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阐述了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进展。重点介绍了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即发病6h内的"治疗窗",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早期的治疗包括降纤(代表药物为东菱克栓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奥扎格雷钠疗效优且安全可靠,纤溶酶是新一代溶栓抗凝药物;进展型脑卒中的治疗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本文还就各种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药物治疗 缺血半暗带 治疗窗
  • 简介:本文阐述了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进展。重点介绍了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早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即发病6h内的"治疗窗",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早期的治疗包括降纤(代表药物为东菱克栓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奥扎格雷钠疗效优且安全可靠,纤溶酶是新一代溶栓抗凝药物;进展型脑卒中的治疗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常用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本文还就各种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药物治疗 缺血半暗带 治疗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50例患者经过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痊愈5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和无效2例。发生误吸12例、吸入性肺炎5例、营养不良2例和脱水2例。结论加强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和饮食护理是重点,同时要做好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困难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急性心肌梗死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的动态改变。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植入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近期好转率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好转出院时有73.33%(11/1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等致残。结论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梗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可不典型或被原发病掩盖,容易漏诊。密切观察病情,进行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的动态跟踪,对做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非常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心肌坏死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Bobath治疗+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每组18例。比较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电刺激组,P<0.05。结论Bobath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Bobath疗法 电刺激疗法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 标签: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性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病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被动与主动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实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利用Brunnserorn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以及BaItnel指数评定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系统康复护理训练,改善了肢体的运动功能,并且ADL能力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功能锻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皮质下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对VCI的影响。方法根据VCI诊断标准将182例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VCI组(81例)、无VCI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文化程度等,并分析危险因素数量与VCI的发生率。结果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VCI的发生率为44.5%(81/182)。56—65岁者VCI发生率为35.4%(23/65),66~75岁者VCI发生率为45.3%(48/106),76—85岁者VCI发生率为90.9%(10/11)。有VCI组年龄显著高于无VCI组[(69.93±6.91)岁比(67.62±5.56)岁,P=O.014],文化程度显著低于无VCI组(P=0.028);两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伴危险因素数量越多,VCI的发生率越高。结论急性皮质下脑梗死VCI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危险因素数量越多,VCI的发生率越高。

  • 标签: 脑梗塞 认知障碍 痴呆 血管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训练,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15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基本痊愈75人(62.5%),显效90人(75%),有效112人(93.3%),无效8人(6.7%)。结论早期对偏瘫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脑梗死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认知功能下降。方法通过正确的评定,采取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心理、家庭、安全、康复训练。结果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延缓。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性认知障碍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8例,均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滴等方法复苏。对于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多巴胺、间羟胺抗休克,同时予以安置心脏起搏器。结果9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随即给予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再通者,很快心律失常缓解,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脏停搏 心衰竭 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评估心电图改变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方面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心电图表现。结果本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98例(61.25%)患者出现有一项或多项心电图的改变,其构成比为ST段压低28例(28.57%),T波倒置30例(30.61%),异常Q波12例(12.25%)和ST段抬高28例(28.5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31例感染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因素与意识障碍程度、年龄等有关;结论年龄大的病人、危重病人、昏迷者、存在延髓性麻痹及合并、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病及既往卒中史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者。结论控制肺部感染可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丁苯肽治疗,并以39例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丁苯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药物。

  • 标签: 丁苯肽 急性脑梗死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护理。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0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4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干预,7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2周内复发为5例,复发率为6.41%;治愈有71例,治愈率为91.02%。结论积极主动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控制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愈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6月~12月收治的34例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于发病后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出血性梗死和脑实质血肿形成。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现象,应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继发性出血、早期预防避免漏诊,早期及时的治疗对提高脑梗死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