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论述两个问题:一,《魏书》有“秽史”之恶名,原以其“好抵阴私”之故,与叙事是否属实并无关系。“秽史”与“曲笔”发生联系,是一个历史层累的结果。二,《魏书》中出於政治目的,对北魏孝庄帝及其支持者进行了系统的丑化,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彭韦伊霍”此类措辞背後的政治意图。重新审视全书,就会发现虽然刘知几等人对魏收的指责有过苛之处,然而书中出於个人原因歪曲事实的情况确实存在,《北齐书》对魏收“意存实录”的评价绝非公论。

  • 标签: 魏书 “秽史” 历史层累 史书编纂
  • 简介: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历史上,各国使者的往来频繁,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行纪文献(俗称“燕行录”)。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在本世纪以来的束亚地区形成了热点。然而在重视文献“可贵”的同时,人们对其特徵缺乏必要的把握,从而导致了一些谬误的产生。本文着重从前後因袭、观看态度以及“文战”场合三方面入手,对其“失实”问题予以探讨。强调只有充分掌握行纪文献特徵,才能使大量的行纪资料实现其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束亚 行纪 失实 明清中国 朝鲜 日本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从细石器文化中辨别出富河文化。陶器以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圈足碗、钵、杯、斜口器等,篦点之字纹和线形之字纹特征鲜明。石器中绝大部分是打制石器,压制细石器数量较多。骨器数量和种类多,卜骨上有灼痕。年代在距今7500~5000年,相当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鸟尔吉木伦河流域。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多数为方形或梯形,少数为圆形。以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处于部落阶段,人与人地位平等。富河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西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同期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富河文化 文化特征 年代 分布范围 聚落形态 渊源
  • 简介:《宋史》史源颇为复杂,或源出宋"国史""实录""日历""会要"等官修史籍,或取材自私家著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以及一些笔记杂史之类,甚至还包括个别元人编纂的史书。为此,本文就《宋史》与宋"国史"之史料渊源关系、《宋史》与其他宋人著述之关系,以及由此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指出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史》中存在某些记载讹误,实与其史料来源情况密切相关。

  • 标签: 《宋史》 宋朝官史 笔记杂史 史料来源
  • 简介:汤显祖尺牍是我们研究其生平活动、社会关系、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然其涉及人事众多,许多史事还疑而未明。本文考证了汤显祖《答黄九洛》《答邹宾川》《与幼晋宗侯》《与阮寄卿》等22封尺牍的交流对象,《寄吴世行》《与车嘉兴》《答王霁宇制府》《答汪云阳大参》等16封尺牍的写作时间,并为《寄汤霍林》《与熊芝冈》《与晏怀泉给谏》《与彭兴祖》等13封尺牍所涉及人事补充了相关史料。

  • 标签: 汤显祖 尺牍 史事 考订
  • 简介:字体在卜辞类型划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类的目的就是为断代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在研究花东字体类型的基础上,对这批卜辞的刻写时代做出推定,必将进一步推动对非王卜辞的认识与理解。

  • 标签: 花东卜辞 字体特征 类型划分
  • 简介:本文对甘肃境内一般被认为是汉语的唐汪话的个别语音进行了分析;记录了留存在唐汪话中的东乡语词,介绍了仿造词、词义扩展的词和摹拟词;认为唐汪话是在甘青一带汉语已经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严重影响,语法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受到东乡语底层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认为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东乡语对唐汪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普通话对唐汪话的影响日益加深,并介绍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影响的具体表现,指出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强烈、持续的,是一个大的、不会逆转的趋势。

  • 标签: 唐汪话 语言接触 语音 词汇 语法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先秦时期铸铜遗址的发现情况,讨论了铸铜作坊各生产环节遗存在作坊内部的空间布局问题。从堆积的判断到各类生产遗存的时空关系,探讨了铸铜作坊中各种遗迹现象的时间关系与生产操作链每的逻辑关系.以此讨论铸钢作坊功能分区的复原研究。

  • 标签: 空间布局 堆积 遗迹关系 共时性 操作链
  • 简介: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演奏者需要拥有娴熟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作品,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因此,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文就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为入口,在分析心理训练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演奏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然后详细地提出了加强钢琴演奏心理训练的若干策略。

  • 标签: 钢琴演奏 心理训练 紧张 放松 意志
  • 简介:《史记》记载的战国地名“肤施”,其地在今陕西榆林市南,该地名暂未见于出土战国文字资料。赵国尖足布币面文中的地名“虑虒”,在今山西五台县北。学者或认为《史记》赵惠文王迁中山王于肤施的地点不在陕北,而是尖足布币地名“虑虒”。本文从用字习惯、赵秦两国疆域变迁、尖足布币的铸造年代等角度对此加以辨析,提出传统上认为赵惠文王迁置中山王的实施就是秦汉时期实施县的意见是正确的,陕北肤肤施与尖足布币上的“虑虒”并非一地,当时并不存在两个名为“肤施”之地。

  • 标签: 肤施 虑虒 地名考辨
  • 简介:《北史·薛辩传》在《魏书·薛辩传》基础上,增加了其父亲薛强的大量事迹。此外《北史·薛修义传》相比《北齐书·薛修义传》也增加了不少内容。但这些增加的内容,《资治通鉴》没有采用。此外,据薛元超墓志和薛修义墓志来判断,这些增加的内容可信度不高,基本上是为了掩饰河东薛氏来自蜀人的痕迹。

  • 标签: 《北史》 河东薛氏 蜀族
  • 简介:《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行文简省,句断不易。中华书局点校本已作了比较好的处理,但也存在不妥之处,影响制度理解。兹就点校本此卷中与“以下”语例相关的标点问题作一梳理,庶几可供修订者采撷。

  • 标签: 《南齐书》 “以下” 百官 中华书局点校本 句读
  • 简介:商至西周时期铜镜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和伴出器物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在商周文化区内外的性质功能差异较大。在商周文化区以外铜镜是一种日常器具,以内则是一种外来传入品,实用性并不明显。铜镜传入中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结果。铜镜在中原地区没有大规模流行,则是两区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所致。

  • 标签: 商至西周时期 铜镜 出土情景 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
  • 简介:两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风俗篇编纂存在问题:生产习俗记述的是农业生产,有的记述物候节令,生产习俗应记述农业、商业、手工业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事象;出行习俗记述的是交通工具;饮食习俗多记述的是生活水平或食品制做工艺,应记述各地什么时候食用什么食品;志书风俗篇不记述风尚,而记述的新风尚是一些各类型的好人好事,既不是风尚也不是习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正办法。

  • 标签: 市县志 风俗 问题
  • 简介:《说郛》所收王易《燕北録》,向来因其中珍贵的契丹史料而为史家所重,但此书名实不符的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首先,作者王易出使契丹的时间与书中记载的时间有着不可弥合的矛盾;其次,该书与武珪《燕北杂録》在内容上存在雷同。全面对比两书不难发现,《说郛》本所谓《燕北録》的内容很可能全盘出自武珪《燕北杂録》,而与王易之书无涉,其改题今名则应是文献流传过程中“张冠李戴”的结果。

  • 标签: 《说郛》 王易 《燕北録》 武珪 《燕北杂録》
  • 简介:初具基层政制改革色彩的国民政府保甲制度一开始便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如何妥善解决保甲经费问题遂成为国民政府切实推行保甲制度的关键所在。甘肃省政府自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以来,即对保甲经费的来源、用途及其收支状况做了详细规定。然而单纯的法律文本既未能解决保甲经费的困竭,亦未能约束乡镇保长的就地摊派。为了从制度上彻底根除保甲经费的浮收滥支,甘肃省政府决定从1937年8月开始实行统收统支。但是,抗战爆发后物价的飞涨和乡镇保长待遇的低下,使得统收统支在实践中变得举步难行,就地摊派仍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民国时期 甘肃省政府 保甲经费 统收统支 就地摊派
  • 简介:《史记》述秦史多次提及“秦记”,“秦记”是特指一部史著,还是泛指秦国的历史记注的总称,史学界有不同意见,但《史记》记载秦史时,大量使用“初”字句式表示事件初次发生或者制度的初创,所记秦史以外的部分在表示相同意义时,却很少用到这种句式,这为认识“秦记”的属性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通过对比发现,“秦记”并不是特指某种秦国国家史书,

  • 标签: 秦史 《史记》 不同意见 史学界 特指 秦国
  • 简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问题日益凸显,有关民族问题的舆情疏导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目前城市民族工作的资料为基础,对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舆情疏导工作的基本情况做了分析研究,提出民族问题舆情疏导方面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舆情疏导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 标签: 城镇化 民族问题 舆情疏导 机制研究
  • 简介:中共意识形态研究发轫于1980年代,其焦点集中于破除极“左”思潮与拨乱反正等资政议题;1990年代渐次转向意识形态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提升中共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理论层面。其研究内容,包含中共意识形态来源、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与变迁、领导人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与创新等多元面相。既有成果多为理论分析与论证,其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仍有待拓展,而注重以历史主义视角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借鉴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方法、发掘利用民间的新史料,则是推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可循之路。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