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妇早期皮肤接触护理对母婴情感互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分娩产妇,按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n=45)予以基础护理,实验组(n=45)予以早期皮肤接触护理,观察两组母婴情感互动得分与母乳喂养成功率等。结果:实验组婴儿得分、母亲得分与NCAFS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母乳喂养成功率95.56%高于参照组82.22%(P<0.05)。结论:在分娩产妇的护理中,早期皮肤接触护理有助于改善母婴情感互动,并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

  • 标签: 早期皮肤接触护理 母婴情感互动 母乳喂养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2.1.1-2023.5.31期间足月新生儿80例,将其在随机数字表下均分为2组,40例/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比较2组新生儿体温变化情况、持续啼哭时间、啼哭次数、觅食反射时间、初次母乳时间。结果:观察组出生1/2/4h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体温变化 初次母乳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婴儿在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哭闹频率、哭闹持续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吸吮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4.21±0.12)与常规组(34.19±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2小时体温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 h体温为(35.18±0.31)度,2 h体温为(35.19±0.26)度;实验组新生儿出生1 h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2 h体温为(36.51±0.29)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早期皮肤接触能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新生儿哭闹频率,缩短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和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照护中的作用。方法:本项目拟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为出发点,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间出生的120例足月儿,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对照组实行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产程护理外,再加上产妇与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接触,对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啼哭的次数和时间,开始哺乳时间,吮吸时间等进行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2、4小时的体温变化,得出对照组的体温均比实验组要高。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儿的哭闹频率较低,哭闹时长较短,吸吮时间较长,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护理效果
  • 作者:   覃悠杨  向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5-06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4期
  • 机构: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新生儿科  443000
  • 简介: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生儿护理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给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新生儿从母体娩出后会发生体温下降情况,可能原因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改变。

  • 标签: 早期母婴 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开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取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依据,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小组划分,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30例新生儿为参照组,实施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的新生儿为研究组,而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分析。结果:干预过后,研究组所获效果更具优异性,新生儿在体温变化情况、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母乳喂养情况方面均显优参照组,实验价值突显。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融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策略,对于新生儿体温、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母乳喂养效果影响意义重大,值得肯定与采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鼓励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护理的正面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接诊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在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袋鼠式护理(护理方案A),视为观察组,其余41例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方案B),视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夜间睡眠(10.85±0.72)h,夜醒(2.48±0.61)次,腹胀2例,喂养困难1例,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鼓励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护理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新生儿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展开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其出生后6小时啼哭的次数,啼哭的时间,出生后1小时、1.5小时以及2小时的低体温率均低于甲组新生儿,乙组新生儿出现密室反应比甲组新生儿更早,乙组新生儿初次母乳喂养的时间比甲组新生儿更长。且两组新生儿最终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在对新生儿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对于新生儿各方面护理效果的提升和改善均有积极临床效果。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320例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施行常规护理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新生儿吸吮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施行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能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缩短母乳喂养开始和新生儿吸吮持续时间,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研究、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4月止于2023年4月,共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新生儿护理中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果: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后,观察组出生后4h内各节点的体温明显较高,反观对照组则相对较低,组间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应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后,新生儿啼哭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组间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选择医院产科在该时段内分娩的84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主体,通过奇偶法分组,其中42例纳入对照组,该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剩余42例纳入研究组,该组采取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干预,统计两组新生儿体温变化情况、婴儿啼哭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h、2h、3h、4h的体温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婴儿啼哭次数较对照组少,啼哭时间较对照组短,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较对照组早,吸吮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良好维持新生儿体温,还可改善啼哭情况,可实现早期母乳喂养,还可延长吸吮时间,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果:在产妇以及新生儿的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泌乳量评分、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持续时间分别为(93.33%)、(2.66±1.01)、(6.59±1.48)、(14.49±2.60),对照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泌乳量评分、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持续时间分别为(78.33%)、(1.21±0.20)、(13.82±2.74)、(35.67±3.1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指导在新生儿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同时能够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为新生儿提供更加安全的护理环境,值得参考。

  • 标签: 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接触护理能否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相关效果。方法: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选取本院100例新生儿开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化分组法,把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50,皮肤接触护理),比较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肤接触护理能够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可推广。

  • 标签: 皮肤接触护理 新生儿 低血糖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将早期皮肤接触护理方式应用于母乳喂养护理中的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住院新生儿共计100名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每组中录入50名新生儿。对照组内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内产妇则选择早期皮肤接触护理方式,在护理完成后评价护理质量。结果 本次研究护理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明显更优,并且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结论 在新生儿早期护理中应用皮肤接触护理方式对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相比于常规护理方式,采用早期皮肤接触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同时显著增加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因此,我们认为早期皮肤接触护理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应用手段,值得在母乳喂养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皮肤接触护理护理 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护理 预后恢复 效果分析
  • 作者: 刘艳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乳喂养与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成两组,每组32例,一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行为状态,记录比较新生儿啼哭次数和啼哭时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啼哭次数和啼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乳喂养与新生儿行为状态产生了积极影响,减少了婴幼儿啼哭时间和啼哭次数,改善了新生儿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母乳喂养;新生儿;行为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皮肤接触护理+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0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非营养吸吮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皮肤接触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早产儿的啼哭时间和疼痛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皮肤接触护理 非营养吸吮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接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皮肤接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两组新生儿操作过程中的疼痛评分比较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实施皮肤接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后,观察组新生儿操作过程中的NI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肤接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抚触,并在其口中放入安慰奶嘴使其吸吮,有效缓解了新生儿的操作性疼痛,对促进新生儿成长、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皮肤接触 非营养性吸吮 新生儿 操作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接触护理在降低新生儿血糖发生率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足月孕妇分娩新生儿100例,抽取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其中自然分娩60例,剖宫产40例,对100例新生儿实施皮肤接触护理,比较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分析皮肤接触护理对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探究分娩方式差异性对于新生儿低血糖产生的影响。结果 ①阴道分娩新生儿在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前低血糖发生率10%,进行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1.6%,组间数据P<0.05;②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在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前低血糖发生率17.5%,进行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2.5%,组间数据P<0.05;③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护理前后低血糖发生率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结论 临床对新生儿采用皮肤接触护理能够将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后,其低血糖发生率相比差异并不显著。

  • 标签: 皮肤接触护理 新生儿 低血糖 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