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区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或脑梗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对于治疗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以及临床实践。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设为进展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病人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设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在所观察项目中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糖、脑动脉狭窄、血压不稳定、血纤维蛋白原高、发热对进展性脑卒中有重大影响,对这些危险因素重点评估并合理控制,能防止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

  • 标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高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对188例RE患者,分别给予奥美拉唑、西沙必利、雷尼替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其中75例作内镜检查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分级。结果对于轻、中度RE,三种药物均能有效改善症状,部分患者可以消除症状,尤以奥美拉唑为佳。重度RE疗效较差,只能改善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痊愈。结论西沙必利、雷尼替丁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轻、中度RE的药物。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对3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循环功能稳定,注意保暖,控制惊厥,预防感染,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等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极大地减少了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榕江县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HIE患儿,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一步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健康心理指导。结果治愈40例,转院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正确及时的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院治疗的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每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38例,总有效率71.05%,对照组38例,总有效率44.74%,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效的,并且副作用较少,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压氧治疗 药物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SMI患者8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无典型胸痛的状态下出现ST段持续时间不等的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表现,持续时间在1min及以上,幅度在1mm及以上,均有反复发作的表现。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护理是综合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HIE患儿的存活率和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基础护理、病情监护两方面综述了临床上对HIE患儿的护理,并对护理内容的更新、护理技术的新发展一并进行介绍。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2例60岁以上TIA患者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心电图(EKG)、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多普勒(TCD)、影像学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TIA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检出率均较高。另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较多。TIA持续1h以内最多,超过1h脑梗死发生率较高。结论老年人TIA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发作时间超过1h的老年TIA患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如加强监护,积极治疗,警惕脑梗死发生。

  • 标签: 老年人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DR技术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研究从2020年5月开始,至2021年6月为止,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收治疗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64例作为入组成员,对所有患者均通过DR进行放射检查,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的64例患者进行DR检查中显示,诊断出患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数量为56例,其诊断准确率为87.50%,其中没有诊断出初期的患者诊断率为0.00%,诊断为早期的患者数量为5例(50.00%),中期患者数量为38例(0.00%),晚期患者为13例(0.00%)。这显示出DR检查对于初早期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对于中晚期的诊断率相对更高。结论:对于处于初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在通过DR进行检查后,其结果所具有的临床判断价值并不高,但是对于处于中晚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而言,通过DR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相对更高的精准度,所以在对该疾病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方面共同判断,从而提升疾病的诊断准确度。

  • 标签: DR技术 股骨头缺血坏死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单独应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吲哚布芬,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可应用吲哚布芬,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 标签: 吲哚布芬 氯吡格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影响性别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因素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性激素的调节、性染色体的互补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差异可能都会导致男女性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变化。而男性和女性免疫反应的不同,也导致了脑卒中后预后的性别差异。参与先天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在中风后具有双重功能,它们会增加感染,但也有助于抑制感染级联反应和后来的修复。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性别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性别,免疫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观察内容及护理方法。结果经临床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50例患儿中有43例治愈,5例好转,2例放弃治疗,1例转院。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给予全面的临床观察,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将新生儿病死率降低,对保证新生儿健康及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