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对策。方法对2009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集上报的210例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结果以4~10岁患儿ADR发生率最高为44.3%;男女比例10.60;按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滴注诱发ADR的发生率最高为83.8%;按药物剂型分类,粉针剂诱发ADR的发生率最高为69.5%;联合用药ADR发生率为16.7%;按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发生率最高为75.2%;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91.4%;经对可疑药物停药并对症用药治疗,210例ADR患儿中,治愈180例(85.7%),好转30例(14.3%),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动力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异常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ADR患儿,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 标签: 儿童 药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与医学技术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发生特点。方法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12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从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有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服用中药制剂等。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身体的器官与系统以及皮肤遭到损害。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控制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比成年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少,临床数据缺乏,导致我国儿童用药缺少可靠的依据,我国儿童存在“无药可用”和“用药不当”等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高发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为儿童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儿童用药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相关情况,为以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收集到的7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37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59.0%;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2.1%。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34.1%;严重ADR有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ADR报告人以医生呈报的例数最多,占84.6%,护士呈报最少,占3.8%。结论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集的ADRs病例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7例ADRs中以抗菌药物引发的ADRs居首位(19例次,33.3%),中药制剂占第2位(10例次,17.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第3位(7例,12.3%);ADRs受累的器官/系统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居首位(50.9%)。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扩大报告监测的覆盖面,提高用药安全。

  • 标签: 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扬州市中医院所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ADR监测提供参考,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涉及患者、给药途径、给药剂型、损害系统、主要症状、危害程度等多个角度对扬州市中医院2009-2013年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展开综合分析、统计。结果82份中成药ADR报告中,男25例(30.49%),女57例(69.5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高发年龄段15岁以上患者;引起不良反应中单独用药59(71.95%),合并给药23例(28.05%);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59例(67.05%);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74例(84.09%);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例(48.25%)。结论近5年来中成药ADR增多,临床应重视中成药ADR监测,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9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45.2%,中药制剂占6.5%。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9.2%;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0.9%。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我院168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68例ADR报告中<18的年龄段占13.09%,18~59年龄段占49.40%,≥60年龄段占37.50%;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最多;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位居首位,中药制剂其次;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最多是皮肤及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并且症状明显,较以前相对严重,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每天均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以及高危患者243例,每天用药前服用100mg阿司匹林,7天后采用比浊法使用二磷酸腺苷(APD)作为诱导剂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从而判断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并分析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年龄呈负相关,而与ACS、体质指数以及糖尿病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ACS、糖尿病以及体质指数超过24kg/m2是影响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反应性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高龄患者对阿司匹林敏感性更强,用药前后检测血小板活性的高低对于预测阿司匹林反应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阿司匹林 反应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海市2009-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北海市2009-2010年收集565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5例ADR/ADE中,女性多于男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涉及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抗结核药物诱发的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5~54岁为对照组,17~59岁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正确运用抗结核药物,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结核 毒副反应 化疗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数据分析,为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83例病人产生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映可以出现在多个系统,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突出。结论临床上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易引发不良反应,临床工作者应当重视其不良反应,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调查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200例,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特点。方法统计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200例。结果200例中有72例两者均增高,104例两者均正常,8例白细胞计数降低而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1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而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结论总结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的特点,指出超敏CRP和白细胞的内在关系。结合其临床表现,对儿科早期感染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呋辛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讲述了头孢呋辛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呋辛钠引起的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过敏性紫癜肾炎、双眼结膜充血、流泪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头孢呋辛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我院各科室呈现的7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涉及的药品类型、家族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31例,女45例。男女比例11.45。60岁以上ADR54例(71.05%);静脉给药ADR48例子(63.16%)。引起ADR常见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粘膜和消化系统居多。家族性ADR发生7例,涉及3组家庭。结论加强药品规范化使用,及时准确上报ADR,药师分析评价ADR信息后回馈临床,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抗菌类西药的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分析显示有7类35个抗菌西药,都是通过静脉给药发生。结论在抗菌类西药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易感因素从而加强管理和监测,全面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标签: 临床 抗菌类西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