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创动脉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ICU危重病患中的90例进行此次研究分析,将其中42例休克病患设为A组,将其中48例非休克病患设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有创动脉压监测以及无创动脉压监测,对比监测结果。结果与无创动脉压监测结果相比,A组病患的有创动脉压监测值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B组患者对比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以及无创动脉压监测结果则均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ICU危重病患护理中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利于依据检查结果实施更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更利于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ICU危重病患 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体女性盆腔动脉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进行探究。方法:基于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获取l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在软件分析下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骨盆、盆腔动脉管网。结果:构建的在体女性盆腔动脉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对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及其多级分支进行清晰显示,和重建骨盆配准融合后,各支动脉管的解剖走行及供血范围更明确。结论: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在体女性盆腔动脉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构建有明确的意义,有助于术前的模拟真人化,对疾病诊疗都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 构建方法 构建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肌酶谱和脐动脉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HIE)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长寿区人民医院产科娩出新生窒息患儿86例,根据Apgar评分将其分为轻度HIE组(52例),重度HIE组(34例),并选取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正常组,对比各组研究对象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心肌酶含量差异,并对比两组患儿脐带血气(pH、PaO2、PaCO2、BE)的差异。结果新生儿窒息患儿CK、CK-MB、LDH以及HBDH均较健康新生儿显著增高(P<0.05),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各心肌酶含量显著增高(P<0.05);新生儿窒息患儿脐动脉pH、PaO2、PaCO2以及BE均较健康新生儿降低,轻度组患儿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肌酶谱与脐动脉气分析Ph可作为新生儿窒息早期临床诊断、病情分期的指标。

  • 标签: 心肌酶谱 脐动脉血气 新生儿 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子宫动脉高频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对于高危妊娠晚期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高危妊娠晚期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研究组;并选取于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妊娠妇女40例,将其归为参照组。对这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子宫动脉高频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结果子宫动脉S/D值在2.8及其以上与小于2.8,其胎儿的体质量以及生长受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动脉的S/D值较参照组显著要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使用高频超声多普勒对高危妊娠晚期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检测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子宫动脉血流 高频超声多普勒 高危妊娠晚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性硬化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4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15例,采取微创穿刺引流的患者25例,采取开颅血肿清除的患者5例;随访6个月,痊愈2例,显效3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死亡26例,死亡率为57.78%。结论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患者准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握恰当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熟练掌握手术技术,以及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 脑出血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TCD的检查发现脑血管病硬化的每个阶段。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5例40~70岁的患者用EMS-9B经颅多普勒检测供血情况。结果动脉硬化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结论TCD可方便、准确地检测到动脉的硬化程度,对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很大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TCD 频谱特征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作者主要就中医辩证治疗对6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实施探讨,方法随机性选择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9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实施分析,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为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记录。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由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实施中医辩证实施治疗,老年动脉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此种方式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学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及眩晕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病为一种老年人多见发病的脑血管病,此病病状进展缓慢,基本呈现渐进性变化,临床上最初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靠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对于医生诊断此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自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问世后,对此病的论述及报告渐趋增多,但对其临床诊断标准仍在探讨中,本文综述了CT技术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病的临床诊断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 标签: SAE,CT,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溶栓药物可用药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逐步提升大脑整体动力功能的康复速度。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插管方式,抽取患者动脉少量,100毫升至200毫升,加入肝素抗凝剂,注入适量的尿激酶,放置在40℃水温的浴箱内部,模拟人体的内部实际环境,使尿激酶可以在体外实现激活,完成线维酶原的溶解,转变为纤溶酶。选取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当选用导管尖端到达实际理想部位的时候,注入纤溶酶血液,实现对病变位置的高浓度给药,药物滞留在血栓位置,血栓可以得到迅速的熔接。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脑血栓的药物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局部血栓的形成,对局部给药,加强药物的浓度,降低药物的计量量,逐步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的靶向性,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治疗意义。本文将针对原始用药的治疗方法,对药物的体内反应过程进行分析,避免药物与血液之间出现反应,造成药物随血液远离病灶,药物无法到达病灶,血液出现回注现象,形成线维血,即线维酶。采用病灶局部给药的方式,提升局部药物的浓度,实现精准靶向血栓溶解,在临床用药上具有良好的反馈效果。

  • 标签: 自体血液 纤溶酶 脑动脉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内血肿(IC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42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并发ICH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截断值。结果425例中,合并ICH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直径较大是合并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动脉瘤直径=1.1cm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4.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以及动脉瘤直径在1.1c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一旦动脉瘤破裂,合并ICH风险较高,临床注意防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血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脂肪栓塞的临床和CT诊断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CFE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1)3例均为长骨骨折,在外伤或骨折固定术数小时后突发精神状态改变。1例为ERCP术中发生。(2)醒状昏迷、呼吸困难、皮下淤血点是主要临床表现。(3)4例患者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CT扫描均显示沿蛛网膜下腔迂曲分布的点状、串珠状、线状脂肪密度影;24-48小时治疗后复查CT均显示1)脂肪全部或大部分消失2)实质内可见大致对称性分布、边缘模糊的点、片状低密度灶。病灶可累及脑干、分水岭区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压部。2例病灶累及小脑。(5)1例患者发病康复治疗3个月后CT复查示内病灶完全消失。结论CT在急性脂肪栓塞的诊断及预后分析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西门子平板数字减影机,对20例高度疑似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并都使用旋转DSA技术检查。结果20例患者检查出15个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对其中的12例动脉瘤在本院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后也都使用旋转DSA技术检查,结果显示栓塞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旋转DSA技术检查,能清晰的、直观的、立体的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部位、载瘤动脉的走向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是常规DSA检查的有力补充。对进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旋转DSA技术检查还能清晰显示血管内栓塞材料(微弹簧圈、支架、球囊)栓塞的效果。

  • 标签: 旋转DSA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动脉瘤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运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动脉瘤的患者中选出51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运用常规CT血管造影术和减影CT血管造影术进行检查,并且在检查之后对患者进行手术确诊及DSA复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正确率、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51例患者的临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手术确诊和DSA技术的复查共检测出59个动脉管瘤,其中采用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共检查出56个,敏感性为94.92%;而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则共检测出48个,敏感性为81.36%,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同时减影CT血管造影术的血管重建时间、标准差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CT血管造影术,两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对动脉管瘤的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利用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并且其属于无创全身检查技术之一,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缩短了检查时间。

  • 标签: 脑动脉瘤 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 常规CT血管造影技术 敏感性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评估急诊手术对疝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在我院接受显微手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记录。结果:在这些患者中,有5例出现侧裂血肿,4例在未知位置,2例在额叶,3例在额叶两侧。此外,除1例外,其他患者均同时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8例进行了术前CTA扫描,并发现7例存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通过血肿清除手术证实17个动脉瘤确实是由大脑中动脉内的破裂引起:2个位于M1段、13个位于其分叉处(M1)、2个位于M2段。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还成功治疗了2个交通动脉动脉瘤。随访评估显示6个月至1年后有6名患者完全康复,4名表现为中度残疾,3名表现为重度残疾。不幸的是,在两名因术前Hunt Hess V级严重而死亡之前仍有三名患者遭遇严重残疾情况。结论:总之,立即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干预被证明非常有效,在消除血肿和夹闭与颅内血肿相关的动脉瘤方面取得积极生存结果。

  • 标签: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颅内血肿 脑疝 急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