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例以大量血性腹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3岁患儿,经腹腔镜探查、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腹膜间皮瘤。经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和静脉化疗治疗,术后半年无复发和转移。恶性腹膜间皮瘤罕见,预后差,病死率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应用低频超声及高频超声对24例超声诊断为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病例,全部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7%(22/24)。结论超声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直观显示,可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超声诊断 恶性腹膜间皮瘤
  • 简介:摘要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本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晚期患者,通过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CA125降至正常,病灶评估达到稳定,患者临床获益明显。该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稳定病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腹膜间皮瘤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罕见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组织病理学为诊断金标准。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标准治疗,一线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术后需定期随访,前2年每3个月检查1次,术后3~5年每6个月检查1次,此后每年检查1次,至术后15年。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减灭程度等与预后相关。

  • 标签: 间皮瘤 腹膜肿瘤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长期石棉暴露可导致间皮瘤、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但石棉致恶性腹膜间皮瘤同时合并肺癌的案例极为罕见。本文通过对2018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以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石棉 恶性腹膜间皮瘤 肺癌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FPMM)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13例FPMM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包括肿瘤组织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选取广泛转移性卵巢低分化浆液性癌(MPDOSC)和广泛转移性低分化结直肠腺癌(MPDCC)各5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13例FPMM中8例发生于盆腔,5例发生于腹腔。13例均行手术切除和术后化疗。病理分型:上皮型12例,双相型1例,未见肉瘤型。组织学表现:立方或低柱状瘤细胞被覆于小管或纤细的不规则乳头上,或多边形细胞镶嵌成片、团、巢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一致,胞浆丰富嗜酸;细胞核位于中央,染色质细腻,异型性不明显;部分标本有少数异型性明显的巨核细胞或瘤巨细胞。MPDOSC和MPDCC的组织构型与FPMM相似,但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FPMM表现为P-CK、Vimentin、Calretinin阳性,CEA阴性;MPDOSC表现为CK7、CA125、p53阳性;MPDCC表现为CK20、CA199、CEA阳性;3种肿瘤的Ki-67阳性率均较高。12例FPMM患者随访6-28个月,2例存活,10例死亡,其平均生存期为(12.2±5.3)个月;5例MPDOSC和MPDCC患者分别的平均生存期(10.24-3.7)个月和(6.9±2.I)个月。结论FPMM更易发生于盆腔。上皮型FPMM有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但仍需多种免疫表型综合判断。部分FPMM预后较好,可较长时间存活,应予以积极治疗。

  • 标签: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上皮样型恶性腹膜间皮瘤透明细胞亚型是罕见肿瘤。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片状、腺管状排列,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膜明显、胞质透亮、细胞核偏位,核分裂象罕见。需要和多种透明细胞肿瘤鉴别,临床、影像、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该文报道2例上皮样型恶性腹膜间皮瘤透明细胞亚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膜恶性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的恶性肿瘤,涉及多种病因,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状态,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几乎全部为继发性,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膜恶性间皮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培养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细胞,观察阿帕替尼对其生物学特性影响。方法通过MPM手术标本建立裸小鼠模型,于2019年8月至10月利用此模型培养MPM细胞,采用瑞士-吉姆萨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实验分阿帕替尼组、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及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检测法研究对细胞增生、周期、迁移及凋亡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培养MPM细胞,钙调蛋白(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5/6、p53、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阳性;0、12.5、25.0、50.0、100.0 μmol/L药物处理24 h,细胞活力100%、(83.78±5.58)%、(68.03±2.20)%、(47.31±1.03)%、(38.47±6.68)%,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均抑制细胞活力(F=118.000、5.031、25.120、88.600、15.9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空白、溶剂、25 μmol/L及50 μmol/L组细胞迁移率(77.52±2.54)%、(78.50±6.91)%、(26.43±15.27)%和(13.03±11.93)%,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均抑制细胞迁移(F=64.920,t=8.084,7.609,12.950,11.6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抑制G2/M期但不诱导凋亡。结论阿帕替尼抑制MPM细胞增生及迁移,影响细胞周期。

  • 标签: 恶性腹膜间皮瘤 阿帕替尼 细胞生物学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少见、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肿瘤。近年,关于MPM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新的治疗药物和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涌现,本文对MPM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力求推动临床更好地诊断和治疗MPM。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是治疗MPM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献报道的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术期死亡比例,手术的生存获益和适用人群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将回顾MPM的手术指征,并讨论和比较以宏观切除(macr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MCR)为目标的胸膜外全肺切除术(extrapleural pneumonectomy,EPP)和胸膜切除术/剥脱术(pleurectomy/decortication,P/D)在MPM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展望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方式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系统及血清CA125水平与恶性腹膜间皮瘤(MPeM)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74例MP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腹膜癌指数(PCI)结果将腹膜肿瘤负荷分为T1(PCI 1~10)、T2(PCI 11~20)、T3(PCI 21~30)、T4(PCI 31~39)4组,联合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膜外转移形成一个新TNM分期系统,同时检测血清CA125水平。回顾性分析MPe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以及新TNM分期系统、血清CA125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74例MPeM患者中,男性25例(33.8%),女性49例(66.2%);全身化疗8例,腹腔热灌注化疗8例,联合化疗1例。T1组10例,T2组22例,T3组27例,T4组15例;12例有淋巴结转移;10例有腹膜外转移。T1、T2、T3、T4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10、6、3个月。49例患者测定血清CA125水平,阳性组38例(77.6%),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阴性组11例(22.4%),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68例(91.9%)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CT-PCI、血清CA125水平以及有无淋巴结、腹膜外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PCI是影响MPe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03,95%CI:1.475~3.289)。结论新TNM分期系统及血清CA125水平对MPeM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诊断及综合治疗可提高MPeM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间皮瘤 腹膜癌指数 新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 血清CA125 预后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3个月左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引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我院经CT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结果30例病例中CT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25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例胸壁侵犯。2例心包转移。3例肋骨转移。4例胸膜钙化。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作者: 杨智冉 林育林 张珏 马茹 李曌 蒋茜 赵洪禹 杜雪梅 李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北京市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培训基地)10003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 10003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北京市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培训基地)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 1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恶性腹膜间皮瘤(MPM)原位人源动物模型(PDX模型),鉴定其生物学特征,为研究MPM病理机制及探索诊治新技术提供实验平台。方法将术中MPM标本接种于BALB/c-nu/nu裸小鼠皮下,进行3次传代,稳定后取第4代皮下瘤制成瘤细胞匀浆,以100、200 μL剂量接种于裸小鼠腹腔,建立PDX模型,鉴定其生物学性状。结果成功建立MPM裸小鼠皮下瘤及腹腔瘤模型,皮下瘤模型接种第20天成瘤,第20~29天为缓慢生长期,第30~57天为快速生长期。根据接种瘤细胞剂量(100、200 μL)及解剖时机(接种第14、69天)不同,腹腔瘤模型成功模拟了MPM临床早、晚期。MPM模型肿瘤组织HE染色为上皮样间皮瘤,肿瘤侵袭肝、脾、胰腺、肠系膜等脏器。免疫组织化学示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5/6、WT1、Ki-67阳性。全外显子测序PDX模型及患者肿瘤组织分别发现26、36个较高频率基因突变,模型和患者共有基因突变21个。结论建立MPM的PDX模型,具备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强的生物学特征,可为后续的MPM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 标签: 间皮瘤 模型 动物 外显子 全外显子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