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9 个结果
  • 作者: 金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伴牙周病畸形的正畸治疗,需要正畸医师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需要正畸医师深刻理解牙周病患者的口腔组织特征,具备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理念。本文从伴牙周病畸形患者正畸治疗的九大要点入手,希望能给正畸医师一些警示与指导。

  • 标签: 牙周疾病 牙移动 正畸学,矫正 正畸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女,19岁,3年前发现左前臂青紫色且逐渐增大包块,无明显疼痛,活动度可,按压时青紫色消失,初诊为左前臂静脉畸形。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见瘤体边界清,包膜完整,瘤体血运十分丰富,内含较多超微毛细血管网,大体观似静脉畸形。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皮下构瘤。术前、术中的临床表现与静脉畸形十分相似导致误诊,因此遇到类似疾病,应慎重处理,拓宽对疾病的分析思路。

  • 标签: 错构瘤 误诊 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齿矫治器在牙齿畸形矫治的应用,为牙齿畸形临床矫治提供借鉴。方法:我院口腔科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畸形患者中,从中选择了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应用牙齿矫治器进行牙齿矫治,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总体情况。结果:治疗后的下切牙倾斜度的增加值相比、SNA角的减少值、上中切牙转矩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矫治器 牙齿错颌畸形 矫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评估畸形对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为本研究年限范围,择取此时间内就诊84例成人畸形患者为研究组,择取同时间段就诊84例非畸形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SCL-90问卷调查,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结果:对比两组SCL-90各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焦虑因子、人际敏感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84例患者中10例患者心理健康,55例患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9例患者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结论:畸形可对患者口颌系统功能健康情况及容貌美观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临床行正畸治疗期间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采用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

  • 标签: 错颌畸形 成人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进行检查治疗的前牙缺失伴畸形患者68例,应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患者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研究组给予患者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牙齿排列整齐,上下牙的覆合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外貌恢复正常,成功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结论:在前牙缺失伴畸形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外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成功率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正畸 修复 前牙缺失 错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接受个性化舌侧矫治的畸形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探究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9月到我院接受个性化舌侧矫治的50例畸形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对50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包括参照组25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25例,予以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舌侧正畸附件脱落状况。结果 参照组总计6例(24.00%)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6.00%(19/25),研究组未有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高达100.00%(25/25),比参照组高(P

  • 标签: []成人错颌畸形 个性化舌侧矫治 临床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评估畸形对成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为本研究年限范围,择取此时间内就诊84例成人畸形患者为研究组,择取同时间段就诊84例非畸形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SCL-90问卷调查,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结果:对比两组SCL-90各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焦虑因子、人际敏感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84例患者中10例患者心理健康,55例患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9例患者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结论:畸形可对患者口颌系统功能健康情况及容貌美观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临床行正畸治疗期间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采用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

  • 标签: 错颌畸形 成人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龈上喷砂应用于牙周病伴畸形固定矫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我院2005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58例牙周病伴畸形固定矫治患者为例,计算机分组分为研究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全口龈上洁治清除菌斑,完成后开始正畸;研究组实施龈上喷砂:即在完成正畸佩戴矫正器后使用Perio-Flow甘氨酸喷砂粉(25μm)进行喷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I、PD、PLI、GI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ISBI、PD、PLI、GI等指标均是研究组好(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70例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均在2019年8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院接受医治。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纳入对照组、试验组中,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种植修复治疗;试验组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针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比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咬合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口语表达评分结果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软垢指数、菌斑附着指数评定结果相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通过采取正畸与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临床疗效,各项指标改善较优,适合普及。

  • 标签: 前牙错畸形 牙列缺损 种植修复 正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55例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2月-2021年02月,55例患者均给予拔牙矫治治疗,分析治疗后55例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L1-NB、UI-NA、LI-MP和Ns'-Sn-Pg'相比,治疗后均明显偏低(P<0.05);与治疗前U1-L1、Cm-Sn-Ls、UL-UI、LL- LI、Pos-Po和A'UL-B'LL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唇闭合功能和双颌前突侧貌,但对于患者骨骼无明显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双颌前突 错(牙合)畸形 拔牙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固定矫治治疗青少年畸形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青少年畸形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治疗,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比较两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倾斜牙扶正时间、转位牙扭正时间、矫治总时间)、牙周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6.67%),P<0.05;研究组倾斜牙扶正时间、转位牙扭正时间、矫治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矫治6个月,两组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SBI)、菌斑指数(PLI)均较治疗前增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1 d、3 d、9 d,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P<0.05。结论与传统固定矫治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青少年畸形患者可提高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可减轻对牙周指标的影响,维护口腔健康,并可减轻矫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错颌畸形 儿童 无托槽隐形矫治 传统固定矫治 矫治效果 牙周指标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青少年畸形患者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142例畸形患者为样本,均为青少年,随机分组,微型组治疗方案为微型种植体支抗,常规组治疗方案为常规支抗治疗。结果:微创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磨牙位移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P<0.05。结论:畸形患者开展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可减少磨牙位移,调节上中切牙凸距差与倾角差,还可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错颌畸形 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Ⅱ类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Ⅱ类牙合畸形患者(收治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均行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SNA矫正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NB、ANB、U1-SN、L1-MP、PFH、AFH矫正前后比较,SNB、PFH、L1-MP、AFH增加,ANB、U1-SN减少,矫正前后数据差异显著(P

  • 标签: Ⅱ类错牙合畸形 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行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0年01月-2021年06月本院纳入的60例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单一口腔正畸治疗和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成效。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牙齿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观察组牙齿固定评分高于参照组,软垢指数及牙菌斑附着指数较低(P

  • 标签: 错牙畸形伴牙列缺损 口腔正畸 修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畸形患者口腔正畸疗法中采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0月纳入50例畸形患者开展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25例患者实施常规口腔正畸疗法(甲组),另外25例患者采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实施口腔正畸治疗(乙组),评估两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头影上下颌骨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头影上下颌骨各项指标经临床治疗后均产生变化,乙组变化优于甲组;乙组患者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离差及上中切牙斜角差均显著小于甲组;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甲组32.00%(P<0.05)。结论: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口腔正畸疗法在畸形患者治疗中合理应用,可改善头影上下颌骨变化情况,促使畸形矫正效果提升,且不良反应减少,安全性高。

  • 标签: 微螺钉支抗种植体 口腔正畸疗法 错颌畸形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骨性Ⅲ类畸形患者远期随访时颏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辽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5例骨性Ⅲ类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5年远期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牙、骨硬组织、软组织及颏部形态指标。结果随访3~5年后,骨硬组织头影N-Me、牙硬组织头影11-SN、11-NA、软组织H角、UL-EP水平低于治疗结束时,牙硬组织头影11-41水平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其余牙、骨硬组织、软组织及颏部形态指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可恢复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口腔功能,协调面部结构,改善面部美观,且远期稳定性较好,能长期维持颏部形态。

  • 标签: 正畸支抗 正颌术 骨性Ⅲ类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骨性Ⅲ类畸形患者远期随访时颏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辽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25例骨性Ⅲ类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5年远期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牙、骨硬组织、软组织及颏部形态指标。结果随访3~5年后,骨硬组织头影N-Me、牙硬组织头影11-SN、11-NA、软组织H角、UL-EP水平低于治疗结束时,牙硬组织头影11-41水平高于治疗结束时(P<0.05);其余牙、骨硬组织、软组织及颏部形态指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可恢复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口腔功能,协调面部结构,改善面部美观,且远期稳定性较好,能长期维持颏部形态。

  • 标签: 正畸支抗 正颌术 骨性Ⅲ类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安氏Ⅱ类 牙槽骨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