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酸乳杆菌片治疗慢性腹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腹泻患者80例作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采取复方酸乳杆菌片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慢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团菌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经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为肺军团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出院 结论:军团菌感染的重症患者需联合使用抗生素且疗程长。

  • 标签: 嗜肺军团菌;重症肺炎;喹诺酮类;二代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SEMA4D)在酸性慢性鼻-鼻窦炎(ECRS)小鼠中的病理作用及意义。方法动物实验:使用曲霉蛋白酶与卵白蛋白创建ECRS小鼠模型,配置抗SEMA4D抗体治疗液。将ECRS小鼠模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接受腹膜注射抗SEMA4D抗体治疗,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治疗一个月后,收集小鼠鼻腔灌洗液(NLF),检测NLF内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细胞实验:分别使用人IgG-Fc及重组SEMA4D(rSEMA4D)处理人鼻上皮细胞(HNEpC)与人脐静脉细胞(HUVEC),采用体外血管渗透性测定试剂盒测定上皮细胞渗透性,使用RhoA G-LISA活化检测试剂盒测定HNEpC中活性RhoA,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试验检测酸性粒细胞跨内皮迁移率。结果ECRS小鼠血清可溶性SEMA4D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t=9.253,13.053,均P<0.05)。抗SEMA4D抗体处理的ECRS小鼠NLF中碱性粒细胞及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4.621,18.721,均P<0.05),且炎性因子IL-4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9.261,9.766,均P<0.05)。渗透性试验表明,经rSEMA4D处理过的HNEpC,通透性均较对照细胞显著上升(P<0.05),酸性粒细胞经内皮迁移率迁移率也显著升高(P<0.05)。rSEMA4D处理后,RohA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SEMA4D可能通过提高人鼻上皮细胞内RohA活性,增强内皮细胞通透性,促进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参与ECRS的发生及发展,而动物实验表明,抗SEMA4D抗体在改善ECRS小鼠模型NLF中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中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 嗜酸性慢性鼻-鼻窦炎 小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4—2017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94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还对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克拉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体外进行了评估。结果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范围在0.25~64.0 mg/L,MIC50 和MIC90分别为4和16 mg/L。奈诺沙星对大部分(68.0%,132/194)脓肿分枝杆菌的MIC≤4 mg/L,显著高于莫西沙星(51.0%,99/194;χ²=11.651,P<0.01)、环丙沙星(46.4%,90/194;χ²=18.572,P<0.01)和左氧氟沙星(25.8%,50/194;χ²=69.586,P<0.01)的MIC≤4 mg/L的菌株所占比例。除亚胺培南外,没有观察到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论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优于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作为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选择之一。

  • 标签: 奈诺沙星 脓肿分枝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目的研究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XTT法检测其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细胞活性的浓度(SMIC50),镜下观察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白念珠菌对薰衣草精油高度敏感,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5μL/mL,MBC为25μL/mL;对生物膜的SMIC50是100μL/mL,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薰衣草精油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薰衣草精油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生物膜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伏立康唑对北京和我国其他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参照CLSIM27-A2和M38-A方案测定伏立康唑对144株酵母和82株产孢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念珠菌114株(含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2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曲霉62株(含伊曲康唑耐药曲霉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曲霉)、镰刀菌10株、尖端赛多孢菌10株。结果伏立康唑对念珠菌(不包括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的MIC50≤0.5mg/L、MIC90≤1mg/L;而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MIC50和MIC90均〉16mg/L。对曲霉、尖端赛多孢菌的MIC50≤1mg/L、MIC90≤2mg/L,对镰刀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mg/L和〉16mg/L。结论伏立康唑对多数酵母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氟康唑天然耐药菌株。该药对多数产孢丝状真菌也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包括伊曲康唑耐药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曲霉以及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尖端赛多孢菌;但其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有一定交叉耐药。

  • 标签: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病原真菌
  • 简介:【摘 要】在对青霉素 G发酵液中的菌体浓度进行研究时,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这种方法能够对青霉素 G发酵液中菌体的比例进行精准的测定,这种测定方法相较于其他测定方法而言,测定速度非常快,测定数据较为直观,能有效提高产量产率计算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霉素 G发酵液中菌体浓度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升发酵工艺控制的水平。

  • 标签: 发酵液 青霉素 菌体浓度
  •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并用API系统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肉汤定量稀释法;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三维试验确认法检测AmpC酶。结果PA对常用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依次为:环丙沙星84.8%,头孢曲松78.0%,头孢哌酮55.9%,左氧氟沙星52.5%,头孢他啶37.3%,头孢哌酮/舒巴坦23.7%,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3.7%,头孢吡肟6.8%。PA产ESBLs和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7.29%和18.64%。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的抑菌率分别为78.0%、55.9%0和33.9%0。结论PA产酶率和多重耐药率已相当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和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选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肉芽肿 嗜酸性细胞 原发性肝癌 占位性病变 右肋缘下 术前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酸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要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CEP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1例,女8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7岁。5例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过敏性鼻炎,1例有花粉过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9)、咳痰(9/9),胸闷(9/9)、憋喘(9/9),少数伴乏力(3/9)、发热(1/9)、胸痛(1/9)。影像学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高密度影(9/9),纵隔淋巴结肿大(7/9),支气管充气征(2/9)和网格状改变(1/9)等。9例患者外周血酸粒细胞(EOS)、血清总IgE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EOS百分比均升高,其余4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组织病理均提示肺泡腔或间质中EOS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0.5~1个月后复查,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均见吸收,随访中4例复发。结论对于有过敏史,血EOS计数、总IgE升高并伴肺部多发高密度影或实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生应警惕其可能为CEP。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但复发率高。

  • 标签: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是一种难治性中耳炎,其主要特点是中耳积液中富含有酸性粒细胞,患者常伴有哮喘和/或鼻息肉。对中耳炎的常规治疗,如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室置管等治疗方式效果欠佳。最新的研究发现局部或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及生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好于传统治疗方式。酸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较复杂,容易因误诊、漏诊等原因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就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中耳炎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球蛋白E 嗜酸性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酸细胞腺瘤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肾上腺酸细胞腺瘤患者均行常规CT诊断及MRI诊断,以患者手术治疗为金标准,对比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20例患者手术后明确18例单发,2例为多发,单侧存在2枚肾上腺酸细胞腺瘤,其中左侧为11例,右侧是9例,肿块直径1.3~9.5cm,平均(4.3±1.1)cm,患者CT诊断结果显示,17枚CT扫描影像学资料显示肿块均与,7枚呈现不均匀状态,1没内存在点状钙化。MRI扫描影像学资料显示TIWI呈现低等信号,信号以杂乱为主,腺瘤周围并无转移或者侵犯行为。结论肾上腺酸细胞腺瘤患者采取CT和MRI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可明确患者边界及软组织密度,MRI诊断时反向位并无影像学信号改变,但是多期扫描会发现延迟信号逐步强化,但是呈现不均匀的延迟特点,诊断时需格外注意各自特征,减少漏诊或者误诊发生几率。

  • 标签: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 CT MRI 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治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腹痛等为主。本组20例患者,13例为轻度,占65%,5例为中度,占25%,2例为重度,占10%。结论变态反应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治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23岁,发现左腹膜后肿物11天入院,无高血压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30mmHg/92mmHg,无肥胖、Cushing面容等。实验室检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昼夜节律、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正常。CT:左腹膜后见不均匀低密度影,边界光滑、清晰。MRI:T1WI(图1A)和脂肪抑制T2WI(图1B)均呈不均匀等低信号.

  • 标签: 肾上腺 腺瘤 嗜酸粒细胞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