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是东晋中期并生同荣的两类诗作,那时黄季刚先生对偈的亲缘关系

  • 标签: 佛偈 玄言诗佛
  • 简介:,是东晋中期并生同荣的两类诗作,那时黄季刚先生对偈的亲缘关系

  • 标签: 佛偈 玄言诗佛
  • 简介: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的名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并据此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 标签: 刘勰 钟嵘 玄言诗 玄学
  • 简介:是与抒情诗并列的诗歌类型,实质是玄学思维主导的,以究天人之际与泛理感悟为指向的新诗体。玄学思维是生成的主因,它不同于传统抒情诗重情感象喻的通感思维,而是通感思维与理性思维融合的结果,是重理感悟的新的诗学思维。在魏晋以前已有漫长的演化史,它孕育于《易经》,萌芽于春秋战国《老子》、《庄子》、《楚辞》、《易传》的短章,发展于两汉的小诗。诗体与抒情诗体并行发展的历史亦折射出两种诗学思维方式玄学思维与通感思维对人类艺术精神的影响。

  • 标签: 玄言诗 诗学思维 玄学思维 通感思维
  • 简介:<正>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它是魏晋玄学直接影响下的产物,随着玄学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玄学的式微而消亡。在内容上,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思想及人生态度为旨归。产生后便受到贬抑,研究者甚少,这使得我们对这一文学现象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主要是对它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作一粗浅的探索,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发展演变的轨迹如何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 标签: 玄言诗 玄学思想 玄理 兰亭诗 正始 发展演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9
  • 简介:说现代是‘难懂的’,现代派新诗几乎是具备了魏晋的一切特征,为什么现代人写的给现代人看

  • 标签: 新诗现代 玄言诗新诗 现代派
  • 简介:在东晋一朝达到兴盛,而显赫一时的士族也在东晋一朝由盛转衰。时间的吻合并不纯粹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空虚无聊的士族的需要而兴盛,转移了士族的注意力,使士族进一步脱离现实,对士族在政治上的退化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进而加速了其衰落消亡的进程。

  • 标签: 玄言诗 士族 关系
  • 简介:以其崇义重理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理学,并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意义生成模式,即以诗化的议论阐释深邃的哲理,通过意象呈现情感和理智的融合,用境的构造传达悠远的理趣。所具有的形上性、隐喻性和主体性,为理学同样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发轫作用。""和"理"的至上性和至善本质规定了和理学的道德性,使二者具有鲜明的道德立场。根据述事、抒情和说理三种元素在诗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可以将划分为"但陈要妙"的玄理、"冥然会"的和"超入境"的。玄理是阐说义理之性理的先导,是吟咏性情之理兴的前茅,是表现意境之理趣的始基。理学诗风类似于诗风的历史重演。在题材、类型的规定性上,能对理学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似的体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理事不二、体用相即为思想基础,暗含着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意识的萌芽。

  • 标签: 玄言诗 理学诗 体用思维模式
  • 简介:摘要  《文心雕龙·明》中写到晋宋间的诗歌发展,有一句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一句话说明了南朝宋初文学发展在诗歌上的变化。“庄老”指的是以庄老为主的玄学思想,也指表达玄学的,“告退”与“滋”说明了由到山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通过结合刘勰对以及对山水的影响等观点,并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与山水的关系,能更好理解这一理论以及两种诗歌流派的发展过程。

  • 标签:
  • 简介: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嗔故施,或懦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

  • 标签: 佛言 言祖语
  • 简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者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人家有乳酪,有人问:有酥耶?答言: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有酥。众生亦尔,悉当有心,有心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 标签: 一阐提 佛性 善男子 义故 三藐三菩提 善法
  • 简介: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

  • 标签: 空华 世尊 知见 有为空 无漏 大佛顶首楞严经
  • 简介: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

  • 标签: 无上菩提 不退转 七宝华 三辈 诸天 见佛
  • 简介: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密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 标签: 一切智 善男子 宝洲 生佛 波罗密 善导
  • 简介: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失足沸汤中,从踵及股。既而调治乖方,逾两月而后愈。虽备历诸苦,而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咎,生大惭愧,发菩提心。盖平日四大无恙,行坐隧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不知其为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无复思念六道众生,且我此一饷安乐时,地狱众生,挫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纵得为人,而饥寒逼迫者、服役疲劳者、疾病

  • 标签: 过咎 汤中 不退转 本空 六道 佛所
  • 简介:祖语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

  • 标签: 三宝 住持 太虚大师 礼乐 佛教 佛法
  • 简介: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

  • 标签: 善生 灵峰宗 藕益 能所 长阿含经 双修
  • 简介: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餙,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与果书》)

  • 标签: 利养 梵行 谛当 弘一 禅林宝训 学道
  • 简介:(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 标签: 南泉 从谂 普愿 先用后照 无记 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