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集的5例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信息、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9~62岁,中位年龄48岁,患者均未见重症肌无力及单纯红细胞发育不全,影像学诊断胸腺瘤或畸胎瘤;大体检查为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灰黄、灰白色肿物,切面质韧,部分区域可见纤维性薄层包膜,组织学特征为宽带状和实性片状纤维组织穿插在脂肪组织中,纤维组织内见胸腺上皮细胞呈条索状和巢团状分布,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或透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19、Cathepsin V、p63;5例平均随访4.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胸腺脂肪纤维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良性肿瘤,男女性均可发生,应正确认识该肿瘤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基因改变情况。方法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行肺动脉内膜剥除术病例60例,收集其中5例肺动脉内膜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RNA测序方法分析肿瘤融合基因改变。结果肺动脉内膜肉瘤检出率为8.3%(5/60),中位年龄49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不特异。肿瘤由异型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可出现骨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分化。肿瘤细胞可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及MDM2,并伴有MDM2、CDK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共扩增。RNA测序检出多种框内融合基因改变。结论肺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类罕见、高度异质性并伴有多基因复杂改变的低~未分化肉瘤,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 标签: 肺动脉 血管内膜 血管肉瘤 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12例脊索样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多以视力下降或头痛起病。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鞍上第三脑室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均显示有异常强化信号。组织病理显示12例均表现为脊索样胶质瘤的形态学特点,其中2例存在乳头样结构。全部12例(12/12)肿瘤细胞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此外10例(10/10)肿瘤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11例(11/12)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34,9例(9/12)上皮细胞膜抗原呈现核旁点状阳性或/和细胞膜着色。9例脊索样胶质瘤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8例存在PRKCA基因D463H突变,IDH1 R132及IDH2 R172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12例患者中,除4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均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脊索样胶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学方面均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且绝大多数病例伴有特征性的PRKCA基因D463H突变,可考虑将其作为脊索样胶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并为以后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DNA突变分析 第三脑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诊断的25例胸腺类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及其子的外周血进行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25例胸腺类癌中,男性18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0岁,15例(60%)患者有吸烟史;典型类癌1例(4%),不典型类癌24例(96%);15例患者(60%)伴有肿瘤压迫症状,1例(4%)有内分泌相关症状(满月脸、皮肤紫纹),3例(12%)有转移引起的相关症状,6例(24%)无症状。8例(32%)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2例为MEN1患者,1例合并Cushing综合征。Ⅰ期20例(80%),Ⅱ期1例(4%),Ⅲ期3例(12%),Ⅳ期1例(4%)。手术治疗18例(72%)、手术联合放疗2例(8%)、手术联合化疗5例(20%)。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样、实性,瘤细胞巢间血窦丰富。其中5例可见梭形细胞形态,1例为嗜酸细胞亚型。广谱细胞角蛋白、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甲状腺转录因子1、p53及PAX8的阳性率分别100%(25/25)、92%(23/25)、96%(24/25)、72%(18/25)、4%(1/25)、0/15、0/16,Ki-67阳性指数为5%~30%。1例MEN1患者及其子均有MEN1基因突变。Cox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胸腺类癌以不典型类癌常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明确是否为胸腺原发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伴MEN1的胸腺类癌患者,要对其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和随访;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需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患者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6岁。5例患者腹壁包块位于剖宫产术后手术瘢痕处,无特殊病史;4例患者有透明细胞癌病史。所有患者均行腹壁包块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由胞质透明的细胞组成,呈囊管状、乳头状及实性生长方式,可见鞋钉样细胞。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合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HNF1β、Napsin A、细胞角蛋白7及PAX8,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肿瘤间质CD10阳性。7例患者随访时间3~48个月。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3例,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有透明细胞癌病史的4例,2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出现了网膜转移。结论腹壁透明细胞癌罕见。腹壁透明细胞癌可来源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性转化,也可来源于盆腔器官透明细胞癌的腹壁转移。需积极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止其发生恶性转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s,G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2018年诊断的7例GCA的临床资料,进行形态学观察,按照2019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重新分级,并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电镜观察,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58岁。1例为阑尾游离端出现局限性肿物,切面灰白实性,质地中等;其余6例阑尾弥漫增粗;镜下观察均可见低级别GCA,5例同时伴有高级别GCA,3例分级为1级,3例分级为2级及1例分级为3级。6例可见神经侵犯,1例可见脉管癌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广谱细胞角蛋白、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20、MLH1、MSH2、MSH6和PMS2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5%~50%,p53在高级别GCA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高于低级别GCA。随访14~46个月,6例患者生存,1例患者死亡。结论GCA为阑尾较少见的肿瘤,同时具有神经内分泌及腺上皮的分化,生物学行为从惰性到高度侵袭性均可。

  • 标签: 阑尾肿瘤 腺癌 杯状细胞
  • 简介:为了确定溺死者出现的有关颞骨组织病理变化,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耳鼻喉科颞骨研究实验室罗宾斯塞克哈和西维尔斯对5名溺死受害者的颞骨进行了组织病理观察。在所有案例中,骨膜上皮均增厚,尤其是在耳囊外科顶区的骨膜更为明显。5例中4例中耳腔内出血。1例观察到胆脂瘤和破裂的鼓膜。但无出血迹象。这

  • 标签: 组织病理学观察 中耳腔 胆脂瘤 组织病理学变化 前庭膜 听小骨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等应运而生。病理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疾病,就有了病理。不过,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受认识自然的哲学方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产生了不同的"病理"内涵。"Pathology"一词首见于16世纪的西方文献中,而"病理"这一词汇最早见于日本,而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在中文医学著作和教科书中,本文就目前所能收集的文献,对"病理"这一词汇进行追踪溯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细胞的病理常规检验是确诊疾病的重要步骤。是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流程。本文将就细胞病理的检查常规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 标签: 细胞 病理学 检查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15例细支气管腺瘤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病理改变。结果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2例,女性多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51~77岁),3例有吸烟史。通常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样、分叶状结节,大体示灰白、灰褐色的实性结节或局灶可见微囊样改变,多界清但无包膜,最大径0.4~2.5 cm(平均1.0 cm)。镜下可见腺腔型、乳头型及平坦型结构,细胞组成多样,可见数量不等的基底细胞、黏液细胞、纤毛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少数肿瘤可无黏液和/或纤毛细胞,部分肿瘤伴基底细胞增生或鳞化,免疫组织化学p63、p40、细胞角蛋白5/6显示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是其重要诊断依据。基因检测示BRA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均未见突变。随访1~4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肺外周肿瘤,由于认识不足,影像及病理均易误诊为恶性,明确诊断尤其是术中冷冻诊断对于外科处理非常关键,必要时可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别。

  • 标签: 肺肿瘤 腺瘤 诊断 鉴别 分子诊断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细支气管腺瘤
  • 简介:目的: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的病理变化,为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胃蛋白酶消化法获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人工灌胃法感染小鼠,采用病理方法取材、固定及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不同感染时间的炎症反应程度存在差异,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胆管壁增厚、嗜酸性囊肿等病理现象。结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出现了显著的病理改变,这种现象对于研究人体内华支睾吸虫的致病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华支睾吸虫 囊蚴 病理变化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特征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以某院尸检材料为研究对象,所有观察标本均使用常规HE染色方法进行处理,其中肺组织再采用组织化学法、网状纤维、P A 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超薄切片及染色,最后使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记过:经过本次观察研究发现,尸检对象的高热症状都为首发,在此基础上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部有应用,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肺泡以及病灶出血等现象。患者全身表现出中毒性改变,肺部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群集的病毒样颗粒。结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会造成全身多情损伤,肺部免疫系统受损最为严重,容易发生肺部广泛性实变,导致患者出现窘迫性呼吸困难,免疫功能急速下降,最后致人死亡。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临床病理学 尸检 特征
  • 简介:肝脂肪变性病是虹鳟常见的营养缺乏疾病,可使养殖产量罹致重大损失。取虹鳟(Salmogairdneri)的肝脏和血液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液经常规和生化检验(分析)。石蜡切片病鱼肝细胞大量坏死,结缔组织增生,使肝组织变性破坏,已无法辨认。冰冻切片P.A.S.阴性,空泡中没有脂肪和糖元。电镜扫描与透射观察,病鱼肝细胞坏死,可见大量脂肪滴和空泡。血液常规红血球比数下降,淋巴球数下降,中性白血球和单核球增多。生化指标麝香草酚浊度(TTT)均在2单位以下,麝香草酚絮状(TFT)阴性,谷丙转氨酶(GPT)明显增高;胆固醇下降,血清总蛋白含量下降,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倒置。

  • 标签: 虹鳟 肝脂肪 变性 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基本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免疫表型,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病理特点、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病变4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直径在2—11cm;6例进行全肾切除,1例直径2cm单纯肿块切除。巨检肿瘤呈现圆形,边界清晰,未见坏死和出血;镜检显示肿瘤细胞由大量的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3例经B超检查,显示低回声,回声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均经CT检查,显示为肾实质内提示有圆形的组织肿块,强化明显。免疫组化显示AE1/AE3与EMA显示阳性,CK7与Vimentin显示为阴性。结论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中,应将临床病理与影像学、免疫表型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防止发生误诊。

  • 标签: 肾嗜酸细胞腺瘤 临床病理学 观察
  • 简介:摘要人脾破裂损伤是法医鉴定中常见的案例类型,在进行法医鉴定中,判断破裂损伤的时间是鉴定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主要的鉴定内容,对鉴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人脾破裂损伤提供准确的、科学的法医病理结果,可以为诉讼案件的侦破提供科学的法医病理依据,有利于诉讼案件的侦破,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是法医病理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叙述了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研究,还阐述了人脾SMA表达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重要性。

  • 标签: 人脾破裂损伤 时间推断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内膜肉瘤(PAIS)的病理形态、基因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3例PAIS,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50、60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喘;影像学示低密度充盈缺损,拟诊为血栓或栓塞性疾病、黏液瘤可能。大体上肿瘤主体位于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延伸至心房、心室,小灶区侵犯周围肺实质;组织学示梭形细胞肉瘤,黏液背景中的肿瘤细胞形态类似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可见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及灶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缺乏特异性标志物,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100蛋白、结蛋白、Fli-1、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ERG不同程度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3例均显示MDM2扩增,2例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随访:1例分别于18、32、42个月出现胰腺+脾脏、胃体及肝脏转移,2例术后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PAIS是起自弹性肺动脉内膜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形态学未见明确分化特征,基因检测发现MDM2、EGFR扩增。该肿瘤预后极差,手术彻底切除是短期缓解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放化疗的作用尚有争议。

  • 标签: 肺肿瘤 诊断,鉴别 基因测定 肺动脉内膜肉瘤
  • 简介: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前3位。近85%的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多侧重于脑梗死面积、缺血神经元的保护及缺血半暗带区的修复等方面,很少关注造成供血区域脑梗死的供血血管本身的病理改变。近年来,随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颅内供血动脉的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其发生病理变化后的结构特点。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病理学 血管内治疗技术 脑梗死面积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