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血管按病因可区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或脑梗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对于治疗性缺血脑血管的治疗疗效以及临床实践。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脑血管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01月收治的58例急性缺血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选病例的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2周的治疗,58例患者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11例。有效病例数为51例。有效率为87.93%。结论准确诊断、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脑血管的关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准确诊断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40例作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分析组和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分析组患者则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明显长于分析组患者,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相比于单纯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是指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过去的观点认为,TIA发作持续24小时以内,有人研究提示,颈内动脉TIA平均发作时间是14分钟,椎基底动脉TIA平均发作时间是8分钟。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西医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急性缺血脑血管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脑血管且无治疗禁忌症患者56例,辅以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结果脑血管造影提示中各种危险因素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脑血管的重要病因,在预防治疗护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血脂等作为引发缺血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其发病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缺血脑血管(ACI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并发症,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包括高血栓溶二聚体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高血脂、高血粘等因素。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证实,蚓激酶有助于激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降压、降粘、降脂、解聚和抗凝等效果,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缺血脑血管临床治疗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对缺血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蚓激酶 阿司匹林 血浆粘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对188例RE患者,分别给予奥美拉唑、西沙必利、雷尼替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其中75例作内镜检查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分级。结果对于轻、中度RE,三种药物均能有效改善症状,部分患者可以消除症状,尤以奥美拉唑为佳。重度RE疗效较差,只能改善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痊愈。结论西沙必利、雷尼替丁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轻、中度RE的药物。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比较效果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8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高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4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40例。观察两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高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术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情况。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可以提高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高龄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急性缺血脑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急性缺血脑血管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肝素组、尿激酶组、右旋糖酐组和抗血小板组,并通过NESSS评分比较不同用药组治疗急性缺血脑血管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肝素组、尿激酶组、右旋糖酐组、抗血小板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1%%、93.0%、92.3%、80.7%,与抗血小板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肝素组和尿激酶组效果更优,与右旋糖糖酐组和抗血小板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素、尿激酶药物对急性缺血脑血管的治疗效果有一定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可作为首选。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NESSS评分 肝素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缺血脑血管是一种多发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治疗中一般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缺血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本文做一综述讲解缺血脑血管疾病在血管内治疗的进展的情况。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 进展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病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包括医院、医师、药剂、康复治疗、间接消费等)〉200亿元人民币/年(全国脑血管防治研究办公室提供)。其中缺血脑血管最为多见,占75%-90%。尽管缺血脑血管多为非致死性,但病残率极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影像学诊断 脑血管疾病 社会经济负担 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范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急性缺血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服用丁苯酞软胶囊.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55.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脑血管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对疗效有很大意义,可推广应用.

  • 标签: 丁苯酞 缺血性脑血管 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