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中患者静脉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的轻型缺血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中患者静脉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静脉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缺血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静脉护理路径,比较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5.0%(P<0.05),2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入院到静脉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静脉护理路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静脉时间,促进患者康复,是可靠的护理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18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静脉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的患者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实施的静脉护理,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联合护理干预对缺血脑卒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综合意义。方法:随机性划分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为A组(35例,实施静脉期间应用常规护理)与B组(35例,实施静脉期间应用护理干预),随后对比不同护理模式所致相应数据结果差异性。结果:护理后,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有改善明显,救治时间亦均短于A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可更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后续科室救治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改善预后的有力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干预 NIHSS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静脉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8 例急性缺血中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4 ),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优化静脉护理流程(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优化静脉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中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缩短静脉时间,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优化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静脉治疗是缺血中发病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证据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是静脉药物。筛选出适宜r-tPA静脉的患者是静脉成功的关键。本文从静脉时间窗、年龄、轻型中、合并多种疾病或并发多发情况、近期穿刺/手术/外伤、既往服用抗药物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筛选出r-tPA静脉适宜人群。

  • 标签: 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AIS(急性缺血中)静脉护理急诊护理路径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病例是 2017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 98例 AI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 2组,参照组 49例患者采纳传统护理,实验组 49例患者采纳急诊护理路径优化,对比两组静脉时间、 NIHSS评分。结果:实验组静脉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实验组护理后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 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路径优化可有效缩短 AIS患者时间,减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急诊护理路径优化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静脉护理流程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到2023年4月本院急诊就医的10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作为常规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静脉。另外50名患者为流程优化组采用常规加流程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溶解24小时和溶解24小时后 DNT的时间、 NIHSS得分的差别均有显著性;对住院和出院时的 Barthel得分进行了对比,发现在两个组中,最优流程图的 Barthel得分得到了提高。结论:在护理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流程化护理方式,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缩短护理流程用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护理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静脉治疗的92例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4例、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牙龈出血12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35例,3分23例,2分8例,1分4例。结论: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是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科学的、个体化的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8 年 6 月到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治疗患者共 80 例当作研究对象,分成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 40 例患者,对比两组的护理实际效果。 结果: 经过护理,综合护理组在护理满意度、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常规护理组, 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组的 NIHS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 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治疗患者实施全面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提升静脉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应用静脉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应用静脉治疗,围期,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静脉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7d 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4.26%%,对照组为17.02%,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静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 脑卒中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IS诊断标准,并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一般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并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接受静脉治疗后,应用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丰富,人均寿命也逐渐上升,许多曾经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急诊(性)缺血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如果发病后治理(疗)不及时,对患者的脑部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围护理对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关键,该阶段患者处于应急状态之中。本文对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 6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在围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经过研究分析比对,证明通过及时的科学合理的护理介入,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后24h、7d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优于前,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进行围护理有效保证了静脉安全进行,促进了患者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方法: 将本院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护理干预。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 ( 22.35±1.58 )分、 SDS ( 21.40±1.38 )分、 NIHSS ( 1.33±0.01 )分、有效率 97.56% 、满意度 95.12%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临床应于静脉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大多数中(大约80%)为缺血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中患者接受了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与急性缺血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后短期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的AIS患者。检测入院后次日上午空腹SUA、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功能转归情况,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静脉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SUA对静脉后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291例患者。其中,男性197例(67.70%),年龄(65.02±11.56)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5分(四分位数间距3~11分),SUA为(322.06±90.54)µmol/L。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和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静脉后SUA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SUA与转归良好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98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85~0.991;P<0.01],而较高的年龄(OR 1.047,95% CI 1.021~1.075;P<0.01)和基线NIHSS评分(OR 1.155,95% CI 1.063~1.254;P<0.01)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UA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95% CI 0.552~0.732;P=0.002),最佳截断值为307.45 µmol/L,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7%和68.0%。结论较高的SUA与AIS患者静脉治疗后短期转归良好相关,但其预测转归的价值有限。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尿酸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