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4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2)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42)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健康教育护理 掌握度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后的致死率仅在癌症之下,以猝然昏倒、智力言语障碍以及不省人事等为常见症状,无论是对患者生活质量还是对患者心理健康抑或是生命安全均会带来严重影响。脑部动脉产生明显狭窄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仅对患者病情发展控制有利,而且还能促进患者病情转归。神经介入治疗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本次将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展开研究,现将研究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 标签: 神经介入 缺血性脑血管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HIE)综合征是一个导致危重新生儿过早死亡、致残、长期影响小儿神经系统且预后差的神经系统严重毒性疾病,发病机理极为复杂,通过大量基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和体外动物实验,目前学虽对引起胎儿昏迷或造成新生儿缺血窒息缺氧后影响呼吸循环过程的病理生理异常反应机理,获得了一定认识,但是对于导致缺氧后缺血性脑损伤主要损伤的细胞成分和致病分子类型、发生机理的研究尚不全面,在临床中也仍难以找到有效特异的神经预防技术和疗法。因此,研究发现并能阐明胎儿缺氧与缺血性脑神经损害发生的分子细胞结构、神经分子基础结构及其和神经损害预后发展的复杂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将近年来对新生儿HIE主要发病机理研究的关临床文献及最新动物神经系统实验和研究进展等作了一系统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发病因素 分析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9月,选取10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进行研究,均进行CT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统计诊断结果与影像特征。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疾病确诊率大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线样征、局部囊变、骨小梁模糊、骨髓水肿检出率均大于CT诊断(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可准确诊出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磁共振成像诊断 CT诊断 诊断结果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5例患者的治疗用药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将其作为A组,25例患者在A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数据水平差异不大,P>0.05;在治疗后,两组各临床指标水平均向好的方向变动,与A组比较,B组各指标变动幅度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B组不良反应共2例(8.0%),组间差异不大(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共计20例,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观察组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参照组接受行基础护理干预,将样本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运动量表、脑卒中量表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样本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指标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样本运动量表、脑卒中量表指标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更高,对改善样本临床病症有关键作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优化式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急诊优化式护理,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采用急诊优化式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 标签: 急诊优化式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改善探讨 预后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用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用神经介入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效果理想,能提升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得到较为良好的治疗结局,进一步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介入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利用超声心脏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86名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心脏技术和常规心电图的检查。在心功能的不同程度之间,我们发现心功能III-IV级的患者的HF、LF、VLF、ULF都显著低于I-II级,且HF/LF也显著降低,如表3所示。结论 超声心脏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方面,比起常规心电图更加敏感和准确,能够有效地检出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并且能够更好地判断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 标签: 超声心脏技术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心功能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采集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集总病例:56例,采集起始至终结时间2023年01月~2023年12月,1:1随机数字住院法,对照组采集对象28例,配合颈部MSCT检查,观察组资料采集28例,配合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患者检出率。结果:28例颈部MSCT检查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狭窄数量10例,椎动脉狭窄6例,椎动脉发育异常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11例;颈部血管彩超(28例)检出颈动脉狭窄数量11例;28例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中,可见11例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6例,椎动脉发育异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11例。讨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选择颈部血管彩超,及时反馈患者颈部动脉情况,确认有无颈部斑块,检查结果出具速度快,有效提高诊断精准性。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颈部MSCT 缺血性脑卒中 检出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护理及监测情况。 方法: 选取 142 例冠心病患者,均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观察心电图监测结果。 结果: 142 例患者监测 124 例心肌缺血发作,共计发作 262 次,其中以无症状占比为主;心肌缺血在白天 ST 段下移持续时间及 血阈变异性均较夜晚有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 SMI 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护理 监测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DWI )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效能 。 方法 :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本院 就诊 的 150 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患儿 为研究对象,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次进行头颅 CT 检查、常规 MRI 检查、 MRI 弥散 加权成像扫描 技术 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方案下患者病灶的检出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灵敏度、病灶检查确诊平均时间 。 结果 : 头颅 CT 检查 与常规 MRI 病灶检出率以及检出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水平均明显 低于 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检查 方案,而头颅 CT 检查以上项目均明显低于常规 MRI 检查, 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检查检查确诊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常规 MRI 检查、头颅 CT 检查,常规 MRI 检查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头颅 CT 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 结论 : 应用

  • 标签: 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头颅 CT 常规 MRI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按照相同的比例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81.08%),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利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

  • 标签: 活血化瘀 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5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3例为研究样本,其中,预后良好患者 26例、预后一般患者 20例、预后较差患者 17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比较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内的容积比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衰减指数和部分各向异性等指标值与对侧检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磁共振成像技术影像结果表示,三组患者在病灶范围内所采集到的容积比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和部分各向异性检测值,相较于对侧指标值而言,均较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衰减指数方面,三组患者的检测值显著高于对侧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病灶范围内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容积比各向异性的检测值随着预后效果的变化而变化,预后效果逐渐变差,患者的检测值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预后良好患者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容积比各向异性检测值显著高于预后较差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其成像的影像学结果可清晰显示患者的病灶特点,可为医师鉴别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亚低温组与常规治疗组,每组各51例,亚低温组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结果通过对比发现,亚低温组患儿治疗前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学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亚低温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 DS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在对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 ,通过行 DSA检查 ,对 DSA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加以分析。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介入治疗中 ,使用 DSA检查 ,发现有 10例 16.67%血管正常 ,50例 83.33%血管异常的患者 ,其中主要以大脑动脉狭窄比例占据相对较多、而交通动脉瘤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在对患者行介入治疗之后 ,患者的血管面积整体狭窄度、血管直径的狭窄度、病变长度以及最小直径 ,相较治疗前均较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加以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 ,通过行 DSA检查 ,可以使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整体的疾病检出率明显提升 ,并且有效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率 ,可以在当前临床医学中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DSA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缺血疾病患者为对象,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MRA和3D-ASL检查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A检查用于诊断脑缺血疾病诊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66.7%,3D-ASL检查结果依次为93.3%、93.1%,且3D-ASL检查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MRA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主要分析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 中西医药联合 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在 2014 年 6 月 -2020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