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西兰花苗味道和萝卜苗相似,被认为具有抗癌、抗菌和抗氧化等诸多作用。B本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将西兰花苗的萃取物滴到毛乳头细胞上,能够促进毛乳头细胞分裂,细胞数量会增加到之前的1.8倍。上述实验结果显示西兰花苗成分具有生发效果,不过目前尚不清楚吃西兰花苗是否有助于促进毛发生长。

  • 标签: 西兰花 日本 细胞分裂 研究人员 抗氧化 萝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兰花你是兰花家族的叛逆者你耻笑居住在庭院楼阁里的深闺姐妹你选择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沙漠戈壁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一、唐家大院我是在唐家大院出生的,在那里长到十来岁才离开,我主要的童年记忆都和唐家大院有关。那院子几年前因为修路的缘故已经拆了,在那里住过的、曾经生动过着他们人生的老一辈的人们也相继凋零,真的只剩下或浓或淡的回忆了。

  • 标签: 玉兰花 童年记忆 回忆
  • 简介:目的:比较RhE相同表型输血与不同表型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在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输注红细胞悬液2个单位,观察2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输血后相同表型组Hb和HCT均显著高于输血前和不同表型组(P〈0.05),不同表型组输血前后Hb和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表型组输血后仅出现2例发热患者,而不同表型组输血后则以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腰背痛为主,且两者均显著多于相同表型组(P〈0.05)。结论:针对存在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应该建议供血机构进行RhE血型鉴定和配型,以便更好的提高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RhE 相同表型 不同表型 输血
  • 简介:现在回想起来,我第一次见到邓稼先先生的情景,仿佛是在梦中……邓稼先的手很凉,有汗,湿漉漉的。我们握手,互道辛苦,但都有点心不在焉。当时,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几公里外的那片荒原吸引着,再过一会儿,那里将爆炸一颗原子弹。那是1983年,在罗布泊的一次地下核试验的前夕,时任核试验基地政委、曾担任国防科委核武器局第一任局长的胡若嘏介绍我认识了邓稼先院长。

  • 标签: 马兰花 地下核试验 核试验基地 邓稼先 注意力 原子弹
  • 简介:兰花赋》写的是官员守正的艰难。它的情节来自清代乾隆年间发生在福州的真人真事。这个题材在闽剧中有两个本子流传,一个是传统剧目《闹灯会》,再一个是创作于1988年的《斩浦霖》。这两个本子或者人物设置众多,或者头绪繁杂,或者把创作重心汇聚在了事件表层的发生与解决上,没有提炼出与当代精神契合的主题,而新编闽剧《兰花赋》则从这两个本子中小心翼翼地进行取舍、延伸,筛选出了严子轩这个贯穿全剧的一号人物,并以他为核心来构建全局,重新设置了相关人物,并梳理了相关剧情的过程与层次,提炼出守正、守法的现代性立意,

  • 标签: 人物设置 浦霖 清代乾隆 现代性 当代精神 福建巡抚
  • 简介:好多年前曾看过福州闽剧院演出的闽剧《兰花赋》,一个古老的官场故事,却演得很有新意,剧场里观众反响强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最近,又一次观看此剧,依然感到新鲜和震撼,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启迪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说明这部作品经过了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兰花赋》是根据闽剧传统剧目《斩浦林》改编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曾据以改编为《闹灯会》演出,突出基层百姓对官府的斗争,有很好的演出效果;《兰花赋》则对人物关系和情节进行了新的调整,

  • 标签: 演出效果 观众反响 人物关系 历史感 现实生活 福建巡抚
  • 简介:本设计是应用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网络通信技术,以STC12C5A60S2为控制核心,通过各个传感器实时检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变量,再由手机、单片机和GSM模块三者相互通信,实现远程查询环境变量和控制改变环境变量的功能,使各参量指标符合蝴蝶兰花的最佳生长环境要求,保证蝴蝶兰花能正常地生长,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用液晶显示蝴蝶兰花养殖环境的各个变量,在现场就可根据显示结果,用键盘启动相应的处理模块,改变此时的变量。为实现蝴蝶兰花养殖技术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远程测控 GSM网络通信 单片机 蝴蝶兰花养殖
  • 简介:<正>记者从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获悉,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小兰屿蝴蝶兰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作为本期封面文章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测序和分析的兰科植物基因组图谱。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暨深圳市兰科

  • 标签: 兰科植物 全基因组测序 小兰屿蝴蝶兰 种质资源保护 刘仲健 封面文章
  • 简介:《马兰花》是改编自《蛇郎》《马莲花》等民间故事的童话作品。由于当时具有政治意味的接受语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使阅读不知不觉成为一种集体性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从整体上改变了《马兰花》的面貌。《马兰花》既留存着民间故事的烙印又体现出改编者的价值理想,成为表现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 标签: 马兰花 蛇郎 马莲花 任德耀 社会误读 阶级斗争
  • 简介:摘要microRNA是一类长约24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其广泛表达在各种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在免疫系统中,亦有报道认为其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发育、活化等。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发现mir-128-2高表达在双阳性、双阴性T细胞和共同淋巴细胞祖细胞中,而在成熟T细胞和成熟B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为进一步探讨mir-128-2在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制备过表达mir-128-2逆转录病毒,并感染小鼠骨髓干细胞制备骨髓嵌合小鼠模型。通过FACS、实时定量PCR及Northern-blot鉴定模型成功建立。进一步使用FACS分析发现mir-128-2过表达后阻碍了B细胞发育,对T细胞发育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28-2过表达后并不影响B细胞的凋亡和自我增殖,而可能是阻止了CLP向PreProB细胞的发育。通过嵌合小鼠模型建立和表型分析可见mir-128-2参与了B细胞发育的调控,表现为阻碍B细胞的发育。

  • 标签: microRNA mir-128-2 B细胞发育 骨髓嵌合小鼠模型
  • 简介:选用6个数量性状和23个质量性状对滇蔗茅野生资源的表型变异、多样性及聚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2.72%~22.38%之间,最大的是田间锤度,为22.38%,其次是茎径,为22.27%,最小的是叶长,为12.72%;质量性状的曝光后节间颜色多样性丰富,茎形、芽形、生长裂缝、节间形状、花序形状等5个性状均表现一致;聚类分析表明51份滇蔗茅无性系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和5个亚类群。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资源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 标签: 滇蔗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乙醛脱氢酶-1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ALDEHYDE
  • 简介:利用表型和AFLP标记,对怒江干热河谷57份杧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的种质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98%~61.50%,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3.975,其中单果重变异较大。AFLP分析结果显示:57份种质共产生109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32条,多态性比率为94.0%,相似系数在0.55~0.82之间。AFLP聚类分析结果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种质间具有复杂的遗传关系,且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型性状聚类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的结果相对一致,均能较准确地将优势类群聚在一起,且表明57份杧果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标签: 杧果 AFLP 遗传多样性 怒江干热河谷
  • 简介:目的:观察人胚胎成纤维细胞(FBs)对糖尿病足FB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创面FBs10例,分别与孕中期人胚胎皮肤FBs3例(实验组)、正常人皮肤FBs5例(对照组1)于transwell小室培养体系中间接共培养,并设立空白对照(对照组2)。绘制共培养体系中糖尿病足FBs生长曲线;观察共培养7d后糖尿病足FBs形态;共培养至第4、7d后,将各组糖尿病足FBs分离培养2d,测量和对比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和TGF-β1含量;检测共培养第3、5、7d,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胚胎FBs制作三维培养应用于8例糖尿病足溃疡,比较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时间,做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糖尿病足FBs比2个对照组增殖活跃,形态更接近于正常。经胚胎FBs处理4、7d,糖尿病足FBs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TGF-β1明显增高,相对2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羟脯氨酸4、7d:与对照组1相比P=0.023、P=0.007;与对照组2相比P=0.007、P=0.003;TGF-β14、7d:与对照组1相比P=0.000、P=0.000;与对照组2相比P=0.000、P=0.000)。实验组糖尿病足FBs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在共培养第3、5及7d无明显变化,2个对照组则明显增高。8例临床糖尿病足溃疡应用胚胎FBs三维培养治疗后创面均愈合。结论胚胎FBs能显著促进糖尿病足FBs增殖,延缓老化表型出现,同时上调羟脯氨酸、TGF-β1的分泌,可能与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有关。

  • 标签: 胚胎成纤维细胞 糖尿病溃疡 皮肤组织工程 胶原代谢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浓度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用于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的单中心研究。自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选取1~6月龄患有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患儿,利用随机量表,分发不同药物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外用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临床疗效与患儿的年龄、性别、瘤体部位、瘤体厚度、药物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治疗后的平均VAS值为30.94±32.97,总治疗有效率62.3%,VAS值与治疗次数、使用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2.9%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症状,0.97%出现轻度气急现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外用凝胶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药物浓度并非是提高药效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 婴幼儿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对1个HCM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的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链的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中接受调查的22例对象中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中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为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的一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应进行较积极的治疗和猝死预防。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Asn391Thr 基因型一表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