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文献报道的例数很少,而原发性乳腺细胞更为罕见,大约只占乳腺癌的0.04%~0.10%~[1]。大多数的乳腺细胞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激素受体一般为阴性且进展较快,对其治疗方案和预后尚存争议~[2]。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乳腺细胞。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无意中发现右乳外上象限一绿豆大小结节,轻压痛,两个月后自感肿块增大,遂于2011年9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活组织检查+右乳囊肿穿刺抽吸术。术后病理提示:纤维腺瘤囊性变,穿刺液中未见恶性细胞。术后两个月因肿块再次增大入院并体检:

  • 标签: 乳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眼科细胞的临床研究与预后。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进行临床研究。结论眼睑鳞癌在病程早期可侵犯眼轮匝肌,其后可侵犯眼眶内组织或转移至颌下淋巴结或腮腺淋巴结。但是,眼睑鳞癌出现转移的时间比其他部位鳞癌晚些,预后相对较好。早期眼睑细胞罕有转移,有较好的预后。如侵犯眶内组织,并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 标签: 眼科鳞状细胞癌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成本低、纯度高并且成熟稳定的,体外培养人皮肤细胞细胞及建立原代细胞系的方法,为皮肤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对20份皮肤鳞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悬液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形态学特征及鉴定所得到的癌细胞情况。结果3份标本两种方法均培养出皮肤癌细胞,后者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结论应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法培养食管癌细胞,方法可行,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鳞状上皮癌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系
  • 简介:摘要(carcinomaantigen,SCCA)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成员的一种糖蛋白,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8q21.3,由高度同源的SCCA一1和酸SCCA一2组成。目前SCCA主要在临床上应用于细胞的监测,但在临床学习时常发现血清SCCA在一些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天疱疮上明显升高,故从血清学、免疫组化、电镜、PCR等技术对银屑病与SCCA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鳞状细胞癌抗原 银屑病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足背细胞切除+植皮术后病人的护理过程,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及特征给予采用先切除再植皮手术。术后分别对切除被植皮处和取皮处采取抗感染促进愈合、止痛、功能锻炼、饮食等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的促进了植皮处皮肤的生长,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植皮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phA2在喉细胞中的表达和其与喉细胞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0例喉细胞和80例正常上皮中EphA2的表达情况。结果EphA2在喉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上皮(p<0.01),EphA2的表达与喉细胞的组织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和TMN分期有关(p<0.05),而与喉细胞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在喉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EphA2的高表达可能提示了喉细胞的恶性程度。

  • 标签: EphA2 喉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
  • 简介:头颈部细胞(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随着各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HNSCC的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但近30年来HN.SCC患者的生存率并未明显提高。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内部存在一小群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研究表明,它是肿瘤的起源,也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放化疗耐受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研究这群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肿瘤的最终治愈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目前HNSCC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鳞状细胞癌 肿瘤干细胞 预后 治疗耐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细胞(CSCC)中Livin蛋白的表达与CD3+T细胞浸润的情况,分析两者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CSCC组织中Livin蛋白表达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并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分析二者与C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CSCC组织中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0%(28/40),正常皮肤组织中Livin无表达。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D3+T细胞数量较少,为8.70±2.25,40例CSCC中为21.87±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ivin蛋白表达和CD3+T细胞的数量均与CSCC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二者之间无相关性(r=0.015,P=0.926)。结论Livin蛋白可以作为判断CSCC恶性程度、评价预后的指标。CD3+T细胞亦可反映机体抗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并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LIVIN CD3 皮肤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患者李××,女,67岁。主诉:外阴瘙痒10余年。于2012年2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绝经18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瘙痒,坐卧不安,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化验白带常规无异常,妇科检查:大小阴唇肥厚,粗糙,如皮革,色素脱失,苍白,局部可见抓痕;阴道:通畅,粘膜菲薄,无异常分泌物;宫颈、宫体及附件未见异常。外阴活检病理报告:外阴表皮层角化过度,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末端钝圆或较尖,上皮脚愈长则尖端愈细。

  • 标签: 上皮细胞增生 外阴瘙痒 鳞状 医院就诊 异常分泌物 坐卧不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结果为ASCUS者进一步临床处理的适宜方法。方法将120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炎症组,CIN1组、CIN2组、CIN3组、SCC(浸润)组,回顾性分析各组的年龄分布、HPV结果、阴道镜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20例ASCUS中病理学结果为炎症70.83%(85/120)、CIN27.5%(33/120)、宫颈浸润1.67%(1/120),主要分布在30-49岁年龄段(77.50%),这些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64例,HPV阳性患者中CIN33例,其中高级别CIN及以上病变10例;高危型HPV阴性56例,其中CIN6例,其中高级别CIN及以上病变1例。高危型HPV对高级别CIN病变预测有意义(p<0.01)。结论对30-49岁ASCUS患者,尤其是高危型HPV阳性患者,阴道镜下活检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可提高宫颈病变筛查的阳性率。

  • 标签: ASCUS 阴道镜 HPV
  • 简介:目的探讨IQ模体的Ras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在舌细胞(以下简称舌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及其对影响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检测IQGAP1在舌鳞癌组织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分析IQGAP1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同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舌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IQGAP1在舌鳞癌中呈高表达状态,而在旁组织中呈低表达或阴性表达,而且高表达水平的IQGAP1与颈淋巴结转移(P=0.019)、复发(P=0.017)以及临床分期(P=0.031)等有关。此外,高表达的IQGAP1与舌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联系(P=0.017)。结论IQGAP1在舌鳞癌中的异常表达说明其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表达的IQGAP1有可能成为预测舌鳞癌患者预后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 标签: IQ模体的Ras GTP酶活化蛋白1 鳞状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口腔细胞(OSCC)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OSCC系SCC-9为研究对象,用IL-1β与其体外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IF-1α、VEGF、CXCR1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IL-1β刺激对SCC-9细胞的增殖能力无影响;IL-1β与SCC-9细胞共培养8h可显著增强其细胞侵袭能力(P<0.05);IL-1β可以显著地提高CXCR1和HIF-1α的转录水平(P<0.05);SCC-9细胞经600ng/ml的IL-1β刺激后,VEGF的mRNA表达出现上调(P<0.05)。结论IL-1β可以增强SCC-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并可能与HIF-1αVEGF、CXCR1等基因的上调有关。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侵袭
  • 简介:目的考察部分外阴细胞妇女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腹股沟股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患者和方法选取细胞浸润深度至少1mm,且肿瘤≥2cm并≤6cm的女性患者。原发瘤应局限于外阴部,且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临床提示。所有患者接受术中淋巴结定位、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腹股沟股淋巴清扫。标记病理超分期的前哨淋巴结。

  • 标签: 前哨淋巴结活检 外阴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定位 妇女患者 妇科肿瘤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构建人舌细胞/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体外共培养的实验模型,研究神经轴突导向因子Semaphorin3A(Sema3A)及其受体Neuropilin-1(NRP-1)在肿瘤排斥神经的现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鉴定Sema3A在人舌细胞细胞系SCC25中的表达以及NRP-1在大鼠DRG神经元中的表达,建立人舌细胞/大鼠DRG体外共培养的实验模型,针对NRP-1靶点进行特异性拮抗,观察SCC25排斥DRG轴突生长的程度变化。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ema3A在SCC25中表达,而NRP-1在大鼠DRG神经元中也呈阳性表达;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DRG组织块中NRP-1被特异性拮抗后,SCC25对DRG轴突的排斥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结论:Sema3A及其受体NRP-1在SCC25排斥大鼠DRG轴突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Semaphorin-3A 背根神经节 NEUROPILIN-1 共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对cN0、cN1期头颈部细胞癌病例进行的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01.1-2002.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cN0、cN1期头颈部细胞癌病例55例56侧,及2007.1-2008.10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cN0、cN1期头颈部细胞21例23侧,合计cN0期44例,cN1期32例。分三组①常规功能性颈清扫组33侧;②多功能保留颈清扫组24侧;③根治性颈清扫组19侧。对照项目体表感觉丧失面积、肩关节外展角度、颈部复发情况。结果经统计学两两对照分析,体表感觉丧失面积中多功能组与功能组、根治组之间具有差异显著性;肩关节外展角度根治组与功能组、多功能组具有差异显著性;颈部复发情况各组间未见差异显著性。结论对于临床cN0、cN1期头颈部细胞癌病例,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的病例其感觉、运动功能保存的则比较理想,能够解决学术界对于cN0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否实行清扫以及清扫手术范围的争论,对于无禁忌症的病例值得推广。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手术 头颈部 清扫术
  • 简介:目的通过宫颈细胞学和DNA倍体分析,探讨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细胞(ASCUS)伴有DNA倍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在夷陵地区进行宫颈筛查的635例农村妇女的宫颈细胞学、病理学及DNA倍体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将宫颈脱落细胞制成两张玻片,一张巴氏染色行TBS诊断,另一张Feulgen染色行DNA倍体分析。结果在635例宫颈细胞学标本中,正常细胞学418例,ASCUS145例,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病变(ASC-H)17例,低度上皮内病变29例,高度上皮病变26例,其中伴DNA倍体异常(非整倍体细胞)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11/418)、22.8%(33/145)、76.5%(13/17)、89.7%(26/29)和96.2%(25/26)。在阴道镜下活检的145例ASCUS患者中,伴DNA倍体异常者33例,其中10例(30.3%)为CIN2及以上病变;DNA倍体正常者112例,其中9例(8.0%)为CIN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ASC-H患者中,13例(76.5%)DNA倍体异常者均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4例DNA倍体正常者检出1例CIN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CUS、ASC-H伴有DNA倍体异常患者检出CIN2及以上病变风险增高。

  • 标签: DNA倍体 图像分析 宫颈癌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 简介:口腔在亚洲地区属于高发生率的癌症疾病,而口腔上皮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癌症类型。临床上针对此癌症之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对于口腔上皮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新疗法的开发。以蛋白质二度空间电泳分析方式找出癌细胞的异常表现蛋白质,并以之作为标的进行细胞实验,以确认该异常蛋白质的表现与口腔上皮发生之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上皮癌 标记蛋白质 蛋白质体学 效能 癌症类型 以手术为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组织细胞和树突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观察并分析。结论恶组的病变分布特点是多中心性和不均一性,主要侵犯淋巴造血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骨髓和肝脏等,同时广泛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组织,如肺、皮肤、消化道和软组织等。各种类型Langerhans细胞绍.织细胞增生症均可见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泡沫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并有局限性纤维化。

  • 标签: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22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前后表面抗原CD11c、CD80、CD86、CD40、MHCⅡ的变化,探讨H22全细胞抗原致敏DC的机制。方法以粘附贴壁法由小鼠骨髓细胞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诱导单核细胞5天成未成熟DC,用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细胞抗原继续培养2天以致敏。测定未致敏DC和致敏后DC的纯度(即CD11c的阳性细胞率),以及其中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结果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57.55±7.32)%、(54.49±14.20)%、(46.79±8.25)%和(53.94±13.94)%,未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20.01±5.22)%、(24.56±9.08)%、(18.06±5.13)%和(30.24±8.39)%。DC致敏后其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贴壁法可培养出较高纯度的DC。反复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全抗原可成功致敏DC,且致敏后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的表达率均明显升高。DC摄取H22抗原后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表达增多,并引发共刺激分子表达改变是DC致敏的可能机制。

  • 标签: H22细胞 全细胞抗原 致敏 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