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始佛教“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不二的思想,将佛教发展到新的高度。

  • 标签: 佛教 空观理论 中观 般若学空观 缘起理论 佛法
  • 简介: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 标签: 般若 性空 大乘佛教 发展史 智慧
  • 简介: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 标签: 谢灵运 般若思想 文学创作 佛经翻译 佛教情结
  • 简介:府建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本书以鸠摩罗什传入中观学至“涅榘佛性”说兴起为研究中心,通过向早期般若学的延伸,力图全景式描述中国般若学初兴、勃发、衰微和转向的历程。本书通过对般若类经和中观诸论之思想特质的比较分析,首次提出了般若学中实际存在的两种倾向——宗教性倾向与义学性倾向。前者重在阐发“般若”之不可思议性,张扬佛菩萨崇拜,为大乘佛教的广布提供信仰基础,而多佛主义实际肇始于般若类经。后者重在发挥般若类经中的“性”、“中道”、

  • 标签: 般若学 “性空” 宗教文化出版社 流变 魏晋 鸠摩罗什
  • 简介:“本无异”与“本无”宗在论述般若思想时,都把“无”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上,但对“无”的理解,二者又有不同。道安的思想中有受印度般若正统思想影响的成分,也有受中国先前传统观念影响的成分。而竺法深的思想虽也受佛教思想影响,但其对“”的解释则主要是受中国先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其与印度般若类经主导思想的距离较大。印度佛教中般若思想的“”观念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或精髓。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很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道安等人虽对于般若在印度的发展线索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些般若的主要涵义,并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弘传他所理解的这一佛教核心理念。“本无”及“本无异”之说作为这一时期的极有特色的中国对般若思想的诠释,最能反映当时中国佛教界对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态度或理解。

  • 标签: 道安 佛教 般若学说
  • 简介:11.1群众心理:我们暂时离开主题,谈谈宗教信仰的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恐怕是社会群众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两岁的小孩看到什么可怕的动物,听到雷声,躲到母亲怀里,心里就安稳了,就觉得不怕了。大人在危难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也时常喊皇天,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母亲,恐怕这就是上帝观念的心理根源。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在奴隶社会时

  • 标签: 六波罗蜜 空宗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五欲 菩萨摩诃萨
  • 简介: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佛教宗派——禅宗。

  • 标签: 禅定 般若 中国佛教 承上启下 中国特色 佛教宗派
  • 简介:金刚般若波罗密一经围绕“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为核心,反复阐发般若波罗密深义,显示菩萨凡所发心修行,无不皆以般若正知见为根本、真如法性为指归。般若,可谓菩萨六度万行之本源心地、大乘佛法正法眼藏。

  • 标签: 般若 佛法 菩萨 法眼 菩提心 修行
  • 简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围绕“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核心,反复阐发般若波罗密深义,显示菩萨凡所发心修行,无不皆以般若正知见为根本、真如法性为指归。般若,可谓菩萨六度万行之本源心地、大乘佛法之正法眼藏。

  • 标签: 佛法 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简介:早就读过《金刚经》了,因为这部佛经在汉地三藏中最为著名。起先不甚了了,后来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然而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经,它否定了一切的实在性,包括三宝,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假名施设、真空幻有。参诸般若类经典的出现年代。可知它们是大乘初期部派末期的产物,

  • 标签: 般若 《金刚经》 实在性 三藏 佛经 事物
  • 简介: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 标签: 般若 智慧 自性 思维形式 如来藏 色相
  • 简介:《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经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经》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经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 标签: 《金刚般若经》 讲义 《金刚经》 般若学 龙树
  • 简介:黄庭坚虔信佛教,喜好禅宗。他受到佛禅思想影响最大的内容是般若思想与禅宗的心性论。黄庭坚以禅宗黄龙派的参禅手段为禅修方法,打破疑情,体悟到心是幻法,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心性本体(真如)清净、寂静的特质。他以般若思想为指导进行禅实践,通过对自我身心的观照体会到“无我”的境界,对外境作梦幻,企图达到般若思想毕竟的境界。这些思想不但使黄庭坚铸就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他在诗歌创作中形成“格韵高绝”的风格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般若思想 禅宗 参禅 无我 梦幻观
  • 简介:支遁般若思想包涵般若空智与即色。《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论及般若智的“无”不同于道家玄学之有无相对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相对而自成其无的“无”。般若空智是超越一切世俗智的最高智慧,是证道成佛断灭死生的要津,契证般若智的至人之心寂然不动而感通众生。考察吉藏的相关论述,对比支遁即色义文献与僧肇《不真空论》对于即色宗的批评,可以判定僧肇所破之即色宗非支遁即色义。支遁即色义有三层逻辑严密的意涵:为即色提出原因、根据,严格确定即色是何种意义上的,即色区分于断灭和恶趣。支遁先于僧肇解入般若义。

  • 标签: 般若 即色义
  • 简介:“色”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悲剧。

  • 标签: 《红楼梦》 "色空"观 文化悲剧 小说 世俗社会 生命轮回
  • 作者: 劳剑勇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一部专述“般若”之佛教经典。佛说般若,前后共十六会。《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义丰文富,中文简括,亦有六百卷之多。读诵已难,遑论演说受持。故于第九会,由博而约,特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喻,金刚为物最坚最利,能断一切,以喻般若波罗蜜能断一切烦恼。般若,此云智慧,然此之智慧,非世智辩聪,乃佛智佛慧,所谓佛之知见。波罗蜜,此云到彼岸。有此智慧,乃能了生死,入涅槃。大乘教义,深广如海,然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法门无量,以六波罗蜜为本,而施,戒,忍,进,定五度,若离般若,非波罗蜜也。故《大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本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除般若外,便无佛法。大小乘一切教义,皆从般若出。既曰学佛,当开佛知见,何谓佛知见?般若是也。惜学此众生,或惧谈生怖,或无知妄谈,故学佛者多,悟道者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