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唤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F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为(20.2±9.9)d,短于对照组的(27.4±12.1)d,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给予呼唤式护理后效果明显,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唤式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神经功能 清醒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从人的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按照试验分组分为单纯损伤组和hBMSC移植组。术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评价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6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两组大鼠损伤区域血管生长情况、营养因子表达情况以及移植细胞的轴突生长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移植后6周,病变部位产生新轴突,hBMSCs移植组比单纯损伤组有更多的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s,NF)的信号。透射电镜检查发现hBMSCs组有大量的新生轴突和血管。单纯损伤组中,仅检测到极少量的新轴突生长。采用Real-timePCR检测脊髓组织里的神经营养因子,显示移植hBMSCs可以使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移植hBMSCs后脊髓组织转录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量在移植术后第2、3周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移植hBMSCs的大鼠的BBB评分从损伤后第1周至第8周都比单纯损伤组大鼠的评分高,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损伤后的第4、6周所做的运动诱发电位结果表明,移植hBMSCs得大鼠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结论】hBMSCs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为hBMSCs在体内促进营养因子和VEGF表达和分泌,进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使损伤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头晕内科治疗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36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头晕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生脉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对于伴有多梦、失眠、焦躁患者施舒乐安定片和谷维素片。结果36例患者中25例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比例为69.4%;7例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有所缓解,比例为19.4%;4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或未明显改善,比例为11.2%。研究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8%。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能够显著缓解植物神经功能性头晕患者的症状,并显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生脉注射液 低分子右旋糖酐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头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临床实践研究,重点观察探讨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分析的方法,从我院最近一年(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其中包括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临床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康复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在接受康复治疗后,观察组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上下肢肌力以及Fugl-Meyer/Barthel评分上,与对照组33例患者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有助于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速度,并改善患者身体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86例,实施改良大骨瓣减压术43例(观察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减压术4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3%、9.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77%、27.9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 神经功能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照组NDS评分、HAMD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缓解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术 偏瘫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甙对坐骨神经损伤小鼠神经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提供康复依据.方法:以切断SD小鼠的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运动模型,将40只SD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各组又分为药物加运动组和注射药物不运动组,然后隔天在伤口近端进行药物注射和每天进行一次跑台训练,连续4周,术后30d,通过小鼠体重的变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定及运动神经元计数观察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坐骨神经损伤侧近端注射药物加运动组和注射药物加不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各项指标显示出其对损伤侧的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及运动恢复有明显的效果,药物组在体重增长、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运动神经元数目上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其中运动组又比不运动组好.结论:三七总甙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作用显著,运动恢复效果更佳.

  • 标签: 三七总甙 坐骨神经损伤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8月建工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三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实施三级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缺失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对照组采用骨小窗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肢体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78%VS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肢体功能评分得到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出血偏瘫患者,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早期康复训练 脑出血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的肢体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高,(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帮助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 神经功能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低于观察组9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障碍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采用NIHS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评定。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但相对而言,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可逆桡神经损伤功能重建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58例不可逆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方法,采用国内通用评定标准进行术后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持续随访6~36个月,结果优5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7.32%。无一例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合适的功能重建术和精心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是不可逆桡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桡神经损伤 功能重建 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血府逐瘀汤加味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颅脑损伤患者3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15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血府逐瘀汤加味进行治疗,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得到明显的降低,治疗前后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的功能,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血府逐瘀汤加味 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脑卒中所致运动功能及心理障碍的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且易引起偏瘫和抑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药物及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但对致残的积极作用很小。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脑卒中患者200例,在对其运动功能和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神经内科 偏瘫 脑卒中 综合性康复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39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更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四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