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细胞手术切除与功能重建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研法,归纳本人及本手术组成员2011年-2016年以来收治的60例晚期细胞手术切除术患者,临床调查随访手术切除术与他们的功能关系,以及5年生存率。结果经临床查证,晚期细胞患者中,行全切除者48例,占80.00%,行功能保留部分喉部切除术者12例,占20.00%。从五年生存率来讲,行全切除术及功能保留部分候部切除术分别为54.17%(26/48)和58.33%(7/12),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变化不大。结论晚期细胞手术切除与功能重建,除了需要临医师进行相应的手术技艺提升外,经过详尽的术前评估和合适的手术方式重建晚期喉癌患者的功能保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晚期 喉鳞状细胞癌 手术切除 喉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 15,SIGLEC-15)对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癌细胞系百科全书(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和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2,GEPIA2)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其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转移及侵袭的变化;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上调及下调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蛋白表达;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SIGLEC-15对喉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IGLEC-15在LSCC中高表达且与生存期密切相关(HR=1.1,P=0.010)。构建低表达SIGLEC-15的细胞模型,即TU686SIGLEC-15-组;与TU686SIGLEC-15+组相比其增殖活性显著降低(48 h:1.32±0.23比2.56±0.37),迁移[(1 036.52±51.22)个比(1 819.62±180.24)个]和侵袭[(469.21±112.25)个比(961.45±102.03)个]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9、7.22和7.85,P值均<0.05)。早期凋亡增加[(23.27±1.12)%比(5.64±1.61)%,t=11.32,P<0.05],细胞周期G0/G1被阻滞[(59.32±3.65)%比(35.46±3.57)%,t=9.85,P<0.05]。敲低SIGLEC-15导致864个基因上调,357个基因下调,细胞周期、凋亡及JAK/STAT信号通路发生显著变化,p-JAK2、p-STAT3、Caspase-3、Bad、Bcl-2、Cyclin d1蛋白分子表达明显变化。裸鼠成瘤结果表明TU686SIGLEC-15-细胞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缓慢,种瘤后8周,肿瘤重量分别为(0.382±0.054)g和(1.277±0.126)g,而且SIGLEC-15敲低组移植瘤组织中SIGLEC-15表达更低[(11.29±2.17)比(36.25±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44和9.28,P值均<0.05)。结论SIGLEC-15在LSCC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LSCC的进展。

  • 标签: 喉肿瘤 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 JAK2-STAT3 细胞增殖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Hippo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高度保守的哺乳动物信号通路,其核心成分的突变和表达改变在多种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及化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是喉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近年的研究显示,Hippo信号通路与细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信号通路与其它信号通路以及非编码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逐渐得到揭示。针对Hippo通路的新药不断涌现,有望成为治疗SLCC的新策略。围绕着这几个方面,以下针对Hippo信号通路在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Hippo信号通路 喉鳞状细胞癌 非编码R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phA2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其与细胞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0例细胞和80例正常上皮中EphA2的表达情况。结果EphA2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上皮(p<0.01),EphA2的表达与细胞的组织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和TMN分期有关(p<0.05),而与细胞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在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EphA2的高表达可能提示了细胞的恶性程度。

  • 标签: EphA2 喉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早期细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海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鼻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12例早期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需行气管切开,出血3-8ml。术后4-7d出院。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早期细胞操作简便,安全、微创。

  • 标签: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内镜 喉鳞状细胞癌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43岁。因右侧鼻塞伴出血在当地医院发现右鼻腔新生物,行手术切除。1个多月后再次出现右侧鼻塞伴出血。于2001年3月收入本科。检查见右侧鼻中隔利特尔区有一紫红色、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直径约1.0cm的新生物。拟诊鼻中隔血管瘤型息肉,在表面麻醉下行新生物切除,基底部有弥漫性渗血,压迫止血,并于基底部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标本送检。病理报告为鼻中隔高分化细胞。转上级医院行

  • 标签: 鼻中隔 鳞状细胞癌 放射治疗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细胞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28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盂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8例,腰背痛11例,腹部包块1例。28例均行CT或MRI检查,发现肾盂或肾占位26例,肾内大量积液2例。2例行PET-CT检查,发现骨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盂肿瘤13例,肾肿瘤13例,肾脓肿2例。合并肾结石或肾盂结石19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例,脓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9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8.5 cm;高分化9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8例;pT2期1例,pT3期15例,p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9例;合并肾静脉栓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K5(+),34βE12(+),p63(+),CK20(-),GATA3(-)。术后12例行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5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结论肾盂细胞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与长期肾结石、尿路积水、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基于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5、34βE12和p63(+)有助于细胞的诊断。本病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复发和转移风险高,预后极差。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报告1例头皮巨大细胞。患者女,56岁,头顶部菜花样肿物5月余,逐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头顶可见一巨大肿物,约10cm×9cm大小,表面粗糙呈菜花,高出皮面。组织病理示:表皮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见细胞瘤团和角化珠,少许细胞异型,见角化不良细胞,瘤团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头皮巨大细胞

  • 标签: 头皮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合并细胞非常罕见,本例肿瘤具有滤泡细胞的组织学特点,两种成分存在移行和过渡,诊断依靠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详尽的全身检查。该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一,规范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利用在线 GEO数据库构建细胞的 ceRNA调控网络,并且挖掘细胞的关键 miRNAs。方法:利用 GEO数据库中的 GSE137308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在细胞组织中表达异常的 miRNA、 lncRNA和 mRNA( |logFC|>1, p<0.05)。根据 ceRNA调控网络理论,构建细胞的 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并使用 Cytoscape软件可视化。根据 miRNA在 ceRNA调控网络中的节点数,挖掘细胞的关键 miRNAs。 结果:在细胞组织中,发现了 1342个差异表达 mRNA,其中上调 926个,下调 416个; 25个差异表达的 miRNA,其中上调 15个,下调 10个; 989个差异表达的 lncRNA,其中上调 644个,下调 345个。构建了细胞的 ceRNA调控网络,发现了细胞的两个关键 miRNAs( hsa-miR-1299、 hsa-miR-6720-5p)。

  • 标签: 喉鳞状细胞癌 非编码 RNA ceRNA
  • 简介:基底细胞(BSC)被定义为包含基底细胞(BCC)和鳞癌(SCC)以及二者移形区域的肿瘤。梭形细胞鳞癌(SCSC)可能含有普通鳞癌和梭形细胞的变异成分。作者报道一89岁女性患者,患头皮皮疹数十年。肉眼可见损害大小为8.5cm×6.0cm×1.8cm,为一灰白色中部黑色的肿块。镜下,肿瘤上部未溃烂部分由巨大的多角形细胞组成,偶伴角化过度(SCC),外周栅栏的基底样细胞呈柱状生长(BCC),并有一部分区域两种细胞混杂生长。肿瘤的其余部分为一黏液样区域,含狭长的纺锤梭形细胞,系起源于普通鳞癌。免疫组化显示,SCSC的肿瘤细胞(普通SCC细胞和梭形细胞)区域共同表达CAM5.2和弹性蛋白。Ber—EP4在BCC区域表达阳性而在SCC和BCC移形带表达减弱。上皮膜抗原在普通SCC区域呈局灶阳性表达。据作者所知,这是皮肤鳞癌具有向BCC和SCSC双重分化的首例报道。

  • 标签: 基底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 细胞变异 皮肤鳞状细胞癌 重分化 皮肤鳞癌
  • 简介:摘要皮肤细胞是非黑素瘤皮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Mohs显微描记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皮肤细胞的诊疗取得了较大进展。该共识在国内外近期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诊疗现状,重点阐述皮肤细胞的临床表现及分型、病理活检及报告规范、风险等级评估、分级分期以及规范化治疗等,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 皮肤 诊断 临床方案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细胞起源于上皮或发生上皮化生的组织,是人类实体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尽管细胞可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置,其发病机制具有共性且各有特点。基因突变及分化标志物表达异常,表观遗传修饰调节靶基因表达,肿瘤微环境诱导癌细胞免疫逃逸等机制均参与细胞的发生。目前,关于细胞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就基因组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非编码RNA调节、肿瘤微环境变化及危险因素诱导等方面对细胞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细胞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鳞状细胞 遗传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主因外阴肿物伴瘙痒3年余,于2009年9月25日就诊。患者3年前龟头冠状沟处出现一粟米大小质中菜花样肿物,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尖锐湿疣",未治疗,肿物逐渐增大,瘙痒加重。1年前肿物破溃,于外院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未作HPV分型检查;给予口服及静点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多种抗生素治疗,肿物瘙痒感暂时减轻,但反复发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梅毒 生殖器
  • 简介:患者,男,80岁。主诉:下唇多发肿物5年,增大明显1月。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部开始出现一圆形疣状增生物,至当地医院就诊并行激光治疗,治疗后下唇部肿物多次复发,遂于2014年8月6日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活检,结果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增厚,真皮乳头呈疣状增生,考虑寻常疣的可能性。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肿物。术后创面恢复可,数月后下唇再次出现多个肿物,且增大明显。于2016年4月12日来我院就诊并收住院。

  • 标签: 唇部 鳞状细胞癌 寻常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