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马克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人的需求是维持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必需品,马克主义需求理论的特质是人的需求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性和对外部环境的客观依赖性。马克主义需求理论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明确划分了必要需求与奢侈需求,必要需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维持人作为肉体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必不可少的需求,奢侈需求的本质则是过度膨胀的贪欲。奢侈需求之害在于腐败,而过度膨胀的贪欲和以贪欲为最主要特征的腐败等,正是历朝历代所有政权和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问题。自我认知和内心制裁是克服奢侈需求的第一道防线,思想教育和舆论监督是克服奢侈消费的第二道防线,刑罚和法律制裁是克服奢侈消费的第三道防线。

  • 标签: 奢侈 奢侈需求 利益 贪欲 实际需求 虚假需求
  • 简介:马克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 和谐社会 历史辩证法 劳动所有权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化"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化"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化"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主义中国化"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化",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化"、"去国际化"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马克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主义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马克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矛盾论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邓小平和后来国家领导人及马克主义学者结合新历史时期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发展了马克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矛盾 深化改革
  • 简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需要存在的时代背景。马克主义——这一影响人类社会几百年的学说也不例外。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包括马克主义得以存留在世界上并且得以不断延续,其根源在于马克主义是建立在几千年来人类最优秀文化传统背景之上与时俱进作用于人类社会。马克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体,一刻不停地在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在影响和改造着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产生 发展 对我的影响
  • 简介:<正>马克就像孔多塞那样是启蒙运动的一员,尽管他的出场晚于启蒙运动的典范表述,尤其是在黑格尔之后,而且面对着反启蒙运动的风气,我们发现一套经过修改的、可以说更加发达的启蒙信念和观念。首先,我将阐明一种非常简约的启蒙人道主义观念的若干核心特征。其次,我将指出,马克依然属于启蒙人道主义,但在某些方面有所调整。再次,我将描述若干特征,它们是被马克以及马克主义传统奉为圭臬的一些观念,并且详细说明其中两点,因为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两点不符合马克那种对历史和情境敏感的启蒙人道主义,尽管这种看法未必契合马克的本意。最后,我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统 孔多塞 核心特征 非道德主义 道德社会学 道德原则
  • 简介:马克的“新唯物主义”不是宇宙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而是历史观意义上的新世界观,其关注的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人类世界,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曾有保留地接受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但他绝不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而是在批判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继而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否则,马克主义哲学就会对宇宙观问题失去话语权。

  • 标签: 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 简介:马克"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
  • 简介:不同学者对权力研究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如尼采把权力意志作为未来的科学,罗素专注于权力的形态转换,福柯着力于受操控的权力微观领域等,而关于马克的权力视角,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许多学者都自然归之于资源、经济领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虽然马克没有专门的权力理论研究,但是把马克主义的哲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以析出一条权力理论的模式路线:以权力的可交换性为起点,以权力不平等的内在化为过程,以权力的不平等改造为手段,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权力不平等内在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类商品属性理论、场理论、结构形成理论三种理论模式。

  • 标签: 权力理论模式 可交换性 权力交易 不平等性
  • 简介:作为一种P2P的虚拟货币,比特币随着其与美元的兑换率一路攀高引起了现实世界的关注。比特币与流通货币相比,能够满足去中心化、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的功能,但不是真正的货币。本文从马克主义的货币理论出发,从比特币的本质、职能、发行机制、价值等角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提出比特币的产生违背了劳动价值论,其本质既无内在价值,也无国家信用担保,所以无法成为真正的货币的观点。

  • 标签: 比特币 马克思货币理论 劳动价值论
  • 简介:1857年,马克应邀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关于玻利瓦尔的词条。在该词条中,马克基本否定了玻利瓦尔所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讨论为什么马克会如此贬低拉丁美洲。通常的解释是:在马克写作的时候,关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接触到的都是贬低拉丁美洲的资料,马克不自觉地接受了对拉丁美洲的偏见。但这个解释具有很大的缺陷,不符合以批判表象为基本职责的马克的思想。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马克那里还残留着来自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马克认为拉丁美洲独立进程没有发挥释放革命潜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职能。

  • 标签: 马克思 玻利瓦尔 拉丁美洲
  • 简介:马克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从自觉到到不自觉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与时俱进 必然性
  • 简介:马克主义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既为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武器。回顾党的建设与发展史,在党的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马克主义教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发展遇到挫折时,都会认识到马克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马克主义教育需要继续深入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教育 历史考察 当代价值
  • 简介:研究马克"新世界观"是国内马克主义理论界近年来一直极为关注、探究、争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科学内涵的辨析,表明马克"新世界观"硬核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性。

  • 标签: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中学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需要作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与源泉,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因素。中学生的需要有其自身独特性。因此,坚持以马克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中学德育工作才有被接受的现实可能,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需要理论 中学 德育工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析马克主义作为西方马克主义的主流开始流行,作为分析马克主义的领军人物,G.A.科恩见证了它的繁荣和衰退。那至于为何衰退?或许G.A科恩在展示马克拜物教思想时已见端倪。他在解读马克拜物教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内容后,呼吁消灭形式的统治,实现内容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实现作了辩护。

  • 标签: 马克思 拜物教 G.A科恩 分析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是“全国高校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的会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入选集刊,于2004年创刊。该集刊为半年一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刊以研究和探索马克主义理论及其学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主题,以发表马克主义理论学科高水平、高层次、高品位的学术成果为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征稿启事 科研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