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环境、饮食、睡眠及日常生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等综合护理。结果本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达到临床治愈。结论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健康教育是护理关键,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护理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主因右侧头皮多发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3年2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孕12周)发现右耳后出现一米粒大小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此后右侧头皮不断出现新发类似皮损,并迅速增大。部分皮损可自行缩小,有时触碰破溃后出血不止。现产后2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无过敏性疾病及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姑母有哮喘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及中线附近见多发性丘疹、结节,淡红至暗红色,直径0.5~2cm不等,未见融合,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右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淋巴结1枚,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皮肤无异常(图1a-1c)。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7.4%(正常值0.5%~5%),血清总IgE125IU/ml(0~100IU/ml)。右侧头皮部位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管腔不规则,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凸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增生。治疗:皮损采用钬激光治疗仪,1.0J脉冲能量,15Hz频率予以切除治疗。考虑患者皮损数量较多以及有自发性皮损缩小病史,因此予切除部分较大皮损,较小皮损未予处理,并嘱患者随访。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新发皮损,遗留的较小皮损无明显增大,部分皮损自行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妊娠
  •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增生,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 内皮细胞 病理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分析,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得出结论确诊完全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上需与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病理诊断 鉴别
  • 简介:患者女,40岁。因右上腹包块3年于2008年7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于右上腹可触及一约6cm×6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楚,可推动,无明显触痛;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4.3μg/L,癌胚抗原2.6μg/L,CA19-932kU/L,CA12523kU/L。腹部B超:上腹部可见一8.0cm×6.8cm大小较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

  • 标签: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肠系膜 右上腹包块 血清甲胎蛋白 入院查体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癌伴淋巴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假血管间质增生(PASH)患者的影像、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2018.4~2021.8收治的30例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结果:超声检出2例PASH,MRI检出2例PASH。11个肿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裂隙内衬梭形细胞 CD34、SMA与Vimentin 9例患者都是阳性,PR 4例阳性,ER、CD31、F8、D240、CAM5.2都是阴性。结论:PASH的病理检查有特异性,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 标签: []乳腺肿瘤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了解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增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对这2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者为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T下的呈现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密度均匀的结节,边缘较为清晰,呈现出均匀强化表现,无坏死或者囊变、钙化的情况出现;另一例患者多中心型,混合型,在CT检测下呈现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清晰,而表现出不均匀强化的情况,无钙化、囊变或者坏死情况。结论:影像学检测能够反应出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症的病理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淋巴结病变疾病。

  • 标签: 血管滤泡性 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学表现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治疗与预后,并分析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积极治疗,并且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和受累淋巴结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患者无瘤生存期比常规化疗患者的生存期长,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而言,不应过于积极的治疗,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作出相应干预,开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细胞样 淋巴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患儿女,13岁,右足部皮疹伴瘙痒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弓内侧散在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轻微鳞屑,右拇趾外侧散在淡红色丘疹,右足跟散在圆顶紫红色丘疹,基底外周领圈状角化。右足跟丘疹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两侧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无明显增生,基底层局灶液化变性,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浸润,无异形性,其中可见较多的中小厚壁血管,管腔扩张,内衬突出饱满的内皮细胞。诊断:儿童肢端假性淋巴血管角皮瘤。治疗:Nd: YAG长脉宽1 064 nm激光每月治疗1次,治疗7次后,皮疹较前消退,数目减少。

  • 标签: 儿童 儿童肢端假性淋巴瘤样血管角皮瘤 假性淋巴瘤 血管角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20年11月的18例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基础护理组以及全面护理组。基础护理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全面护理组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比较效果。结果:全面护理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基础护理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可更好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

  • 标签: 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 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波西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患儿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就诊的KHE患儿共159例,其中男88例,女71例,KHE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10.5个月,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15.1个月。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回顾临床特征以分析慢性淋巴水肿的可能原因、淋巴水肿的程度、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结果61.6%(98/159)的患儿发生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病变累及四肢占58.5%(93/159)。159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4.6年,18例患儿在KHE发病1年后通过淋巴显像诊断为慢性淋巴水肿,且均为单侧肢体受累,并伴有同侧KHE。淋巴水肿在病变累及四肢、病灶较大(≥10 cm)和混合型病变的患儿中更为常见(P<0.01)。14例患儿在转诊后接受了西罗莫司治疗,其中10例转诊时发现肢体肿胀,其余4例在转诊后西罗莫司治疗期间出现肿胀。随访期间有12例患儿接受了加压治疗。末次随访时,患儿淋巴水肿均未完全消退。结论慢性淋巴水肿是KHE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其发生率为11.3%,病变累及四肢、病灶较大(≥10 cm)和混合型病变为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应当密切鉴别并检测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予以患儿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血管肿瘤 卡波西血管内皮瘤 淋巴水肿 卡梅现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淋巴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2~68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巨淋巴结增生
  • 简介:摘要10岁男性患儿,因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月余入院。2019年1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开胸前上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淋巴上皮瘤癌。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规律予TP方案化疗,术后至今复查胸部CT均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