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检验医学,各种先进的全自动化检验设备以及各种完善的检测系统在实验室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检验结果必须准确可靠。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依照国际标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须建立全面质量(totalqualitycontrolTQC)和SOP文件,它是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实验前质量延伸至实验室之外,直接或间接与医护人员、病人有关,由于TQC这一概念对医护人员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实验室质量管理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所以,实验前质量不被了解、重视,容易忽略,可是实验前质量管理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实际工作中发现的许多误差甚至极端值,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实验前阶段的影响,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占整个实验室误差的70%。因此,检验医师有必要和临床医护人员学习、了解实验前质量内容,将临床科室与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质量,提高检验标本完善实验前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最佳的结果,保证医疗检验质量

  • 标签: 实验前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中标本的持续改进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64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生化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组采用标本的持续改进,比较两组患者不合格血标本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不合格血标本发生率(3.1%)较对照组(25.0%)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实施持续改进,可有效降低不合格血标本发生率,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生化检验 标本质量控制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血液标本检验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流程,就其操作程序而言,仅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但是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将会对血液检测结果带来不良影响,使其准确性大打折扣。本文以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试探讨其血液标本质量措施。

  • 标签: 献血者 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检验标本的因素,寻找相应的控制方法。方法研究影响标本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结果通过控制,避免了会影响检验标本的多种因素,有效提高了检验标本质量。结论影响检验标本的因素较多,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法,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 标签: 检验标本 质量 因素 控制
  • 简介:临床检验工作与许多其他技术工作一样,经历了手工操作、半自动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高技术的应用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检验结果与病人的临床表现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其实许爹情况并非检验人员之过。实验室只注意到了分析过程的质控,而忽视了标本标本质量没有保证,

  • 标签: 标本质量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总结影响因素与具体质量方法。结果不同采血部位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部位检查结果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与末梢血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各项指标比较,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与6小时以上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指标观察,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检测结果与6小时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检查时间与采血部位等均是影响血液标本的主要因素,需行之有效的质量方法。

  • 标签: 采血标本 血常规检查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医院细菌检验标本分析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检验科的细菌标本16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个时间段各选取840例,2016年1月-2016年12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检验科对细菌检验标本采取质量。而后对比采取质量前后标本检验合格率。结果对比采取质量前后标本检验情况发现,检验前合格率为84.5%远低于检验后90.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院检验科采取相应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标本检验的合格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医院细菌检验标本 质量分析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的问题与对策。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集的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作研究样本,并对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的血常规检验数据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患者的末梢血经血常规检验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高于静脉血,上述四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本组患者在采血后6h内经血常规检验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高于采血6h后检验数据,而血红蛋白低于采血6h后检验结果,上述四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加强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采血标本 采血部位 质量控制 检测时间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在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影响采血标本的主要问题,同时开展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达到降低影响检验质量的目的。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到本院进行相关血常规检验的人员,所有体检人员的收集的起止时间2017年3月,终止时间2017年10月。从中抽取人数427例,探讨影响采血标本的主要问题。结果研究得到,在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有检验时间不同原因、采血部位原因等。其中检验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高于6小时以外血小板计数水平,P<0.05。静脉采血部位的白细胞水平(6.4±0.3)X109L、红细胞参数水平(4.7±0.4)X1012L以及血红蛋白的参数水平(122.3±2.4)g/L明显高于末梢采血部位的各项指标参数水平,P<0.05。结论于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存在检验时间、采血部位等影响因素,为了有效降低采血标本的问题,应对其质量问题予以有效控制,以使准确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 标签: 采血部位 采血时间 红细胞参数水平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质量的措施,提高无偿献血者血液保存质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查阅无偿献血者血液质量措施的相关规定制度,回顾性分析血液质量保存的有效性。结果在保存献血者血液标本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存在潜在的血液标本漏洞。结论依据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血液标本措施是杜绝血液标本出现问题的关键,可有效预防血液浪费,减缓血源紧张的血荒局面。

  • 标签: 献血者 血液标本 质量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血标本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之前的质量干扰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对采血标本进行全面控制。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采血标本13462份作为此次研究目标,将质控前的6478份采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将质控之后的6984份采血标本作为研究组,对两组采血标本不合格出现概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采血标本不合格出现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控制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对不合格采血标本数量能够有效减少,为实现采血标本全程质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保障了免疫学检验分析。

  • 标签: 免疫学检验 采血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病理标本中的应用及效果,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10人组建的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拟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活动前后状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前病理标本不合格率为2.14%,活动后不合格率为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病理标本处理时间、核对时间均较活动前缩短;结论将品管圈应用于手术室病理标本中,可提高病理标本管理质量、工作效率。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病理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生化检验标本进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站检验科进行生化检验不合格的生化标本180例,对以上标本的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标本进行复测或者重新采取标本检验,对存在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标本溶血、采血前患者的准备不当、药物的影响、血清样本在样本杯中凝集、生化检验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均是造成生化检验质量标本误差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21.7%、27.8%、20.6%、14.4%以及15.6%。结论影响生化标本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必须要提高生化检验标本质量水平,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

  • 标签: 生化检验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护理人员采集标本质量管理,为配合检验科全面质量,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奠定基础。

  • 标签: 标本采集 质量控制 方法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