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吴仓堡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吴仓堡油田主力油层。为了系统研究该套的地质特征,本文以吴仓堡油田延长组长6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压汞分析等实验方法,探讨其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对进行分类评价。

  • 标签: 长6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特征 物性
  • 作者: 唐雄雄 李东海 张浩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5
  • 机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监督中心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及生产实际发现七里村油田延长组中较高孔隙度致密砂岩的形成,与浊沸石的溶蚀作用密切相关。为深化七里村油田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延长组长6油层浊沸石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6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6油层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和晚成岩A期3期浊沸石。同生成岩期,浊沸石胶结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物源影响,6油层砂岩火成岩碎屑中玻璃质矿物及变质岩屑的水化作用,为早期浊沸石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早成岩A期,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为浊沸石胶结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晚成岩A期,胶结与浊沸石过饱和析出有关,所需的Ca 及SiO2等来源于早期浊沸石、长石及岩屑颗粒溶蚀等。浊沸石胶结与6油层物性关系密切,早期浊沸石胶结阻止了碎屑颗粒进一步压实,亦为后期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提供条件;晚成岩A期的浊沸石溶蚀,扩大了孔隙空间,同时改善了孔喉结构和连通性。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七里村油田 延长组 成岩作用 浊沸石 胶结物 储集层物性
  • 简介:盘古梁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6段油层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 标签: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 油水驱替模型 盘古梁西
  • 简介:摘要低渗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水窜和水淹现象,其根源是低渗具有较大的孔喉尺度差异,而常规堵水调剖,只注重了其中毫米级的孔喉,因此导致水驱前缘不稳定。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ZW区块6为例,首先对渗流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针对低渗层高效驱替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各尺度空间流度进而使得驱替前缘趋于一致,稳定。以达到最大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

  • 标签: 低渗储层 渗流空间 流度 驱替前缘
  • 简介:摘要:泾河油田8段为致密低渗,裂缝是致密砂岩层高产、稳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构造、测井、以及钻、录井等方法对不同尺度裂缝进行识别。优选八侧向、双感应电阻率与补偿声波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对泾河油田8段裂缝进行识别,研究表明泾河油田主要发育北东-南西走向的高角度天然裂缝,按照裂缝在岩心上的不同表现,建立断缝体、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三种不同尺度裂缝地质响应特征。

  • 标签: 泾河油田 高角度缝 测井响应 裂缝响应特征
  • 简介:摘要:麻黄山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段,烃源岩发育, 6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为发育,连通性好,勘探潜力巨大。研究表明 6油层组主要为低孔、特低孔以及超低孔、超低渗,且从 61~ 63油层组物性逐步变差;渗透率与孔隙度虽然呈正相关系,但是喉道是控制渗透率的关键因素;进而根据含油产状与物性关系对进行了划分。

  • 标签:
  • 作者: 盖思明 张鹏程 李建勋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5
  • 机构: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化验中心(质量监督站)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工程公司3.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
  • 简介:摘要:以延长油田志丹采油厂正XX井区长6油藏为本次研究对象,基于6油层小对比,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确定长6油层沉积相、微相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通过沉积相展布及砂体展布研究,6主要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前缘,61大面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厚度大、展布面积大、连续性好,是研究区最主要的产油层段。综合分析岩心、物性及测井资料,6油组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成岩作用强烈,为致密砂岩。物性方面属于低孔、低渗。其中长61亚组孔渗最佳,64亚组孔渗最差。本次研究可为志丹采油厂长6油藏后续研究及精细注水开发的实际生产提供合理的地质依据。

  • 标签: 孔隙度 渗透率 岩性 物性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的上三叠统主力含油层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性。针对本区物性的低孔、低渗,物性差异较大等特点,本文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裂缝发育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影响该区物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富黄探区长6的影响因素。得到了沉积环境是影响集性能的地质基础;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大小不等,具有建设性的同时也具有破坏性;微裂缝对于油气的渗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寻找相对高孔、高渗的有利区是勘探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延长组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低孔低渗 裂缝
  • 简介:摘要延长油田位于陕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是一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以东部子北油区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长6油藏岩性、物性、电性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域特征。

  • 标签: 延长油田 低渗透 长6储层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解影响松辽盆地朝地区扶杨油层性质的主要因素,结合对研究区样品进行的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观察,对该地区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地区扶杨油层集空间主要是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和次生孔隙三种类型,后期形成的微裂缝在改造物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化学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确定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1和A2期。

  • 标签: 朝长地区 扶杨油层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 简介:摘要:在裂缝发育特征和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HH油田8裂缝常规电性定性标准。深感应测井和八侧向测井探测范围存在差异,裂缝发育处由于泥浆侵入造成深浅电阻率幅度差,采用深感应八侧向测井定量表征裂缝。裂缝的存在引起测井响应的高值或低值异常,采用三点法计算曲线变化率,裂缝发育处曲线变化率为高值。将实际钻遇测井值作为训练样本输入向量,使用核函数将原本的线性空间变成一个更高维的空间,在这个高维的线性空间下,再用一个超平面进行划分,然后利用样本建立的超平面对其他井进行裂缝识别。通过多种测井方法综合识别裂缝,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长8油层组 储层裂缝 测井识别
  • 简介: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8,物性较差,含油性一般,井区内裂缝带发育,注水开发无法有效推广。利用表面活性剂体系带压吞吐的方式,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改善表面润湿性,通过渗吸置换作用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红河油田82019年开始试试表面活性剂吞吐试验,本文通过研究26口表面活性剂带压吞吐试验结果,得到红河油田8带压吞吐试验的选井依据和施工参数

  • 标签:
  • 简介:摘要:综合岩石取心、砂岩薄片和扫面电镜观察,结合常规物性和压汞实验测试数据分析,对陕北斜坡中部长6段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的非均质性特征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做出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主体属于细砂岩,砂岩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砂岩孔隙中溶蚀孔占比最高,达79.7%以上,残余粒间孔占比16.2%,其余为少量粘土矿物晶间孔和微裂隙;孔隙度平均为9.69%,渗透率平均值为0.7mD,属于整体为致密,且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属于孔隙性孔隙直径平均为40.85μm ,喉道直径平均为 0.61μm,整体为小孔隙-微细喉道类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陕北斜坡中部长6段致密油类型以Ⅳa、Ⅳb类为主。

  • 标签: 陕北斜坡 长6段  致密油储层  分类评价
  • 简介:岩石物性的三维分布受控于地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大类。在第四章中我们探讨了沉积作用,重点论述了(1)沉积结构的成因;(2)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结构之间的关系;(3)与地形、水流能量、生物活动以及受控于海平面升降的旋回性有关的沉积结构的垂向和横向分布;(4)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年代地层界面是构建地质格架的基本要素,而在这样的地质格架中,具有岩石物性意义的沉积结构可以呈现系统的分布。

  • 标签: 灰岩储层 地质作用 沉积结构 岩石物性 沉积作用 海平面升降
  • 简介:摘 要:油田构造形态为受东西两条逆断层控制的南北走向背斜,油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有效为缝孔 ,非均质性强 ,渗透率低 ,油藏类型为中深、低孔、中低渗碳酸盐岩底水油藏。目前含水达到 50%,采油速度 0.28%,地质采出程度仅 7.93%,油藏整体处于开发中期、采油速度较低的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沉积微相认识程度低、有效认识难度大、双重介质三维地质模型精度低以及矢量井网调整难度大等。

  • 标签: 碳酸盐岩油藏 双重介质 储层分类评价 地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