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中国简版(PHI)和卡特尔16PF对江苏省某市256名教师进行调查,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19.14%)"、"抑郁(12.89%)"和焦虑(10.16%)3项因子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男女相近,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与全国常模比较,躯体化、抑郁2项因子分高于常模,焦虑、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4项因子分低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持强性和敢为性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聪慧性和敏感性高于男教师;16PF与PHI的各亚量表呈现多项相关。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关注,人格特征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人格问题,持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 标签: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大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快速认识自我的阶段,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在这个阶段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分析自我表露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孤独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表露 孤独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作为班主任,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细心传授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也是一个优秀班集体所必须具备的。

  • 标签: 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 简介:文章通过对电影《爱情的牙齿》女主人公的经历及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所遭遇的社会压力的分析,发掘出人性深处的内容,及其对当代性别文化的意义,并对“老夫少妻”“男强女弱”的文化心理机制及封建贞洁观念进行质疑与反思。

  • 标签: 《爱情的牙齿》 人性 性别文化
  • 简介:性别差异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主要包括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理论,双性化理论和性别刻板印象,每一种理论都代表了不同的分析水平。通过探讨性别差异理论,启发我们在实施现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需强调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才是认识性别差异的核心内容。

  • 标签: 性别差异理论 大学生 人格教育
  • 简介:反思性实践是外语教师追求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已有研究尚未探究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显示:教师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和具体维度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相关;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和多项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为未来研究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教育者共同深化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提供了启示。

  • 标签: 反思性实践 人格特质 高校外语教师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以487名初中教师为被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工作压力问卷以及NEO-FFI(大五人格问卷量表),探讨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大五人格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不同的压力源影响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2)大五人格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直接影响。(3)情绪衰竭更多的是工作压力造成的直接影响,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则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关系更大。(4)大五人格可以调节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

  • 标签: 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五人格调节作用初中教师
  • 简介:大学作为由学生个体集合而成的文化组织,在社会进化历程中扮演着精神高地和文化坐标的角色,它负载着以文化民的使命,通过对个体的文化熏染达成对群体及社会文明开化的使命。大学对社会的正能量引导,集中地反映为大学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改变,更反映为通过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变革的正强化、学生社团活动对个体理性诉求的合理表达与团体存在愿景的强势引领等,从而完成对新时期大学生求真、向善、唯美、独立人格的养成路径的重构。

  • 标签: 大学生 人格养成 路径 大学文化
  • 简介: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30多所高校大学生就其择业倾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把工作稳定排在首位;首选的就业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部分认为工作与所学专业要有一定关联;期望的月薪集中在2500~5000元之间,工作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低收入家庭选择找工作的比例高,高收入家庭选择准备出国的比例高;愿到基层就业的女大学生总体趋势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下降;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更看重第一份工作对自我成长的价值,而低收入家庭的相对看重先自食其力;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高,成绩排名靠后的选择找工作的比例高。

  • 标签: 女大学生 择业 就业 影响因素
  • 简介: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音乐的社会功能分为非倾向性功能、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非倾向功能是人类最天然的对音乐的情绪感受,是音乐最原始、最自然的功能,有了非倾向性功能做前提,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才能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人们在欣赏、感受音乐的时候总是最先受到这种最基础的非倾向性功能的影响。幼儿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感受力,因此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在幼儿身上体现得更明显。我们很容易观察

  • 标签: 性功能 情绪感受 社会功能 感受力 猪八戒吃西瓜 上楼梯
  • 简介:法制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研究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性,结合法制教育的内容,能够更加明晰法制教育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针对法制教育的核心思想及其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中的功能进行阐释,以期为全面培养我国新一代青少年素质能力带来启示。

  • 标签: 法制教育 青少年 健全人格 培养 功能
  • 简介:以Wi-Fi和手机4G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并引起了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大学时期是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技术影响下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呈现多样化趋势。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有效利用网络,多途径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 标签: 网络技术 人格培养 悖论
  • 简介:本研究以蒙汉双文化大学生为被试,对蒙古族和汉族两种文化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大五人格特质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探究蒙汉双文化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线索时,是否出现人格特点的转换效应以及双文化认同整合对转换的调节作用。实验一发现:在汉族文化启动条件下,蒙汉双文化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二发现:严谨性和宜人性维度上,文化启动的转换效应显著;外向性维度上,文化启动与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交互作用显著。结果表明,面对不同的文化线索时,蒙汉双文化大学生会表现出当前文化情境的典型人格特征,即出现人格特征的转换效应,双文化认同整合程度对转换效应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 标签: 双文化者 人格特点 文化启动 双文化认同整合
  • 简介:萧红一直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中坚持着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呼唤,她文本中的女性自出生便被置于艰难的成长氛围中。不仅女性的生命权利被漠视,而且女性的个体命运也被父权掌控;爱情将意识混沌的少女唤醒,但女性指望凭借爱情来争取自由人格的愿望终以幻灭收尾;而在受控的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我人格越来越难以体现,唯有一直在苦难中争取完整人格的王婆是萧红笔下女性群像的一个特例,萧红也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对整体沉寂中的女性的期望。

  • 标签: 萧红 女性群体 人格失落
  • 简介: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健全成熟的人格系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主流文化价值观氛围,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健全人格 主流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
  • 简介:青年职业价值观是青年选择职业、对待就业的内在观念,影响着青年个体择业的过程和结果,也折射着青年个体就业的取向和领域。尽管当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乐观向上的,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年个体仍存在着职业价值主体自我化、职业价值标准现实化、职业价值期望理想化等不良倾向。针对当代青年职业价值观存在的不良倾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加大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尝试构建当代青年就业引导的新机制,从而培育和引导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标签: 当代青年 职业价值观 不良倾向 就业引导
  • 简介: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美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的细心培育。教育者要关注待进生心灵需要,用关爱呵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反复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并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品尝成功感,塑造完美人格

  • 标签: 心灵 人格 待进生 教育
  • 简介: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规则而迅速的自动性异性心律,由于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连续的高度活跃、显著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突然发生一系列频率很高的激动,可因情绪激动、运动、体位改变、饮酒、吸烟而致发作,临床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少部分患者可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症状常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患者情感不稳定,以冲动性及缺乏自我控制为突出表现行为冲动,不计后果。

  • 标签: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护理
  • 简介: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EMBU)、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SSPS-AS)和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邯郸市和石家庄市两所初中的51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青春期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春期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与自立人格有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均与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均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负相关;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正相关。(2)父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能很好的预测心理健康,自立人格在拒绝否认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青春期 父亲教养方式 自立人格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