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深度监测仪引导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96例行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老年患者,发现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影响无显著差异。结果:深度麻醉组的应激反应指标显著增高,浅度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度麻醉组术后认知功能表现较好。这表明,麻醉深度对术后恢复质量有重要影响。结论:利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精确调节麻醉深度,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仪 麻醉质量 结肠癌老年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稳步的提升麻醉的基本质量,确保患者在围术期内更加安全,可以尽快恢复至健康状态。合理的麻醉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手术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此次研究重点分析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全麻手术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3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麻醉,另63例为研究组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知晓率、术中体动发生率及麻醉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麻醉用药剂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留观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在临床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技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如果需要实施全麻,极有可能由于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人员不能对其麻醉深度、意识清醒等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从而对麻醉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对自身的不适感表达出来,这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对相关问题产生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使患者在确保治疗舒适度的基础上降低麻醉风险,需要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 标签: 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 监测 麻醉质量 麻醉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作用。方法:选取 2016年 8月至 2019年 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 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 100例。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 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 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 标签: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血流动力学调控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麻醉深度监测应用于麻醉恢复室工作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

  • 标签:
  • 简介:摘要:镇痛是麻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 标签: 临床麻醉 监测 方法 措施
  • 简介:摘要: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既有利于控制麻醉质量,又可利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术中麻醉深度的精确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临床麻醉医师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近年来陆续有些新监测手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其稳定性和适用性等尚未深入研究,仍需经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这些方法的引入为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 简介: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由于麻醉是多种成分的组合,现有的麻醉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尚不足以满足实时、精确、客观监测的要求,至今仍普遍采用临床表现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探索麻醉深度监测方面亦颇有收获,不断地揭示和接近更为客观的监测指标,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不管是手术的类型不同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其对于麻药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如果麻药过量,会造成缺氧、器官功能抑制等问题,而如果麻药使用不足,则会出现术中知晓和体动,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所以对于麻药的使用来说,要将其控制在最为合适的剂量上,但是如何监测麻醉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方法 进展
  • 简介:摘要麻醉是临床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镇痛、肌松的效果,进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状态无法准确予以判断,显然不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术中安全,需要加强对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了解麻醉药物的药效,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围绕全身麻醉深度监测进行研究,结合临床应用实践进行探索,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并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 标签: 全身麻醉 深度监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自从脑电图非平稳信号使用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进行处理之后,麻醉深度监测领域当中也就出现了熵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探索之后,在麻醉深度监测领域中已经发现许多能够应用的熵,如单值分解熵、状态熵、反应熵、Shannon熵等;其中状态熵还有反应熵在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熵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能较好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已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BIS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 月期间本院治疗的共计 100 例全麻手术患者观察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n=50 )和对照组( n=50 ),对照组患者在苏醒过程中给予主观评价,实验组给予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拔管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全麻手术患者经过监测后,拔管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呛咳、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临床针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的患者开展仔细的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提高患者苏醒过程中的舒适度,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肌松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苏醒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的麻醉工作中麻醉指标深度监测是目前麻醉技术的发展需求重要方向之一。其中,以脑电监测指数为主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例如脑电双频谱指数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等,此类麻醉监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术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并发症隐患起到了很好的监控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手术的整体质量与治疗效果。本文首先对脑电监测指数进行了详细分类,同时分析其优劣势,最后予以总结。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 围手术期 脑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