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C型骨盆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前路或者后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Matta评价和Majeed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atta和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提高治疗优良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 外固定架 C型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早期强制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关节CT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方法:此文受试者选取于风湿免疫科科室中,在此科室的就诊时间为2019年12月起到2020年12月期间,人数共有50例,对50例病患分别以关节CT(CT组)和X线(X线组)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手段对患者的确诊率,以及对患者病灶分级的检出情况。结果:X线组确诊率为76%,较之CT组的98%明显更低(P<0.05);CT组患者关节面侵蚀、关节腔隙增宽、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相邻软组织肿胀征象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组患者(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断中,关节CT较X线有着更高诊断价值,因此可应用。

  • 标签: 骶髂关节CT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诊断 诊断效果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Dixon序列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关节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AS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AS患者入院后均行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diseaseactivity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functionalindex,BASFI)评分及C反应蛋白、血沉检查。研究组及对照组均行关节MRI常规序列及Dixon序列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对各受检者Dixon序列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双侧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研究组双侧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与BASDAI评分、BASFI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及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researchconsortiumCanada,SPARCC)关节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双侧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双侧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与BASDAI评分、BASFI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及关节SPARCC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磁共振Dixon序列可以作为评价关节炎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Dixon序列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骶髂关节骨髓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时间选择在2017年2月~2019年2月,先后予以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的I级、II级、III级、IV级的诊断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的I级、II级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检查的数据指标,P<0.05,差异性显著;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的III级、IV级的诊断准确性数据指标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可以获得显著的诊断应用价值,能够为早期关节炎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治方向。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骶髂关节炎 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筋膜间隙阻滞+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5~2021.12期间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为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腰麻)、联合组(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各46例,观察两组阻滞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运动以及感觉阻滞成功时间长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安全性较高,且可以延长阻滞时间。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用骶丛神经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间隙阻滞+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5~2021.12期间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为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腰麻)、联合组(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各46例,观察两组阻滞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运动以及感觉阻滞成功时间长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丛神经阻滞+筋膜间隙阻滞,安全性较高,且可以延长阻滞时间。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用骶丛神经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dixon序列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骨髓水肿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双侧关节Dixon序列水信号值。结果:观察组的左侧关节、右侧关节的水信号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磁共振Dixon序列进行诊断,可通过评价双侧关节的水信号值,评估关节骨髓水肿程度,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磁共振Dixon序列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骨髓水肿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前孔;Ⅲ型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管内嵌插,造成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骨 脱位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刀结合委中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150例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n=50)、B(n=50)、C(n=50)三组,A组予以塞来昔布胶囊治疗,B组予以针刺联合委中刺络放血疗法,C组予以针刀联合委中刺络放血疗法,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C组的VAS评分与ODI指数明显低于A组与B组,B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委中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功能障碍指数,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针刀 委中刺络放血 骶髂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接受经2螺钉(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固定术后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并分析与PI变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80例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且至少随访2年的DS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37.5%)、女50例(62.5%),年龄为(55.3±16.2)岁(范围38~73岁),随访时间为(34.6±8.7)个月(范围24~96个月)。根据术后即刻PI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PI降低<5°或升高(PI稳定组),共31例,男29例(93.5%)、女2例(6.5%),年龄(59.4±11.3)岁;PI下降>5°(PI活动组),共49例,男1例(2.0%)、女48例(98.0%),年龄(51.7±12.9)岁。在手术前后及术后2年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PI-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稳定组31例(38.8%),PI从45.7°±11.4°降至45.3°±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49例(61.2%)为PI活动组,PI从51.6°±14.5°下降至40.9°±14.0°。末次随访时PI活动组中24例(49%)PI恢复(PI恢复组),增加幅度>5°;余25例(51%)无增加(PI保持组),平均ΔPI变化为-4.2°。分层分析显示PI恢复组与PI保持组的ΔPI、术后PI、术后PT和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I、术后PI、术后PT、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ΔPI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I是相关因素(OR=0.87,P=0.024)。结论DS患者应用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术后即刻超过50%患者会发生PI下降,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PI明显改变的患者中49%的患者存在PI恢复。较低的术前PI、术后PI和PT与PI的恢复密切相关。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盆 骶髂关节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空心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臂引导,经皮空心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治疗31例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的B型骨盆创伤及5例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男27例,女l1例;年龄18-59岁,平均35.6岁。3l例骨盆骨折按AO分类B1型ll例、B2型15例、B3型5例。术前摄骨盆CR片及骨盆前后环螺旋CT扫描,进行容积重建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和骶骨曲面重建检查,其中隐匿性后环损伤28例。应用该技术结合经皮植骨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结果术中失血25~70ml,平均36ml。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l5.6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及内植物断裂、滑脱等并发症。依据骨盆创伤疗效标准,术后影像学评价优34例,良4例;临床评价优32例,良6例。结论对于关节痛损,经皮空心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康复快。骶骨骨折及关节病变的诊断和处理目前还有争论,对于潜在不稳的骶骨骨折治疗仍是百家争鸣。观念及微侵袭手术的发展,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出现心。在前期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自2010年l2月至2015年2月,治疗31例B型骨盆创伤(其中隐匿性后环损伤28例),另外应用该技术结合经皮植骨关节融合术治疗关节炎5例,骶骨囊性病变2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疗效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筋膜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巴彦淖尔市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A组与研究B组,每组41例。研究A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筋膜联合腰丛神经阻滞,研究B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后3、12、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术后舒芬太尼、24 h静脉自控镇痛(PCA)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A组术后3、12、24 h VAS评分低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研究B组MAP、HR水平低于麻醉前,且研究B组上述指标低于研究A组(P<0.05);术后,两组MAP、HR水平与术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V),且研究B组MAP、HR水平低于研究A组(P<0.05)。研究A组术后舒芬太尼、24 h PCA用量低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筋膜联合腰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处理,能够提高麻醉阻滞效果,保持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术后镇痛水平,减轻疼痛感受,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减少并发症影响,相较于全身麻醉更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术 超声引导 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诊断的过程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方式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选取 2014年 6月~ 2017年 5月在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68例进行研究,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采用 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方式所达到的精确性为 98.53%,远远高于采用 CT的对照组的 86.76%。磁共振成像以及 CT对早期关节炎的诊断精确度分别为 100%( 68/68)和 92.65%( 63/68), P>0.05;磁共振成像以及 CT对早期关节病变分级的的准确分别为 95.59%( 65/68)和 86.76%( 59/68), P>0.05;但是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关节炎早期病变上的准确率远远高于 CT, 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对 AS早期关节炎诊断与 CT的准确性几乎一致,但是对于早期关节炎分级诊断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 CT,因此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诊断的应用效果更佳,应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大医院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骶髂关节炎 应用效果 分析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本院在2018年1月-2020年9月期间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患者作为对象,并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较高,ADC指标值升高。结论 磁共振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关节炎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在实际检查中,辅助检查意义显著,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固定治疗伴孔骨块占位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骨块突入孔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结论对于伴孔骨块占位和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 标签: 骶骨 减压术,外科 骨折固定术,内 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