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外周血中酸性粒细胞总数超过0.4×10~9/L的情况,绝对计数比百分比更为精确。比如说,一个病人的酸性粒细胞总数是0.4×10~9/L,白细胞总数是4×10~9/L,即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但却不能称之为酸性粒细胞增多。在热带医学教材中,酸性粒细胞增多只是提示有寄生虫感染(通常指蠕虫),而不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寄生虫感染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诊治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儿童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腹痛等为主。本组20例患者,13例为轻度,占65%,5例为中度,占25%,2例为重度,占10%。结论变态反应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治方法
  • 简介:患者男,34岁,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患者4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不时渗液,伴瘙痒。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时好时发。2007年10月因“糖皮质激素继发性青光眼”在我院眼科住院,眼压稳定后以“湿疹”转入我科。予口服泼尼松30mg/d,雷公藤多昔20mg3次,d,甲氨蝶呤15mg/周等,疴隋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 继发性青光眼 全身皮疹 皮肤红斑 雷公藤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1.3±16.7)岁,病程7个月~17年。皮疹泛发、多形、剧痒,伴有一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多种治疗抵抗。结论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多发于男性,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甘草制剂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在内的传统药物以及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5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接诊的一位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患者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外周血、骨髓及粘膜活检均提示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病情复杂,目前该病诊断困难,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检、诊断治疗后确诊。结论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加强重视。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作者: 阿比囡扎 董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卫健委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介导肾病诊治创新单元,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酸性粒细胞>100/μl或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比例>10%被称为腹水酸性粒细胞增多(peritoneal fluid eosinophilia,PFE),其中符合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定义者,则为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iophilic peritonitis,EP)。PFE和EP病例多发生在腹膜透析开始后3个月内,但在长程腹膜透析的任何时期均有报道。PFE和EP发病率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自发缓解,也有经抗过敏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本文综述了腹膜透析患者PFE的研究现状。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以左心室心肌肥厚起病、多系统受累的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探讨了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心肌肥厚鉴别诊断及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治的认识。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磁共振成像 心肌肥厚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高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酸性胃肠炎、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病因
  •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 内皮细胞 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农民。主因全身反复皮疹伴瘙痒1年余,加重半月,于2009年3月3日就诊我科。患者2008年1月无诱因躯干、四肢伸侧出现散在红色坚硬丘疹,排列成环形,逐渐融合成苔藓化斑块,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阿奇霉素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变化,得出结论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方法分别随机抽取213例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和内、外科患者的血液做血细胞计数分类。结果精神病患者组酸性粒细胞增多123例,占58%,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酸性粒细胞数正常90例,占42%。内、外科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21例,占10%,男性12例,女性9例。酸性粒细胞数正常192例,占90%。两组增多和正常的比例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比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内外科患者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这说明(1)精神病患者常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注意,经常蹲在墙角或者捡地上的果皮、瓜子塞进嘴里。因接触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酸性粒细胞增多。(2)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这些疾病可引起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血液 嗜酸性粒细胞 原因
  • 简介:摘要高酸性粒细胞增多(HE)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E与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较为罕见且可逆的原因,因而引起神经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研究数据,对HE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定义、特点、可能的机制、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综述,为HE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嗜酸细胞增多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我院的6例诊断为酸性粒细胞增多且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均≥180)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有发热、乏力、游走性肌痛、咽峡炎,其中肺炎3例,肝脾淋巴结肿大2例,皮疹1例。经阿奇霉素等治疗7-15天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游走性肌痛、咽峡炎,阿奇霉素规则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17.97,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7.37,P=0.06)。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 标签: 寄生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