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后感染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相关性,为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400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的严重程度,将入选患者分为无组250例,生化组98例,B/C级组52例,统计其术后感染及发生情况,分析其细菌感染与发生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中,无组细菌感染率为4.00%(10/250),生化组细菌感染率为18.36%(18/98),B/C级组细菌感染率为90.38%(47/52)。三组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级组中,B级患者40例,细菌培养阳性36例;C级患者12例,细菌培养阳性11例;B、C级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B级15例,合并C级9例;术后1周后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B级21例,合并C级2例。各期患者的细菌谱无明显差异。结论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且细菌感染出现越早,发生程度越严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细菌感染 胰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收治的185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85例患者中37例术后发生瘘,瘘发生率为20.0%,其中34例(18.4%)为B级瘘,3例(1.6%)为C级瘘,与术后瘘直接相关死亡2例(5.4%)。B、C级术后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增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管直径≤3 mm 、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30 g/L(χ2值分别为7.236、6.948、8.063,P值均<0.05)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30 g/L是术后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401、0.629、0.326,95%CI分别为0.167~0.968、0.411~0.963、0.150~0.711,P值均<0.05)。术后瘘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27.0 d,1年生存率为94.7%,3年生存率为35.8%。术后瘘与患者长期预后无显著相关性(χ2=1.367,P=0.242)。结论管直径过小(≤3 mm)、胰腺质软和术后白蛋白较低(≤30 g/L)的患者预示着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瘘发生率,术后瘘不会显著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 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50例患者中,35例发生PPH,其中消化道出血15例,腹腔内出血20例,PPH发生率为10.0%,因出血死亡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χ2=4.162,P=0.041)、瘘(χ2=37.451,P=0.000)、胆瘘(χ2=7.945,P=0.005)以及腹腔感染(χ2=34.577,P=0.000)与PPH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瘘(P=0.000,OR=10.426,95% CI=3.512~30.955)、胆瘘(P=0.000,OR=15.754,95% CI=3.500~70.902)和腹腔感染(P=0.003,OR=4.530,95% CI=1.644~12.483)是P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瘘、胆瘘及腹腔感染是PPH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肠套入式吻合的手术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查找关于十二指肠切除管空肠黏膜吻合肠套入式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瘘发病率,以及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63例患者,其中行管空肠黏膜吻合579例,行肠套入式吻合5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管空肠黏膜吻合肠套入式吻合术后瘘发病率(RR=1.13,95%CI:0.88~1.45,P=0.34),以及总的病死率(RR=0.80,95%CI:0.42~1.52,P=0.49)、并发症发生率(RR=1.04,95%CI:0.88~1.24,P=0.63)、胃排空障碍发病率(RR=1.26,95%CI:0.90~1.76,P=0.18)、术后出血发生率(RR=0.86,95%CI:0.51~1.44,P=0.57)、术后感染发病率(RR=1.20,95%CI:0.86~1.69,P=0.29)、再手术率(RR=1.05,95%CI:0.62~1.78,P=0.84)、住院天数(WMD=-1.36,95%CI:-2.91~0.20,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肠套入式吻合术后瘘发病率、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 胰肠套入式吻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瘘发生情况。(2)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构建。(3)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管直径、术中探查主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 651 U/L是术后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 615 U/L是术后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风险。

  • 标签: 胰腺疾病 壶腹周围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危险因素 模型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预防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D的134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置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3例,女51例;平均年龄(57±11)岁。将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软作为术后瘘发生高风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64例)和高风险组(70例);每组再根据是否应用奥曲肽分为奥曲肽组和非奥曲肽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瘘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本组患者瘘发生率19%(25/134)。低风险组术后瘘发生率为11%(7/64),明显低于高风险组26%(18/70) (χ2=4.810,P<0.05)。高风险-奥曲肽组患者术后瘘发生率为11%(4/35),明显低于高风险-非奥曲肽组的40%(14/35) (χ2=7.479,P<0.05)。低风险-奥曲肽组和低风险-非奥曲肽组患者术后瘘发生率分别为9% (3/32)、13%(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根据患者胰腺组织情况评估PD术后瘘风险,奥曲肽能降低高风险患者瘘发生风险,而对于低风险患者则无影响。

  • 标签: 奥曲肽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改良组),32例行传统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传统组)。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第1、3、5、7、9 d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其余相关围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1例瘘明显小于传统组9例(P<0.05),其中改良组B级瘘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生化瘘、C级瘘发生率、淋巴瘘、胃排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在术后第1、3、5、7、9 d的检测期间内,传统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小于改良组(P<0.05)。结论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相比于传统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在PD中能有效降低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引流术 胰腺α淀粉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由于其处于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它的治疗方式选择一直是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为止,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首选治疗方法还是手术切除,包括局部手术切除和十二指肠切除。研究认为,十二指肠GIST预后取决于肿瘤自身病理学因素,与手术方式无明显相关,而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的强势介入,让十二指肠GIST拥有更多局部切除的机会。双镜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为十二指肠GIST的局部微创治疗开启新的纪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 胰十二指肠切除 局部切除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术后发生临床瘘的术前及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二科2019年1至5月100例行LPD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瘘总发生率为8%,其中临床瘘(B、C级)的发生率为6%。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 HU、软、手术时间长、饮酒史可能是LPD术后瘘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 HU、软是LPD术后发生临床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男性)、胰腺平扫期CT值<33HU、软是LPD术后发生临床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三针全层吻合技术在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展的44例LPD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分析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平均时间 (300±66) min,术中出血量(350±270) mL。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2.7%,其中瘘发生率为11.4%,未发生B级、C级瘘,吻合时间平均( 12.6±3.5) min,,胆瘘发生率为13.6%,术后胃延迟排空发生率13.6%,出血率为11.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20.3±7.4) d,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住院期间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三针全层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术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吻合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临床疗效,分析引起胃排空障碍(DG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60例接受LPD的资料,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吻合(PG)和吻合(PJ)两组。PG组28例,PJ组32例。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围手术指标、营养指标等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多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影响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PG组近期并发症6例(21.4%),远期1例(3.6%);PJ组近期并发症12例(37.5%),远期4例(12.5%);PG组近、远期并发症少于PJ组(P<0.05); 60例PD患者术后共8例(13.3%)发生胃排空障碍,单因素分析发现,吻合方式、术后出血、瘘是引发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瘘是引发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吻合方式是减少胃排空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LPD术后PG较PJ对降低术后瘘、胃排空障碍更有优势,吻合方式及瘘与DGE的发生显著相关。

  • 标签: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胃排空 排除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快速康复理念对十二指肠术后血糖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接收的十二指肠手术患者 128例,采取掷骰子方式对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 64例。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渗透快速康复理念,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 1d、 3d、 7d的空度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d、 2dM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 3d、 5dMAGE要明显小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理念渗透到十二指肠术后血糖控制之中,使得患者的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其在临床上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快速康复 胰十二指肠 术后血糖 影响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继发感染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一例将"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坏死组织清创术"应用于瘘继发感染治疗的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瘘继发感染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2吻合法用于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并实施LPD患者22例,其中观察组12例采用1+2吻合术、对照组10例采用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观察两组的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吻合时间:观察组(32.8±4.2)min、对照组(39.1±7.4)min;手术时间:观察组(295.8±22.6)min、对照组(318.0±24.8)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5.0±30.6)ml、对照组(181.0±25.6)ml;术后并发症:观察组3例(A级2例、B级1例、C级0例),对照组3例(A级2例、B级1例、C级0例);两组胆均为1例;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均无术后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肺部感染:观察组0例、对照组1例;两组均未行二次手术;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吻合时间、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吻合在LPD中应用安全、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

  • 标签: 1+2胰肠吻合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术日渐成熟,但存在较高风险,术后有肿瘤残留,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或复发率较高,是否追加外科手术仍存在争议。现报道1例行改良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内镜下切除术患者,术前通过超声胃镜评估有无胆管内生性生长,术中于胆管内放置鼻胆引流管改造的长支架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组织多学科讨论,旨在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外科手术:十二指肠乳头肿瘤 内镜下乳头切除术 超声内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胰腺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例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壶腹周围癌1、2、3年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三组肿瘤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胰腺癌患者中,钩突癌及颈癌较头癌更多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高,R0切除率低(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提示血管侵犯(P=0.018)、淋巴结转移(P=0.001)、肿瘤生长部位(钩突部P=0.022,颈部P=0.000)、R0切除(P=0.000)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头癌1年复发率:43.8%,3年生存率:28.1%,中位生存期:20.0个月(95%CI 15.565~24.435);钩突癌1年复发率:61.5%,3年生存率:15.4%,中位生存期:14.0个月(95%CI 9.003~18.997);颈癌1年复发率:69.2%,3年生存率:7.7%,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95%CI 5.303~14.697)。结论相较于头癌,胰腺钩突癌及颈癌早期血管侵犯更频繁、手术R0切除率更低、术后局部复发更早,预后更差。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后发生胃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38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50例。根据国际胰腺外科学组对DGE的定义,将患者分为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组(CR-DGE组)和非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组(非CR-DG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结果385例患者中78例(20.3%)术后发生DGE,其中CR-DGE组35例(9.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OR=1.117,95%CI 1.006~1.240,P=0.038)、术前血清白蛋白(OR=0.902,95%CI 0.832~0.977,P=0.012)、主管直径≤3 mm(OR=2.397,95%CI 1.016~5.653,P=0.046)、胰腺质软(OR=2.834,95%CI 1.093~7.350,P=0.032)以及术后发生临床相关瘘(OR=4.498,95%CI 1.768~11.441,P=0.002)是PD术后并发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的BMI、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主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术后发生瘘是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早期应予以临床干预。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延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术后出血是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尽早识别并遏制出血进展是胰腺外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旨在对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因素和防范护理策略进行梳理,探究该类手术后出血的防范管理模式,为形成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测工具及实施程序化防范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出血 风险评估 防范护理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目前治疗头、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的标椎术式,瘘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PD术中管内放入支撑管引流胰液预防瘘。但置入管支撑管,特别是行内引流的患者存在支撑管移位的风险。本文报道1例PD术后管支撑管引起空肠穿孔,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PD术中使用管支撑管行内引流的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观察支撑管有无移位,以便及时处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