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关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的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性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 标签: 朱光潜 直觉说 凝神静观 神思 审美距离
  • 简介:唐卡绘画是藏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交通、语言、风俗等壁垒,国内外大多数艺术爱好者对唐卡艺术审美所知甚少,缺乏系统的理解。甚至简单的认为:唐卡只是一种宗教用途的工艺美术品。本文从唐卡艺术的形式、内容、绘画语言、历史与心灵和理论著述等方面对唐卡中蕴含的种种独特艺术审美特质作一探讨,以还原唐卡作为绘画所具有的艺术审美

  • 标签: 唐卡 审美 形式 内容 理论
  • 简介:“鬼马喜剧”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基础与过渡形态。作为“鬼马喜剧”形式的奠基者许冠文及其民生喜剧集中体现了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许冠文民生喜剧聚焦于社会底层市民,带有浓郁的小人物叙事情结。许冠文通过喜剧揭示人性的虚伪,呼唤优美健康的生活,其作品理应成为后现代大众娱乐文化的杰作。

  • 标签: 许冠文 民生喜剧 香港喜剧 审美文化
  • 简介:审美过程中是有抽象的思维方式在其中的,但它不同于逻辑抽象,不是通过要领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进行。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审美抽象的样态。审美抽象伴随着偶然的发生契机,同时也离不开主体的审美情感。通过偶然的感兴,赋之于形式,从而获得恒久的持存,这是审美抽象的本质。本文又对“形象思维”的理论命题和“审美抽象”的异同作了辨析,并指出其着眼点的差异。审美抽象可以产生两种形态的产物,一是有关的美学或艺术理论命题,另一是作为艺术符号的艺术品。

  • 标签: 审美抽象 偶然感兴 意义的生成 形象思维 艺术符号
  • 简介:"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契美学的基础,是贯穿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总体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经过了《小说理论》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展,在《审美特性》一书里发展成熟。《审美特性》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审美发生的问题。它主张把人作为主体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与历史实践中,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人是如何从一个完整的人向人的整体转化的。卢卡契开创了一种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来研究美学的方法,他的总体性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卢卡契 总体性 《审美特性》 交互主体性
  • 简介:法国史学家、艺术批评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因素。黑龙江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主要地貌是大面积的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结合。高纬度大陆季风性气候与多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人们在这片看似荒芜和苍凉的土地上,努力地探寻其内含的勃勃生机,而艺术家们也在对艺术法则的践行过程中,积极而坚定地开拓和发掘更多地表现这片土地及文化内涵的种种可能。这种在荒寒中的坚守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之美,无疑成为龙江地域花鸟画所特有的文化语境和审美形态。从而,在审美哲学层面,逐渐形成了由笔墨、题材、形式和意境所构建而成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

  • 标签: 地域文化特征 审美形态 黑龙江 花鸟画 论略 艺术法则
  • 简介:审美功能背后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作为支撑,不同审美功能所蕴含的心理理据也有所不同。设问辞格审美功能的心理理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情”与“辞”的关系;二是“言”与“思”的转化。在设问最主要的审美功能中,朴素美、力量美和节奏美主要得益于“情”与“辞”的协调,动态美和均衡美则是“言语——思维”转化机制运行的产物。对设问辞格审美功能的心理理据进行研究,有利于对设问辞格的审美功能和辩惑、说理等语用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突出的修辞学和语用学意义。

  • 标签: 设问辞格 审美功能 心理理据 修辞
  • 简介:从当代青年人选择交往对象的标准——高富帅、白富美中可见当代爱情观中对恋爱对象外表的侧重,而大批“外貌协会”者的存在也说明当代爱情观中的审美倾向性。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由来已久,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反映了人类对普遍存在的美的普遍追求。但是,在当代,它又有着独特性,即身体解放带来的身体审美的可能性以及合法性,以及视觉文化兴起对男性美和女性美的重新建构,这些重构的美又促动了当代人爱情观中的新审美倾向的形成。

  • 标签: 爱情观 审美倾向 身体审美 视觉文化
  • 简介:在人类学关学的研究中,原始社会的审美活动附属于其他活动之中,美学家关于艺术以其直观特质充当人类根源性活动的研究又表明审美活动不仅不附属于他者,而是一切活动的根源基础。鉴于两者的理论相悖所带来的问题,即审美活动的原初、本源、本真性价值是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否是没有审美活动的另类人,美学上需要论证审美活动根源意义的原始发生。从对原始艺术三重心理研究中发现,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较大的独立意义,甚至表现出了审美活动的根源意义。对于原始审美活动的理论遮蔽,起因于语言陈述、功利因果、生理生存、共同体假定等理论陷阱。

  • 标签: 审美活动 根源意义 起源
  • 简介:《全唐诗》是囊括唐代诗歌作品的作品集,诗人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对女性审美倾向更是直指“细腰”之爱而非“丰腴为度”。

  • 标签: 全唐诗 审美倾向 细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 标签: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美术鉴赏的基本要素是要求一个自然人应具备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往往会因鉴赏者的审美观点、角度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反响和差别。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人文学科,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担负着人类社会功能的角色。美术作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美术作用于社会意识的方式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一种方式。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提升人们艺术审美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形成审美观念、实现审美理想,净化陶冶其性情与人格,是美术鉴赏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之一。

  • 标签: 美术 鉴赏 审美 意识与提高
  • 简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两座书法高峰,一方面诞生于东晋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锐意创新,对书体的改变契合了当世求新求变的审美意识。其书法,重视天然与功夫的统一,笔力与媚好的结合。王献之的书法在南朝一度盖过了其父,是因其媚好的审美意趣为时人所喜爱。而由于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推动,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体现出了时代审美意识的变更。

  • 标签: 二王书法 审美意识 媚好
  • 简介:建筑美学价值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其建筑功利空间、建筑审美心理、审美环境三者相互制约构成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未来建筑技术的审美趋向应是建筑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呈现高度理性的技术体系与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相应的新型建筑设计人才应能运用艺术与理性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具有技术审美因素的美与和谐的建筑作品。

  • 标签: 技术美学 建筑技术美学 发展历程
  • 简介: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美育在启蒙主题下,展开为以审美工具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和以康德真善美价值三分为基础的非功利主义两种走向,并没有完成新民的美育目标。方东美的审美价值观则以维护真善美价值统一为最高目标,审美通过美以启真、美以携善、内在超越等方式呈现为价值统会的圆融之境。尽管方东美的审美价值观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但他以现代性危机作为言说背景的生命理想,对于现代美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方东美 启蒙论 美育 价值统会
  • 简介:河姆渡文化考古发现大量精美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作品,说明当时就有了专业的艺术家。河姆渡文化标志性的艺术是现命名为“双鸟朝阳纹”的雕刻,此雕刻可以看作是凤凰崇拜的萌芽,但并没有太阳崇拜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为远古初民的生殖崇拜。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以家畜与水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最早的审美开显。河姆渡的象牙匕形器、蝶形器以及较为精美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意味。河姆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滥觞。

  • 标签: 河姆渡文化 原始艺术 审美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 简介:设问包括自问自答的“提问”和问而不答的“激问”。设问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主要有动态美、朴素美、力量美、节奏美和均衡美。设问辞格在中古时期的赋体、骈文体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其审美特点的形成受到了时代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节奏美为主,兼具气势美、蕴藉美等,主要通过发达的形式标记和结构特殊的设问表现出来。

  • 标签: 中古时期 骈文 设问辞格 审美功能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