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院内新生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出生的214例新生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107)新生护理管理,对照组(n=107)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新生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感染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管理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重症监护中早产与足月新生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分娩情况,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均为50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早产儿组末梢凉、反应差、皮肤变化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组,革兰氏阳性球菌检出率低于足月儿组,革兰氏阴性杆菌高于足月儿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多表现为末梢凉等症状,多由兰氏阴性杆菌所致,而足月儿多由兰氏阳性球菌菌所致,且对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性。

  • 标签: 早产儿 足月新生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 败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新生脐部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7 月出生的新生 4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 20 例新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脐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脐部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新生脐带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脱落时间,观察组的脐周皮损率与脐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护理干预的良好开展可有效预防新生脐部感染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护理 新生儿 脐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护理方法及其对新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本院妇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所生新生100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12月—2017年1月)和观察组(2017年2月—2018年10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PCDA模式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新生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感染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新生消化系统、皮肤、呼吸系统及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基于PDCA模式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母婴同室新生进行感染预防,可有效降低新生感染发生率,对于保证母婴产后顺利康复,保证新生的顺利生长发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母婴同室 新生儿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 PCDA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新生护理的水平,有效预防新生常见疾病。方法:提出几点新生护理的改进措施,针对新生的几个常见疾病进行预防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论:为新生和家长营造出安全、良好、舒适的哺育环境,促进新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探讨适合我国的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服务模式,降低新生死亡率、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健康。方法采用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实验组按照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对2000例新生进行护理和保健,对照组采用传统新生保健模式对2000例新生进行护理和保健,观察新生Apgar评分、母乳喂养、脐带炎症及脱落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新生早期基本保健组与传统保健组相比,新生Apgar低评分率、脐带感染率更低,脐带脱落时间更短,新生第一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模式操作方便简单,值得在其他地区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体温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新生早期基本保健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改善新生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20例健康足月新生,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生早期基本保健,对照组采用传统新生护理。比较两组新生体温变化、体重增长、睡眠时间浮动、纯母乳喂养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体温变化、体重增长、睡眠时间浮动及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早期基本保健可以有效保持新生体温与睡眠时间的稳定,促进体重的增加,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维护新生的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体温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早期初级保健在新生保健中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新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方法】将 70例新生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5例。观察组接受早期新生基本卫生保健,而对照组接受传统新生卫生保健。比较两组的新生体温变化,体重增加,睡眠时间波动父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体温,体重增加,睡眠时间波动和父母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父母的护理满意度为 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期新生护理可有效维持新生体温和睡眠时间的稳定性,促进体重增加和护理满意度,并保持值得推广的新生的健康。

  • 标签: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护理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新生感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要点。方法 将我院儿科 2018年 5月 -2019年 6月出生的 160例新生纳入本次研究,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 80例新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 80例新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感染发生率、炎性因子指标。结果 研究组新生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 P< 0.05);两组新生 CRP、 PCT 等炎性因子指标较护理干预前均降低( P< 0.05),且研究组新生炎性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新生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减轻其机体炎性状态,有利于新生的健康成长。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预见性护理 干预要点
  • 作者: 刘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010)【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78-021新生儿泪囊炎新生儿泪道炎症是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新生儿泪道炎症是什么,所以一旦宝宝患上这种疾病就担心了。那么,什么是新生儿泪炎?事实上,新生儿泪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眼疾病。新生儿泪囊炎可分为急性泪囊炎和慢性泪囊炎两类,其中慢性泪囊炎较常见。新生儿泪道炎症的原因很多,如原发性泪道炎、沙眼性泪道炎、继发性泪道炎、结核性泪道炎等。慢性泪囊炎可并发泪囊脓肿,其特征是眼角肿胀、肿块,新生儿皮肤很薄。反复的泪囊脓肿会导致局部皮肤破裂,形成泪囊瘘,不仅会形成永久性疤痕。更严重的是,它会对婴儿的泪道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新生儿鼻泪管出口有一层膜,在大多数新生儿流泪时,膜会自动破裂(通常在出生后3至4周),然后泪道开始开放。2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可发生在分娩前、分娩中或分娩后,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弥漫性肺损伤和非典型临床表现为特征。大多数新生儿肺炎是由产后感染引起的,称为迟发性肺炎。主要通过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后的液滴传染给新生儿。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呼吸窘迫,甚至窒息,严重的病例会因缺氧造成脑损伤,一旦确诊,留下永久性后遗症。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并及时协助氧气治疗和气道治疗,纠正缺氧和电解质紊乱,避免其他并发症。肺炎双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是细菌的先锋,通常成对排列直径为0.5至1.5微米。肺炎双球菌是双球菌的一个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但老菌常表现阴性反应。在体内形成囊,人工培养后囊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化脓性革兰氏阳性细菌,圆形或披针形,无孢子,无鞭毛。肺炎双球菌兼性厌氧菌,常生活在正常人的鼻咽腔,多数不致病,只有部分致病,引起肺叶肺炎、腹膜炎、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和败血症。在显微镜下,肺炎双球菌可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作为抗生素治疗肺炎双球菌感染的眼部疾病,对其十分敏感。脐带是母亲向胎儿提供营养和胎儿排泄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医护人员将脐带结扎,切断脐带,脐带残端将逐渐变干变薄,慢慢变黑。一般来说,脐带在出生后3至7天脱落。脐带前后,如果消毒处理不严格,护理不当,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引起脐带发炎。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程柯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  浙江杭州 310000)  【摘  要】目的:母亲产时发热是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母产时发热生后入新生儿科接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患儿中有较大一部分最终证实无宫内感染发生,本研究为了分析母产时发热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浙江省妇产科医院出生的因母产时发热(体温峰值>38℃)入住新生儿科的足月适于胎龄的新生儿,排除有出生窒息史、严重产伤史、有溶血性黄疸、严重畸形或染色体疾病的患儿。所有患儿入室治疗前行脐血血培养检验,并于生后12至48小时期间行血常规及超敏CRP检验,根据血培养结果或我院新生儿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收集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胎膜早破时间,母亲产时体温峰值,产前血WBC 数和 CRP,是否硬膜外麻醉,是否合并GBS感染,是否存在羊水Ⅲ°或羊水异味等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209例新生儿进入分析,感染组 58例,对照组 151 例,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分娩方式、破膜时间、母亲产时体温、产前GBS感染、产前WBC水平、超敏CRP值、是否硬膜外麻醉以及羊水是否有污染等因素对败血症发生的影响。结论: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与母亲产时体温峰值、产前超敏CRP水平,GBS感染、羊水污染呈正相关,与顺产、硬膜外麻醉呈负相关,考虑与宫腔感染剖宫产率上升以及硬膜外麻醉引起非感染性发热有关,与性别以及产前WBC水平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