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皮瓣的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形皮瓣,模型组构建同样的轴形皮瓣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皮瓣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皮瓣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皮瓣术后72 h的皮瓣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及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血流灌注量=26.214,t细胞聚集度=20.923,t血流速度=10.492,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及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t频率=29.382,t振幅=33.8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皮瓣淤血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静脉淤血皮瓣 微循环 大鼠模型 微血管自律运动
  • 简介:初中生物学中的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在讲清楚血管与心脏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只限于课堂讲授很难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实验观察,从直观活动的形象中,启发思考多方面的问题,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血管"~节的教学中,只限于教师语言讲授与挂图示范,学生很难理解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及与其功能间的关系.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活体的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活动形象,才能深入的理解血管的结构与其机能的意义.现在有些学校的教师,在讲授本节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感性知识,多用鱼尾与蛙蹼做为观察循循环的实验对象,但是鱼尾与蛙蹼上有很多的色素细胞,不容易观察清楚.下边介绍几种观察没有色素细胞器官的微循环.

  • 标签: 静脉血管 实验观察 毛细血管 动脉血管 心脏 微循环
  • 简介:人的心脏如同水泵一样。人体内大小血管如同大江大河.毛细血管如同小支流和灌溉的渠道。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如同秧苗。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靠“大江大河”、“小支流”和“渠道”运送,“小支流”和“渠道”的来回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 标签: 微循环 生命 毛细血管 营养物质 小血管 细胞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交通微循环不畅带来城市干线路网交通压力突出、居民微循环出行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本文在分析交通微循环改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深圳市龙华新区交通微循环改善为例,探讨了交通微循环改善的思路与基本对策,为其他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 标签: 交通微循环 运行效率 改善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 冠状动脉 CMD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已被认为是系统性的微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与外周微循环障碍间存在着紧密联系。CMD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外周微循环异常,通过评价外周微血管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外周微血管系统可发挥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确定可有效预测CMD的外周微循环检测方法和诊断界值。该文对外周微循环障碍与CMD的联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从外周微循环角度为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外周微循环 相关性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康胶囊改善微循环和降血脂功能的药理作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小鼠耳廓微循环,根据微血管口径的变化,判断药物改善机体微偱环的作用;采用喂养大鼠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药物的降血脂及其抗氧化的作用。结果心脑血康胶囊5.12g生药/kg剂量能明显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p<0.05);2.56g生药/kg剂量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体重(p<0.05),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p<0.05),升高HDL-C(p<0.05),降低大鼠血清MDA含量(p<0.05),提高SOD、GSH-Px活性(p<0.05~0.01),其中1.28g生药/kg剂量能明显降低MDA含量和GSH-Px活性(p<0.05)。结论心脑血康胶囊能扩张小鼠耳廓微循环,改善机体微循环;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标签: 心脑血康胶囊 高脂血症 降血脂 抗脂质过氧化 改善微偱环
  • 简介:老年患者由于各个脏器功能的衰退及合并慢性疾病,在以肺部感染和心、脑、肾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刺激下更易发生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目前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MOFE最重要的基础机制,也是并发MOFE过程的核心环节。现代观点认为,对老年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微循环功能的监测及以微循环为靶点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MOFE的新策略。

  • 标签: 老年多器官衰竭 微循环功能
  • 作者: 李明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航空军医》 2019年第01期
  • 机构: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毛细血管内细胞能量的通道)。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肝腺泡(liver asinus)以门管区发出的终末门静脉和肝微动脉为中轴,且凡是接受血窦血液的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与作为肝静脉终末支的中心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在形态、结构及病损时的改变基本一致,而管径2500μm的肝静脉也同样接受血窦的血液

  • 标签: 微循环研究进展 正常肝脏 肝脏微循环
  • 作者: 李明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航空军医》 2019年第1期
  • 机构: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毛细血管内细胞能量的通道)。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微循环是脉管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指微小血管(口径为2~250μm内)的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微循环直接向组织细胞提供氧和其它营养物质,并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微循环的调节机理与脉管系的其它部分有所不同.微循环可根据组织需要调整局部血流.在教学和科研中,如何做好微循环的标本是很重要的.在肠系膜标本中,我采用了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大白兔四种动物的肠系膜作了比较,最后认为采用大白鼠的肠系膜较为理想,操作简单,结构典型,对比清晰,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动物选择:大白鼠200g左右,水合氯醛麻醉后打开腹腔,用线接扎胃幽门和直肠将整个消化道取下来,放在24cm的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肠道的系膜顺其自然而展开,倒于AF固定液(95%酒精80ml;福尔马林20ml)固定45min,用蒸馏水洗2~3次.用Hansen苏木素染色10min,充分水洗约5min,用0.5%盐酸酒精分色1min,充分水洗15min,入70%酒精5min,入0.5%伊红染5~10min.入80%、95%、100%酒精脱水10~15min.入二甲苯透明10min.用眼科剪将肠系膜剪成2mm的正方形平铺在载玻片上镜检,中性树胶封片.结果:微循环的血管呈树枝样蓝色交错成网,内含丰富桔红色的血细胞.在血管的终末处,可见变形为长条形的血细胞和清晰可见的末端小动静脉间的通路以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注意事项:结扎肠道必须防止肠道内容物溢出污染固定液和染液.固定液、染液量要适中,以埋没标本为好.取材一定要新鲜,10min内完成.

  • 标签: 肠系膜微循环 脉管系 动物选择 固定液 微小血管 血液循环
  • 简介:摘要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发生发展及并发症与全身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眼病、肾病、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等,最终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文章探讨了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的影响,从而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ensp 微循环 &ensp 血液动力学
  • 简介:摘要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冠心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烧伤患者早期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微循环机能的正常是维持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首要条件。在微循环中,内皮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 标签: 烧伤 早期 微循环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脏声学造影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以及左心功能,并探讨心肌灌注异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STE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术后48 h内完成心脏声学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心肌灌注评分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正常组和心肌灌注异常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48 h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测指标包括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值、左心室间隔和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平均值(Em)及左心室长轴应变(GLS)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肌灌注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23例STEMI患者,年龄(59±13)岁,其中男性93例(75.6%)。心肌灌注正常组50例,心肌灌注异常组73例。心肌灌注异常发生率为59.3%(73/123)。心肌灌注异常组的左心室容积指数[(62.3±18.4)ml/m2比(55.1±15.2)ml/m2,P=0.018]和室壁运动积分[1.59(1.44,2.00)比1.24(1.00,1.47),P<0.001]较心肌灌注正常组高,而GLS更低[(-10.8±3.4)%比(-13.8±3.5)%,P<0.001],同时二尖瓣E/Em也更高[17.8(12.0,24.3)比12.2(9.2,15.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罪犯血管为前降支(OR=3.733,95%CI 1.282~10.873,P=0.016)、术中慢血流/无复流(OR=6.125,95%CI 1.299~28.872,P=0.022)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OR=1.018,95%CI 1.008~1.029,P=0.001),而与心肌灌注异常独立相关的超声指标包括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OR=0.979,95%CI 0.965~0.993,P=0.003)、二尖瓣E/Em(OR=1.100,95%CI 1.014~1.194,P=0.022)和室壁运动积分(OR=7.470,95%CI 2.630~21.222,P<0.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心肌灌注异常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损伤更严重。前降支病变、术中无复流和TnI峰值是心肌灌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