组163例,男89例,女74例,年龄35~78岁,平均(61.3±3.4)岁,其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58例、44例、43例、18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意识模糊与沟通障碍、病情危重者。在基本资料上,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心电图观察、日常知识宣讲、饮食管理以及康复指导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心理干预措施: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以护士长、护理责任组长为主,小组负责结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设定相应的干预目标;②对于处于心理波动明显的患者,心理干预频次应保持适当,尽可能以引导、暗示方式,帮助患者做好心理情绪调整工作,若患者性格较为稳重,可选择有哲理意义的杂志供患者阅读[1];③对于积极配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过程更侧重于以激励、维持等为主,尽可能使患者成自主调整负性情绪,保持较高的治疗依从性[2]。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心理情况,利用焦虑自测量表(SAS)与抑郁自测量表(SDS)进行评分比较,评分指标为:①SAS,满分80分×1.25,轻度抑郁50~60分,中度抑郁60~75分,重度为75分以上;②SDS,评分标准相同于SAS[3]。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录入WPSxls数据表,由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3.1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原因:①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不足。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疾病知识极为有限,会以有限的知识完成“有病推定”过程,在对病情过分关注下,便会有抑郁、恐惧以及紧张等负性心理产生;②费用原因,由于心电监护患者一般需长期接受治疗及监护,因自身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导致负性心理产生;③活动被限制:监护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及长期心电监护,其活动范围被限制,患者也会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3.2心电监护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心电监护患者163例与对照组患者163例,护理后,观察组在SAS与SDS评分上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心电监护患者的病情做好分析,明确不同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工作,使患者负性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帮助患者快速康复,且实现医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排解其负性情绪,治疗效果因此得以提升,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红培.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A型行为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张海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干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

[3]张二箭,田福利,张宾.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04: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