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Rh阴性血液的血源、供血和输血管理现状,建立稀有血型献血者血源信息库,采取提供库存血液或者定向招募Rh阴性献血者捐血的供血方式,确保临床需求及有效地保护稀有血源。

  • 标签: Rh阴性 血源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病毒学特点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CHB患者临床资料,了解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CHB患者在肝功能、肝脏病理学以及HBVDNA载量方面的特点。结果HBeAg阴性与阳性的HBC患者平均年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类患者均男性多于女性;两类患者的HBVDNA载量有明显差异(t=14.339,P=0.007);两类患者ALT值差异明显(t=5.012,P=0.004);两类HB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对比无差异。结论HBeAg阴性的CHB患者相比HBeAg阳性CHB患者平均年龄更高,ALT水平、HBVDNA载量更低,两类患者没有明显的肝脏组织病理学差异。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病毒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观察舍曲林对精神分裂患者阴性症状的作用。方法根据阴性症状为主的95例精神病患者随机的被分成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主要是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加以使用舍曲林50-200mg/d,对照组主要是采用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来进行治疗,总计18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6、12、18周之后分别采用隐形症状表(SANS)评定阴性症状,用副反应表(TESS)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在经过治疗18周之后,实验组SANS的总分和意志缺乏、情感平淡以及兴趣缺乏的评分都要比对照组低(p<0.05),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二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的阴性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舍曲林 精神分裂 阴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不同载量下HBV-DNA与ALT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150例病例,每组50例,按HBV-DNA不同载量分为三组(A组HBV-DNA<104IU/ml;B组104IU/ml≤HBV-DNA<105IU/ml;C组HBV-DNA≥105IU/ml),每例记录下HBV-DNA和ALT,每组内比较HBV-DNA与ALT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结果A、B、C三组的HBV-DNA和ALT的呈显著正相关性(分别为r=0.714,0.812,0.836,P<0.0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在不同分组中均显示与ALT呈现正相关性。

  • 标签: HBeAg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ALT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交叉配血次侧阳性而患者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为阴性样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在交叉配血中主侧阴性次侧阳性,患者DAT阴性的3组样本,进行血型复检,对献血者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并测定其效价。结果3份献血者样本1例检出抗-E抗体,2例检出抗-M抗体。结论对献血员血液最好加做抗体筛查实验。

  • 标签: 交叉配血 次侧凝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 不规则抗体筛查 抗体鉴定 抗-E抗体 抗-M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阴性血型产妇产前、产时、产后观察及护理方法,以保证Rh阴性血型产妇分娩期间母婴的安全。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并分娩的RH阴性血型孕妇的结局及其发生产后出血处理,探讨如何保障RH阴性血型孕妇分娩期的安全。结果本文中除1例因自然分娩宫缩乏力发生产后出血,因产前备血,及时有效输血,2例为纠正贫血输血外,其他产妇均未输血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安全度过分娩期。结论对Rh阴性血型产妇加强分娩期观察和护理,从而避免RH阴性产妇死于产后出血及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Rh 阴性血型 分娩期 产后出血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阴性肋骨骨折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X线阴性肋骨骨折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6例同期行CT检查。结果32例X线阴性肋骨骨折中,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肋骨骨皮质回声不连续,轻微错位或骨皮质凹陷,骨膜下血肿形成。26例骨折有轻微移位,6例无移位骨折均经CT证实。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X线阴性肋骨骨折的补充诊断手段,可发现轻微移位或凹陷骨折,二者结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 标签: 高频超声 X线 阴性 肋骨骨折
  • 简介:目的了解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1115株,占临床细菌总分离率的65.4%。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52株)、肺炎克雷伯菌(224株)、肠杆菌属细菌(165株)、铜绿假单胞菌(160株)、不动杆菌属细菌(152株)。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40株,产酶率为39.8%;在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44株,产酶率为19.6%。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结论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较高,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医院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导致乙型肝炎检查结果出现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原因,为提高乙型肝炎检验结果正确性提供保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2000份乙型肝炎检查结果,统计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主要原因。结果通过临床资料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2000份乙型肝炎检查结果中,共有17份出现错误,其中假阴性结果10份,假阳性结果7份;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为①试剂原因(7份/41.17%);②实验室操作因素(5/29.40%);③其他原因(3例/17.67%);④检验方法(2份/11.76%)。结论为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检验结果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临床医师、实验室医师、以及乙型肝炎检验试剂生产厂家的共同努力。

  • 标签: 乙型肝炎 假阴性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现今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乳腺癌已成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乳腺超声和X线摄片检查的普及及作为乳腺癌筛查工具的开展,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nonpalpablebreastlesions,NPBL)越来越多的被检出,据报道20%-30%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为早期乳腺癌1。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超声定位活检,对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是明确诊断及排除早期乳腺癌的可靠有效方法。对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进行活检的指导价值。结论钼靶X线摄片和超声检查在触诊阴性的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触诊阴性 乳腺病灶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中血清学Rh(D)阴性表型汉族人群的分子背景。方法37份常规血清学试验检测出的Rh(D)阴性江苏汉族人,采用PCR-SSP检测RHCE基因和RH(D)基因;并对存在RH(D)基因的个体进行10个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的测序。结果37例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26例无RH(D)基因。存在RH(D)基因的11例中,3例为RH(D)和RHCE基因发生互换,6例为RHD(K409k)(第9外显子1227G〉A),1例为弱D15型(第6外显子845G〉A),1例为RH(D)*711delC(第5外显子711位碱基缺失)。结论一定比例的血清学阴性Rh(D)人群并非真正的Rh(D)阴性,即表达弱D抗原。提示对血清学Rh(D)阴性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有利于安全输血。

  • 标签: RH血型 RH(D)阴性 RH(D)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行急诊CT扫描首诊假阴性漏诊原因,为颅脑外伤急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科学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2院-2014年8月31例颅脑外伤行CT急诊扫描假阴性患者的CT存图及复诊存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漏诊原因。结果在不同复诊的时间、复诊次数或其他理化检查中,证实额叶眶回、直回及颞极挫伤漏诊9例,占29.03%;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漏诊6例,占19.35%;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漏诊l0例,占32.26%;轴索损伤漏诊4例,占12.90%,外伤性脑梗死漏诊2例,占6.45%.结论颅脑急性外伤早期征象不典型是漏诊的直接原因,其平扫技术的局限性是颅脑外伤早期筛查漏诊的间接原因。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应充分掌握颅脑外伤的病理病机,谨慎“一元化”武断,并建议加强动态监测力度,减少漏诊。

  • 标签: 颅脑外伤 CT 平扫 漏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分为两组,拉米夫定组48例,恩替卡韦组48例;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患者组织学、纤维记分、谷丙转氨酶等改善情况虽优于拉米定夫组,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恩替卡韦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拉米定夫组总有效率83.33%;恩替卡韦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拉米定夫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比拉米定夫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H Be Ag阴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8例为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7例接受MRI检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其中1例腰穿时出现反复出血后检查颈腰椎MRI发现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应进行有选择性的重复造影检查。MRI检查及脊髓造影检查对进一步查明病因有帮助,而对于PNSH的患者则应避免重复造影。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阴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TAC方案与非TAC方案对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比较,从而指导临床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法北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血液科从2006年1月-2012年1月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4例,回顾分析观察组(TAC方案)24例,对照组(非TAC方案)为30例。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化疗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和毒副反应。从而完成对TAC化疗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评价。结果治疗组24例中,无效20.83%(5/24);部分缓解45.83(11/24);完全缓解33.33%(8/24);总有效率79.17%(19/24)。对照组30例中,无效33.33%(10/30);部分缓解46.67%(14/30);完全缓解20.00%(6/30);总有效率66.7%(20/30)。P值小于0.05,据有统计学差异。毒副反应III-IV度骨髓抑制20%VS18%,III-IV度胃肠道反应12%VS11%,肝肾损害5%VS4.2%,P值大于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神经毒性20%VS12%,脱发为100%VS56%,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TAC方案神经毒性表现为四肢麻木,未见明显运动障碍。两组均未见心脏毒性。结论TAC方案对TNBC疗效确切,副反应可耐受,是三阴性乳腺癌较好的化疗方案。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TAC方案 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在临床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溃疡(PU)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130例Hp阴性PU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各65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取得一定效果,且乙组效果更为显著,总治疗有效率为93.85%,同甲组的83.08%相比,有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上的Hp阴性PU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将能大大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溃疡愈合,且不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奥美拉唑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TNBC是乳腺癌的一个亚型,由于缺乏治疗靶点,该类患者可选择的药物相对较少,故针对TNBC的发病基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TNBC中过度激活,对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NBC与Wn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 Wn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导致出现(HBsAg)钩状效应(HBsAg假阴性)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35例,倍比稀释标本后分别应用ELISA二步法和一步法检测HBsAg,观察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不同稀释比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检测35份标本原血清结果,一步法HBsAg均为阴性,二步法均为阳性;一步法,大部分标本从原血清至17均为阴性,吸光度值OD为0.076,117稀释后OD值逐渐升高,从1126至11023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30±0.15),12058后OD值逐渐下降;二步法从原血清到1266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20±0.17)),1524后OD值逐渐下降。结论ELISA二步法可避免HBsAg浓度过高致钩状效应所引起的HBsAg检测结果假阴性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钩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