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ERRα是关键的能量代谢调控因子,与癌症预后相关。同时,作为分子生物钟及其输出途径的转录调节剂,它又与核心时钟蛋白具有广泛的转录串联。鉴于生物钟对 ERRα基因的表达调控及 ERRα在癌症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生物钟可能通过改变孤儿核受体 ERRα的基因表达模式,导致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反应,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 ERRα、癌症发生发展和核心时钟基因的功能关系,必将揭示代谢时钟的紊乱对肿瘤生物学过程中与时序相关的关键分子机制和生理表型。

  • 标签:
  • 简介:趋化因子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细胞向特定组织部位浸润和集聚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上皮细胞是分泌趋化因子的主要细胞之一。与上皮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口腔黏膜疾病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促使某些口腔慢性炎性疾病向鳞癌转变。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上皮细胞 口腔黏膜疾病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和B受体(γ-aminobutyricacidAreceptorandBreceptor,GABAAR、GABABR)表达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针刺干预抑郁状态可能存在的特殊机制和作用途径,为针刺抗抑郁之机制研究作出补充,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氟西汀组,通过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心理应激模型,针刺干预选取"百会"(GV20)、"印堂"(GV29)、双侧"三阴交"穴(SP6),平刺进针,深度0.5-1cm,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持续28天。采用体重和糖水实验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海马和额叶皮层组织GABAAR和GABAB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值以及糖水偏爱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GABAAR和GABABR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体重增长值和糖水偏爱均明显升高(P〈0.01),同时上调海马中GABAAR蛋白含量及额叶皮层GABAAR和GABABR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P〈0.01)。结论针刺可提高大鼠海马GABAAR和额叶皮层GABAAR,GABABR含量,逆转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抑郁状态,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抗抑郁作用机制。

  • 标签: 针刺 抑郁症 慢性束缚应激 Γ-氨基丁酸A受体 Γ-氨基丁酸B受体
  • 简介:摘要背景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高摄入量及血清高含量的维生素能够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及血浆4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及血浆30例,利用ELISA检测血浆中25-OH-D浓度,利用RT-qPCR的方法检测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血浆VD水平、组织中VDR水平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血浆25-OH-D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少于健康人群(P<0.01),但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维生素D及其受体并无相关性。结论较低的维生素D受体水平可能和结直肠腺瘤的发生有关,而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结直肠腺瘤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食管癌组织中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的74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食管癌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RAF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RAF6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其TRAF6阳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要高(P<0.05),阴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要低(P<0.05)。结论:临床上在食管癌患者中,其TRAF6水平存在显著地提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地相关,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相关因子6 食管癌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叶酸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既具有叶酸-叶酸受体的主动靶向又具有纳米递药系统的被动靶向的优势,可实现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有效地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叶酸脂质体、叶酸树突状纳米粒子、叶酸纳米胶束、叶酸纳米球等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述。

  • 标签: 叶酸 叶酸受体 恶性肿瘤 纳米递药系统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了解新辅助化疗乳腺癌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阳性表达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对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配合内分泌的治疗,增强疗效。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表达
  • 简介:近年研究显示,白癜风是一种皮肤黏膜色素脱失性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Toll样受体主要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感知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反应,是先天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均起到关键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近年来,Toll样受体与白癜风的关系备受重视,该文就Toll样受体的结构与配体、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其与白癜风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癜风 TOLL样受体 黑素细胞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总结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对4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生化、影像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全部患者脑脊液?IgM?及IgA升高,血清及脑脊液NMDA型抗体IgG阳性;予以对症治疗并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效果可。结论对于精神异常,伴痫性发作、记忆障碍等症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到抗NMDA受体脑炎,尽早完善检查,尤其是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N-甲基-D一天门冬氨酸 脑炎 抗NMDA受体抗体
  • 简介:摘要了解抗NMDA受体脑炎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关于抗NMDA受体脑炎发生机制研究,提取资料后,进行分析总结。结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NMDA受体,影响所在突触电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了该区域所管理的神经精神活动,导致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可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另外,在明确了抗NMDA受体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和相应编码序列后,有助于以该结合部位为靶点,研发高选择性的抑制剂,从而减少现有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

  • 标签: 抗NMDA受体 脑炎 机制 进展
  • 简介:摘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主要是由肠道L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其作用功能逐渐被揭晓。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GLP-1RA)不但具有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还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种作用。本文就GLP-1RA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肥胖、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中应用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各30例,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LVEF和NYHA分级均差异显著,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中总体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心率、降低心肌氧耗,有效改善心功能。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应用
  • 简介:肉羊的胚胎移植技术是一套综合的技术体系,其中供体羊和种公羊的饲养管理是这个技术体系的第一环节。笔者一直从事肉羊鲜胚移植技术的推广工作,发现在供受体羊和种公羊饲养管理中一些误区,现总结如下:1供体羊的选择年龄偏小现在养殖户都知道供体羊是提供胚胎的,冲出的胚胎越多,得到优质种羊的数量就会越多,效益自然也会越好,所以对供体羊格外重视。一般供体羊的防疫和驱虫工作及完整的发情周期观察等常规的准备工作都做得不错。

  • 标签: 种公羊 受体羊 育成羊 采精量 胚胎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4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要点。方法近三年就诊于我院的24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均予以免疫调节、对症支持等治疗及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结果22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电话随访于院外死亡。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尽早确诊治疗,做好相应的护理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 标签: 抗NMDA受体脑炎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使用α2受体激动剂和k受体激动剂对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并择期行OPCABG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α2受体激动剂和k受体激动剂。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切皮后(T1)、劈胸骨后(T2)、术毕时(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标变化;分别测定T1~T3、术后6h(T4)、术后24h(T5)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住院时间,统计两组麻醉苏醒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后不同时间点的MA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MAP指标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及同期观察组,另观察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HR指标均明显低于T0时间点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在T0和T1时刻CKMB组间比较并无差异,但2组在T3~T5时刻其CKMB显著高于T0和T1时刻,但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住院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PCABG中使用α2受体激动剂和k受体激动剂,其不仅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而且可以降低患者心率和血压,降低了对心肌酶的影响,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小,康复快。

  • 标签: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alpha 2受体激动剂 k受体激动剂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优势。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干预前后患者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等级;胸闷消失、心律失常控制和心悸不安消失时间;治疗过程用药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心率、LVEF、心功能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率、LVEF、心功能等级分别为(78.01±4.12)次/min、(56.21±0.51)%、(1.21±0.32)级,均优于对照组的(93.43±7.21)次/min、(50.92±0.25)%、(2.12±0.69)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闷消失、心律失常控制和心悸不安消失时间分别为(2.42±0.71)、(3.42±0.51)、(3.21±0.52)d,均短于对照组的(4.51±1.42)、(5.52±2.51)、(5.61±1.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与观察组的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心律失常 应用 临床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从本院提取2014年5月到2016年3月期间的4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分析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3例。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厄贝沙坦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血钾、肌酐等各项指标,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的概率和分析。结果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肌酐、尿蛋白等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对比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效果要比采用厄贝沙坦方法要好得多,具有临床广泛推广的意义。

  • 标签: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螺内酯 厄贝沙坦 糖尿病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