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护理中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方法进行应用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正常分娩产妇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共选取人员70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则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为实验组,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为94.28%,而且乳汁量评分更高,新生儿的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更少,数据差异均较为显著,P

  • 标签: 早期 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效果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接触持续 1h对出暖箱早产儿体温、首次进食时间和再入暖箱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将 120例出暖箱早产儿过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干预组 (n=60)和对照组 (n=60),干预组早产儿在出暖箱后给予母婴皮肤接 1h, 对照组给予常规包被包裹,分别监测出暖箱时体温,出暖箱后1h、 2h的体温、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再入暖箱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暖箱前体温无差异( P>0.05),干预组皮肤接触 1h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2020年 1月 -2020年 3月我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56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生儿分娩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新生儿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两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后,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体温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新生儿在 T0时间段体温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新生儿在 T1、 T2、 T3时间段上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在 T1、 T2、 T3时间段上体温,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的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护理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产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 2019.1~2019.12本院 25例妊娠期糖尿病( GDM)产妇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护理,归为 B组;并抽取同时期 25例该类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归为 A组,统计新生儿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B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为 4%,低于 A组 12%( P< 0.05),且新生儿血糖值高于 A组( P< 0.05); B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72%,高于 A组 52%( P< 0.05),且母乳喂养启动时间早于 A组( P< 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皮肤接触护理能够提高新生儿血糖水平,减少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同时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

  • 标签: 皮肤接触护理 新生儿 低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早期皮肤接触护理在足月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3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 3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后早期皮肤接触护理组的足月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早于常规护理组[MD=-28.86,95%CI(-32.16,-25.57),P<0.000 01],母乳喂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MD=2.12,95%CI(0.89,3.35),P=0.000 7],生后1个月[RR=1.14,95%CI(1.03,1.26),P=0.01]及生后6周~6个月[RR=1.20,95%CI(1.11,1.29),P<0.000 01]的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剖宫产后早期皮肤接触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不会对新生儿的体温产生不良影响[MD=0.09,95%CI(-0.11,0.28),P=0.39]。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实施皮肤接触护理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母乳喂养情况,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提高母乳喂养评分,提高生后1个月及6周~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

  • 标签: 母乳喂养 剖宫产 早期皮肤接触护理 足月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60分钟的产房皮肤接触(DR-SSC)与5分钟视觉接触(VC)对矫正胎龄6个月时的婴儿母子互动(MCI)、唾液皮质醇水平、母亲产后抑郁情况、压力及亲密性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在德国某个三级NICU进行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88名早产儿(胎龄25~32周)在初始状态稳定后被随机分为60分钟DR-SSC或5分钟VC。DR-SSC组有45名新生儿,VC组有43名新生儿。结果DR-SSC组的母亲运动反应(18 vs 15,P=0.030)、婴儿发声及运动反应(7 vs 5,P=0.044;20 vs 15,P=0.032)更佳。另外,DR-SSC组的母婴反应性行为的总分较高(86 vs 71,P=0.041)。DR-SSC组的母亲在产后早期抑郁(15% vs 45%,P=0.003)和亲密性受影响(3 vs 5,P=0.031)的风险均较低。结论除了常规的袋鼠妈妈护理外,DR-SSC还能促进母婴互动,降低母亲抑郁以及亲密性受影响的风险。因此,DR-SSC可能对早产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极早产儿置于温箱中护理就意味着母婴分离。本研究目的就是探索父母与极早产儿从出生到产后1小时的皮肤接触(SSC)是否可行。方法2014~2016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早产儿,胎龄为28+0~33+6周,随机分为:生后1小时内的皮肤接触组和辐射式保温台组,之后置于温箱或小床中。于新生儿入院时和生后1小时测量体温,前瞻性收集呼吸支持和母乳喂养方面的数据。结果研究纳入了55名32+0±1.4周(28+2~33+6)早产儿,出生体重1 760 g±449 g(885~2 822 g),其中60%是男孩。皮肤接触组的平均体温在生后1小时下降了0.3 ℃,36.3 ℃±0.52(34.4~37.2 ℃),而对照组为36.6 ℃±0.42(36.0~37.4 ℃,P=0.03)。两组在呼吸支持和母乳喂养方面没有差异。结论与父母进行皮肤接触时可以保证极早产儿的状态平稳,但需注意维持正常的体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早期皮肤接触(skin-to-skin contact, SSC)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足月剖宫产的产妇221例,随机分为早接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常规护理;早接触组实施母婴早期SSC,即新生儿娩出后1 h内赤裸全身俯卧于母亲裸露的乳房之间,持续1~2 h。观察指标包括:(1)泌乳启动时间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分;(2)产后72 h和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210例产妇纳入分析,早接触组和对照组各105例。42 d随访时早接触组失访20例,对照组失访17例。与对照组比较,早接触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77.1%(81/105)与59.1%(62/105),χ2=7.913]、首次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分[(9.5±1.7)与(8.6±1.4)分,t=4.115]、泌乳启动时间≤24 h的比例[41.0%(43/105)与12.4%(13/105),χ2=23.205]、产后72 h和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36.2%(38/105)与22.9%(24/105);76.5%(65/85)与60.2%(63/88);χ2值分别为4.486和5.261]以及产后72 h和42 d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分[(117.5±12.0)与(111.8±22.3)分;(124.3±11.6)与(113.1±19.0)分;t值分别为2.100和4.710]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早接触组产后72 h和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3.5)与(5.9±4.0)分,t=0.937,P=0.350;(7.0±3.7)与(8.1±4.0)分,t=0.905,P=0.05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SSC是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成功的保护因素(OR=2.359,95%CI:1.173~4.743,P=0.016)。结论早期SSC可以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促进泌乳启动,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和产褥期纯母乳喂养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实践。

  • 标签: 母乳喂养 产后期 自我效能 自我评估 自信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的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的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的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4,P<0.000。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的变化程度。

  • 标签: 肤色 验证评估量表 偏最小二乘回归-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皮肤色度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镜在几种皮肤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总结分析。分析比较皮肤镜用于诊断这几种皮肤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手术切除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脂溢性角化、神经纤维瘤6皮肤病例226例,分别行肉眼、皮肤镜及病理诊断,用皮肤镜确定手术边界指导手术切除并分析。【结果】皮肤镜对226皮肤肿瘤诊断的平均灵敏度73.38%,平均特异度90.5%,诊断符合率92.92%皮肤镜观察肿瘤边界与单纯肉眼观察相比平均符合率68.58%,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1mm时12%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3mm时3%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4mm时未见肿瘤组织残留。【结论】皮肤镜对皮肤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良好的价值。在手术切除方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确定切缘,减少复发和创伤。

  • 标签: 皮肤镜皮肤肿瘤应用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与焦油沥青相关的场所进行分析,探究多环芳烃的含量以及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以与焦油沥青相关的企业为调查对象,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利用色谱法对多环芳烃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在企业的所有岗位中,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接触浓度。结论:部分个人接触浓度过高,对身体健康有害。

  • 标签: 煤焦油 职业健康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为规范非肿瘤性皮肤病的皮肤镜检查标准,国际皮肤镜协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皮肤科学(非肿瘤性皮肤病)中皮肤镜术语和基本参数的标准化:国际皮肤镜协会专家共识》,该共识确定了5个标准化基本参数及31个子项,包括血管(形态和分布)、鳞屑(颜色和分布)、毛囊改变、其他结构(颜色和形态)、特异线索,并总结了它们的曾用名、组织病理学对应关系和主要涉及的疾病。本文通过介绍该共识,为未来相关中文皮肤镜术语及参数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规范皮肤镜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皮肤镜检查 术语表 标准化 皮肤科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角膜接触镜是广泛用于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本文以角膜接触镜的专利申请数据为分析样本,对专利申请状况以及主要技术发展的路线进行了梳理,对专利申请趋势及该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专利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的护理效果。 方法 : 抽取研究人员的时间为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放疗患者 5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5 例。对参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和皮肤护理,对实验组行 3M 皮肤防护剂和相关护理干预。检验 2 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相比于参照组较轻,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 96.00% ( 24/25 )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 72.00% ( 18/25 ),组间差异明显( p < 0.05 )。 结 论 : 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使皮肤对辐射的耐受性提升,将皮肤损伤情况减轻,避免出现严重损伤,使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预防 放疗 皮肤损伤 3M 皮肤防护剂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准确计算出特殊螺纹接头接触应力,有助于接头密封性能的优化与改进。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荷载计算、扭矩计算、上扣后应力计算、接触应力影响因素归纳这几个特殊螺纹接头接触应力计算研究环节,实现了对接头接触应力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特殊螺纹接头密封性设计水平的发展提供助力。

  • 标签: 螺纹接头 接触应力 特殊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