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多数需要生后早期通过手术重建肛管。术后远期并发症主要是排便功能障碍,包括大便失禁、污粪、便秘等,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术者、患儿及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管功能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其方法和手段有多种,其中肛门直肠测压作为一种能够量化评估肛门直肠功能的辅助检查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术后肛管功能的评估中,对预后及再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肛门直肠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 肛管
  • 简介:摘要功能肛门直肠痛(FAP)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包含肛提肌综合征、非特异性肛门痛和痉挛性肛门痛,具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易并发心理障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综述FAP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有效的治疗办法,包括生物反馈、神经阻滞、骶神经电刺激等西医疗法和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以及心理干预疗法。通过分析近年中外报道的治疗案例得出结论,FAP患者需要长期或多次的综合治疗。

  • 标签: 疼痛 肛门疾病 慢性病 胃肠疾病 功能性
  • 简介:背景:直肠前膨出(RC)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肛肠疾病,与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目的:研究伴RC的FDD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的变化,探讨RC与FDD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伴RC的FDD患者并分为伴轻度RC的FDD组和伴中-重度RC的FDD组,设不伴RC的FDD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球囊排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按照罗马Ⅲ标准将FDD患者进一步分为排便协同失调(F3a)和排便推进不足(F3b)两种亚型。结果:除伴中-重度RC的FDD组直肠排便收缩压显著低于不伴RC的FDD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率以及初始感觉容量、产生便意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均无明显差异。与不伴RC的FDD组相比,伴RC的FDD组中F3b亚型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伴中-重度RC的FDD患者直肠排便收缩压明显降低,伴RC的FDD患者多表现为F3b亚型,提示RC与FDD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直肠前突 功能性排便障碍 测压法 感觉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锻炼时间。方法所有病例均予术前心理护理,术后早期锻练及出院电话随访,持续腹肌锻练及饮食指导,研究锻练及随访时间与年龄及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关系。结果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等级优53例,良11例,差1例。分层分析年龄大于65岁患者优25例,良28例;年龄少于65岁患者优28例,良6例。分层分析吻合口距肛缘大于4cm患者优29例,良9例;吻合口距肛缘少于4cm患者优19例,良6例。结论术后早期开始肛门锻炼、加强术后随访、个体化指导饮食、及时药物干预是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关键。一般术后随访及肛门锻炼时间4个月,术后随访及肛门锻炼时间与年龄无关,但吻合口距肛缘少于4cm者术后随访及肛门锻炼时间6个月以上。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术 肛门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直肠癌治疗模式的发展,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逐渐提升,除了需要保留肛门外形,肛门功能的保全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直肠癌放化疗后肛门功能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阐述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评价标准和研究现状。

  • 标签: 直肠肿瘤 肛门功能 评价量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选择在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被我院肛肠科收治的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高位肛瘘患者纳入A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RRP、AMCP、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B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C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直肠肛门瘘 手术治疗 直肠肛门反射 变化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 选择在 2017 年 9月至 2019 年 8月被我院肛肠科收治的 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高位肛瘘患者纳入 A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 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 RRP)、肛管最大收缩压( 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 ALCT)、肛管静息压( 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治疗后患者 RRP、 AMCP、 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 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 B组,经 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ALCT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直肠肛门瘘 手术治疗 直肠肛门反射 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热敏灸对功能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灸治疗36例功能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灸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22例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为6.1±1.52,治疗后为1.63±1.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能改善功能肛门直肠痛。

  • 标签: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灸法 热敏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检测189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静息压、缩榨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指标及反常运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有直肠肛门运动功能的异常,有32.2%的患者出现了排便时的反常运动。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肛门直肠测压为便秘的分型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肛门直肠测压功能性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有效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最终完成研究87例,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3个月后开始随访。分别于随访后1、3、6个月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肛肠动力学指标,并评价2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前、随访第1个月2组患者各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干预组直肠静息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6.65 ± 1.70) mmHg(1 mmHg=0.133 kPa)、(27.18 ± 4.21) ml、(114.59 ± 23.72)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5 ± 1.72) mmHg、(20.78 ± 5.76) ml、(100.65 ± 17.7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53、5.941、3.087,P<0.01);随访第6个月干预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34.06 ± 8.95) mmHg、(4.54 ± 1.24) mmHg、(147.07 ± 32.08) mmHg、(31.10 ± 5.80) ml、(45.77 ± 8.74) ml、(130.99 ± 25.67)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2 ± 7.02) mmHg、(5.80 ± 1.30) mmHg、(128.60 ± 27.26) mmHg、(26.23 ± 5.39) ml、(40.92 ± 7.21) ml、(109.17 ± 25.0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08~4.641,P<0.01)。术前及随访1、3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干预组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306,P<0.05)。结论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能加速恢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直肠功能,缓解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反馈疗法 个体化训练 直肠肿瘤 保肛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 简介:摘要功能肛门直肠痛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且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手段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检索近年来中西医关于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本病。

  • 标签: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病因病机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黛力新治疗功能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功能肛门直肠痛患者45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温水坐浴治疗,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职能对比(P>0.05),观察组的其他项目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功能肛门直肠痛效果显著。耐受性好,且药物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黛力新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肛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目前仍未得到认可,主要的质疑来源于经肛操作平台对肛门的潜在损伤。本文通过对参与TaLaR研究中30例患者随访结果的分析,来探讨taTME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重点评价目前最常用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在随访应用中存在的临床问题。从随访数据结果上看,taTME组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组患者的总LARS评分以及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从临床表现上来说,短期内taTME的功能结果并不如laTME,最大的问题表现为排空障碍。然而,这些差异在LARS评分上却均未得到证实。这一方面是问卷本身的针对性并不强,缺乏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问卷随访的过程中面临着太多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很难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状态。所以,只通过LARS评分来肯定taTME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说服力并不强,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肛门直肠功能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及预防办法。方法对近10年来收治的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26例经手术加扩肛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年,排便症状完全改善22例,部分改善4例。结论手术加扩肛是治疗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有效方法,规范的医疗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的关键。

  • 标签: 肛门直肠狭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