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护理及新生疾病预防策略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本院新生,共计100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6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依据护理手段的不同将新生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在对照组新生护理过程中实施基础护理模式,在实验组新生护理中,研究人员应对新生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对所选新生采用防范性护理模式,对两组新生疾病出现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探究防范性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结果:深入分析本次实验,8.00%及2.00%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新生疾病出现概率,比较两组数据可得,对照组较高,(p<0.05);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可得,80.00%及94.00%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新生亲属护理认可度,比较两组数据可得,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新生疾病预防过程中防范性护理模式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减少新生疾病出现、提高新生亲属护理认可度方面表现优异。

  • 标签: 新生儿疾病 预防措施 基础护理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感染性疾病是新生时期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新型检测手段的发展,突显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理念和改善新生重症监护病房访问政策,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临床特征不典型、易混合细菌感染、检测阳性率低且多数无特异性治疗等特点,重症感染可引起近远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早期识别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控其在新生病房的播散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因素、常见病原体、检测手段及管理防控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道病毒 病毒检测 感染防控
  • 简介:摘要感染性疾病是新生时期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新型检测手段的发展,突显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理念和改善新生重症监护病房访问政策,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临床特征不典型、易混合细菌感染、检测阳性率低且多数无特异性治疗等特点,重症感染可引起近远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早期识别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控其在新生病房的播散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新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因素、常见病原体、检测手段及管理防控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道病毒 病毒检测 感染防控
  • 简介:摘要解脲脲原体(UU)属于机会致病微生物,广泛定植于育龄期女性生殖道,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新生UU感染后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膜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因此,了解UU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与UU感染相关的新生疾病,重视UU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避免新生期UU感染的严重后果和改善远期不良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新生儿疾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科与非新生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情况。方法:对患者血液进行血培养,分析新生科与非新生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本次实验数据来源于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检测的8000份,其中共检测出860株血液感染的病原菌。非新生病房中感染菌588例,占据68.37%,新生感染菌272例,占据31.6%,非新生病房中大肠埃希菌236例(40.14%)。结论:针对病原菌高度集中感染趋势,医院应做好防控有效易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流行爆发。

  • 标签: 新生儿科 非新生儿病房 血流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生黄疸应用访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88例黄疸新生,使用双盲法分为2组,44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新生访视,比较两组黄疸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黄疸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小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皮肤护理、喂养护理和抚触护理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访视对新生黄疸的干预作用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访视 新生儿黄疸 效果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感染新生期常见的病毒感染。与年长不同,新生肠道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较重,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败血症难以区分,重症感染者可并发坏死性肝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病情发展迅猛,死亡率高。病初予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能降低新生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需进一步研究新型抗肠道病毒药物在新生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婴儿,新生 肠道病毒感染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新生感染性脑损伤(IBI)是指围生期各种感染因素直接引起,或由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的新生神经系统损伤,该病是导致新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IB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等介导的脑损伤及未成熟少突质细胞易损性等有关。头颅超声、CT、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及神经诱发电位等神经脑电生理学评价,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新生IBI的重要手段,可对新生脑功能进行整体评估。aEEG可克服全导联视频脑电图限制,实现对新生脑功能的监测,具有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对检测结果容易分析等优点,而使其成为新生IBI评估的重要辅助检测手段。本研究界定的新生IBI早期诊断,是指感染发生后1周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笔者拟就新生IBI早期诊断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对新生IB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 血传病原体 超声检查 颅神经损伤 放射摄影术 诊断,计算机辅助 脑电描记术 影像学诊断,神经脑电生理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早发型和晚发型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期间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观察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将60例患儿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的宫内窘迫、窒息史、羊水粪染、胎膜早破≥18h高危因素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发型组的宫内窘迫、窒息史、羊水粪染、胎膜早破≥24h高危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晚发型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 晚发型 感染护理
  • 简介:摘要: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收治缺血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儿科室,病情进展迅速、危急,加上新生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差,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医院感染[1,2]。医院感染会造成患儿原发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并直接影响患儿预后,逐渐成为儿科医务工作者重点研究问题。为此,本研究筛查、分析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新生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旨在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信息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ICU院内感染因素与护理策略。方法:在本文研究中将ICU新生2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9年度1月-2020年度6月,根据有无感染情况分为ICU院内感染组(43例)、无感染(243例),分析感染因素后,实施护理策略。结果:发生感染组抗生素使用种类、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和未发生感染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种类≥3次、侵入性操作≥6次、住院时间≥15天是导致患者发生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ICU院内感染因素具有多种,根据感染因素实施护理措施较为重要。

  • 标签: 新生儿ICU 院内感染因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新生医院感染、护理行为危险因素,评估感染控制效果,并研究针对性感染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入选样本为80例新生医院感染患儿,样本入选时间为2018年10月-2021年8月期间。所有入选新生均给予随机分组法分为以下两组,即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上述组别分别给予针对性感染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方案,分析护理行为危险因素,评估针对性感染护理的有效性。结果: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发育商评分、新生健康评分较低,P

  • 标签: 新生儿 医院感染 护理行为 危险因素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线粒体病 线粒体脑肌病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线粒体病 线粒体脑肌病 新生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