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治疗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治疗观察

程贤惠

程贤惠(安徽省霍山县单龙寺乡卫生院安徽霍山237246)

【中图分类号】R65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66-01

1一般资料

本组男48例,女16例。年龄19-45岁,平均29岁。病程2-6天,平均4天。低位肌间脓肿33例,高位肌间脓肿8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4例,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

2治疗方法

2.1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位,在脓肿波动感明显处或最膨隆处沿直肠纵轴方向切开,排尽脓液后对不同脓肿分别作如下处理:⑴对低位肌间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采取一次性切开。以位于肛窦的原发感染灶为起点,切口贯穿脓腔,修整创缘,使脓腔完全敞开,达到手术目的。⑵对高位肌间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齿线以下者作切开引流修整,使其敞开;齿线以上者自脓腔最高位处,以探针在最薄处穿入直肠,引入橡皮线,两端拉紧后钳夹,钳下以丝线固定。

术中注意事项:⑴寻找内口;一般脓腔位于同侧炎性充血水肿明显的肛窦和挤压时溢出脓液处,或用银质探针在凹陷的肛隐窝处钩出脓液点即是原发感染灶。⑵止血:对手术过程中的活动性出血,一定要缝合结扎。⑶切口选择:一般采用与肛管垂直的纵形切口,长度超过脓腔的直径并向肛管外延伸,以充分引流,宽度以能使脓腔完全敞开为度。⑷清除腐败组织:对脓腔表面的坏死组织轻轻搔刮,予以清除,特别是脓腔炎性浸润者,尽可能清除残留的上皮细胞,以防止中央间隙内上皮碎屑滞留;但不宜使用暴力,以免损伤脓腔保护壁,使炎症扩散。⑸填塞油纱条,无论高低位,挂线与否,术毕创口内填塞纱条均不宜过多,这样既能减轻疼痛,又能减少术后尿潴留和腹胀气的发生。⑹挂线的松紧;橡皮线的松紧须适度,一般脓腔局限,无明显浸润的胶线宜紧;脓腔炎性浸润严重的橡皮线宜松,脓腔内侧壁距离大的橡皮线宜紧,距离小者橡皮线宜松。

2.2其它治疗:对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局部有红肿炎性浸润者,可静脉滴注或肌注抗生素,口服中药:黄连6g、黄芩10g、焦山桅10g、银花10g、丹皮10g、赤芍10g、茯岑10g、陈皮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左右。对无恶寒发热,局部无灼热感者,口服中药:黄芪15g、白术10g、茯芩10g、鹿角霜10g、丹皮10g、银花10g、陈皮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天左右。每日便后以1:5000pp液坐浴创口;炎性浸润者以3%双氧水清洗后敷九一丹,渗出基本结束后,以1‰雷佛奴尔纱条及红霉素软膏填入创口基底部至创面愈合。

3治疗结果

本组64例患者,采用上法治疗,除2例高位肌间脓肿患者进行了2次手术外,余均1次治愈。低位肌间脓肿疗程为12-23天,平均20天,高位肌间脓肿疗程19-25天,平均23天。64例患者,经随访1年均未见复发。

4讨论

肛周脓肿是细菌由肛隐窝侵入,经肛腺导管入括约肌间隙所致。原发感染灶即是形成瘘管后的内口。只要清除原发感染内口,即可获根治。即使贯穿肛窦上下的高位肌间脓肿,只要清除原发感染灶内口后,在引流通畅的条件下,同样能获得根治成功。对高位脓肿在清除原发性内口后,将橡皮线挂在脓腔最高处的肛管直肠壁上,不留死腔即可获得可靠疗效。对感染较重者,应予以足量的抗生素,可同时配合中药,防止炎症向周围扩散蔓延。脓腔切口敞开,有利于炎症迅速消退;以纱条持续置至脓腔基底部,可防止假性愈合,从而达到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