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肝癌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6例BCLC分期中期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划分为化疗栓塞组和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结果患者1年随访生存率为83.33%,化疗栓塞组的72.73%的1年生存率较高(P<0.05)。治疗后,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比化疗栓塞组有所优势(P<0.05)。化疗栓塞联合索拉非尼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2.61%比化疗栓塞组的69.57%要高(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不仅临床治疗效果高,还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抑制肿瘤发展,提高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肝癌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癌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的运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自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2月收取的 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的模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手术指导治疗;观察组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低于观察组,其数据分析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结论 针对临床患有肝癌患者给予分子靶向药物,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靶向药物 肝癌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世界上的五大恶性肿瘤中肝癌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第二位,更可怕的是,全球发病率数据与我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肝癌的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且世界肝癌死亡率我国占了一半以上。最让我国患者绝望的是肝癌的治愈率极低,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患病年龄逐渐降低,使得我国在治疗肝癌的研究上刻不容缓,而近年来研究有所突破。

  • 标签: 肝癌 分子靶向药物 治疗中的作用
  • 简介: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主要依靠细胞毒性药物.传统细胞毒性药物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因此针对性差,治疗有效性不高,治疗后肿瘤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而且毒副作用严重,病人的依从性差.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期,需要具有新机制、高效抗肿瘤活性和更好耐受性的药物才能进一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吉非替尼 细胞毒性药物 恶性实体瘤 口服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 简介: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系统性疾病,肿瘤有关基因的异常是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凋亡、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行为的根本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各大药品生产企业纷纷聚焦于这两类靶点。1997年,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 标签: 肿瘤细胞增殖 分子靶向药物 疗效评价 临床研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肿瘤治疗进入了“靶向与控制”时代,一些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药物已经获准用于临床。对妇科肿瘤,既往多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结局。但对一些相对晚期或复发、特别是对化疗敏感性低的患者,分子靶向药物将能为她们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妇科肿瘤治疗 应用
  • 简介:摘 要 : 目的 :通过对我院 2017 -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调查分析,探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情 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应用参考。 方法 :使用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 (DDD) 和有限的每日费用 (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 2017 至 2019 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抗肿瘤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总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17- 2019 年用药频度 (DDDs) 索拉菲尼因排在最前面。 由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伊马替尼 2018 - 2019 年排在前三。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在呈逐年增加,其中口服靶向药物应用较为普遍。

  • 标签: 肿瘤 分子 靶向 用药
  • 简介:分子药物偶联是靶向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此项研究探讨了高分子偶联药物的设计原则,并对近年高分子偶联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靶向药物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偶联 综述 方向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所针对不同靶点。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靶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期间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分组研究,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防护理干预),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子靶向治疗肺癌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干预可改善肺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及生存质量。

  • 标签: 分子靶向 药物治疗 肺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子靶向治疗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也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设置为对照实验,探讨分析针对不同肺癌患者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的效果。方法:医务人员随机抽取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间,我院中收入的肺癌患者62例进行研究,并且在患者基本资料明确后,分为两组开展对照实验,根据实验习惯和便于区分的原则记名为对照组(n=31)与实验组(n=31)。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对照组内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优质护理,记录所有患者护理完成后的个体状况分析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结果中显示各指标进行对比以后,发现实验组内患者的个体状况优于对照组,指标进行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癌患者在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时,对于护理工作的需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应当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才能够使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肺癌状况 心理状态 优质护理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靶向发病机制中关键分子的治疗策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除生物制剂外,银屑病小分子靶向药物日益受到关注,以磷酸二酯酶4、Janus激酶、酪氨酸激酶2等为主要靶分子,越来越多的候选药物在研究中观察到较好的疗效,部分药物已获批用于临床,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Janus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 小分子药物
  • 简介:摘要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单纯的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显然并不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面世使得HCC的治疗有了新的治疗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HCC的临床试验当中,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分子靶向药与TACE的联合等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使用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等联合TACE治疗HCC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肝细胞癌 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服务,实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效果。结果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满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乳腺癌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不明原因的影响,肺癌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肺癌又分为了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据80%以上。目前随着肺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长,传统的手术、放化疗难以更好的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因此探索更多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分子靶向药物成为目前最大的研究热点。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恶性肿瘤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癌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针对性提出预防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甲沟炎与皮肤不良反应分级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症状与甲沟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肺癌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中常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内8月间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分析对象,其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24例(予以吉非替尼),转移性肾细胞癌16例(予以贝伐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以及直肠癌21例(予以西妥昔单抗治疗)。分析总结本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本研究小组的探究下,制定一套针对性处理措施。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主要给患者的皮肤、胃肠道、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等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出现感染、骨髓毒性以及全身反应。结论随着抗肿瘤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给肿瘤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临床应熟练掌握每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尽快进行处理,继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