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的24例检验标本当作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实施大肠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依照微生物检验的方法,24例标本中检验出14例存在大肠菌落,和实际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在Mac A平板上,大肠相应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菌落颜色呈现为鲜桃红色,少部分呈现为微红色,菌落中心大部分都是深桃红色,形状呈现为圆形,且较扁平。边缘位置整齐,表面比较光滑,且湿润。结论  依照《中国药典》中大肠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微生物的检验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可以给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分型的效果。方法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 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基于CRISPRs的大肠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血清型 多位点测序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大肠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18例大肠微生物检验样本,接受送检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检验样本规范接受大肠微生物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送检的18份样本中,检出大肠为10例,检验结果和实际检查结果一致。 Mac A平板上大肠具体形态特点为:菌落多为鲜艳桃红色,仅有少数为微红,且菌落中心颜色较深。细菌形态为扁平圆形。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体度较高。结论 严格依据2015版本《中国药典》中大肠微生物检查方法开展微生物检验,可获得准确结果,进而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提升治疗有效性,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中国药典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病原分布和耐药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纳取2018年5月至2020年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0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将患者清洁中段尿液标本进行采集送检,开展药敏试验以及细菌鉴定,针对大肠产Extended Spectyumβ Lactamase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检测和筛选。结果在送检的400份合格尿液标本中,病原共分离出242株:其中有176株为革兰阴性,占总病原的72.73%比例;有66株为革兰阳性,占总病原的27.27%比例。其中革兰阴性中病原按照所占比例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大肠(57.85%)、肺炎克雷伯(4.96%)、变形杆菌属(1.24%)、阴沟肠杆菌(1.65%)、铜绿假单胞等,所占比例分别为(0.83%)。革兰阳性中病原按照所占比例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是:肠球菌属(14.88%)、金黄色葡萄球菌(4.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2%)等。从分离出的140株大肠来看,其耐药率大于60.00%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从分离出的140株大肠来看,其耐药率大于60.00%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91.43%)、头孢唑林(88.57%)、氨苄西林-舒巴坦(84.29)、哌拉西林(80.71%)、头孢呋辛(80.00)、复方新诺明(71.43%)、环丙沙星(69.29%)、头孢曲松(65.00%)、头孢他啶(65.00%)。对对头孢呋辛来说产ESBLs菌株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非产ESBLs菌株耐率相对较低(耐药率为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患者 病原菌 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1年期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大肠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2015-2021年期间,本院共分离致病菌4007株,其中大肠585株,分离率为14.60%(585/4007),整体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17年和2020年检出率较高为21.6%和20.8%。大肠主要来源于穿刺液、分泌物、尿液、脓液、血液和痰液,尿液中检出率最高(184株,31.45%)。本院抗生素使用量前五位为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2015-2021年期间,大肠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P<0.05),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唑林的敏感性基本保持稳定(P>0.05)。结论:近些年来,大肠的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对部分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降低,需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抗生素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耐药特征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月的医院尿路感染患者经过尿培养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产 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使用双纸片法进行验证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产生与非产生 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送检尿样本分离1200株尿路感染菌株,其中大肠580株(48.33%),肺炎克雷伯90株(7.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63.33%),产ESBLs大肠(63.79%);产ESBLs大肠和肺炎克雷伯选用敏感度较高的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且产ESBLs大肠对阿米卡星和头孢比肟敏感性高于产ESBLs肺炎克雷伯(P

  • 标签: 尿路感染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路致病性大肠TcpC N端泛素连接酶片段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的信号通路。方法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cpC N端泛素连接酶片段氨基酸序列结构与功能,并预测其功能位点。PCR扩增tcpc N端不同长度片段tcpc-330、tcpc-450和tcpc-510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重组蛋白rTcpC-N110、rTcpC-N150和rTcpC-N170;Detoxi-Gel层析柱去除目的重组蛋白中可能含有的LPS。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rTcpC-N110、rTcpC-N150、rTcpC-N170和rTcpC-TIR分别孵育巨噬细胞后胞内MyD88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上述蛋白质孵育巨噬细胞后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ELISA检测上述蛋白质孵育巨噬细胞后促炎因子水平。结果TcpC N端片段氨基酸序列中第12位半胱氨酸、第104位色氨酸和第106位色氨酸是其泛素连接酶活性的功能位点。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在IPTG诱导下能够有效表达rTcpC-N110、rTcpC-N150和rTcpC-N170,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后均仅见单一蛋白质条带。Detoxi-gel亲和层析柱处理后rTcpC-N110、rTcpC-N150和rTcpC-N170中LPS为阴性。TcpC泛素连接酶片段能够抑制MyD88蛋白水平但不影响其mRNA水平。TcpC泛素连接酶片段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p50和p65的磷酸化。TcpC泛素连接酶片段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的产生。结论rTcpC-N110、rTcpC-N150和rTcpC-N170具有抑制MyD88蛋白水平和NF-κB信号通路活化功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固有免疫活性密切相关。

  • 标签: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TcpC 泛素连接酶 抑制 固有免疫
  • 简介:摘要:大肠属肠杆菌科,为临床常见病原,在医院感染致病菌中,占较大比重,临床治疗效果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细菌得到选择逐渐产生耐药性并广泛传播,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医院内的病人流动频繁、多数病人集中,导致多重耐药更容易产生和播散。因此对医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细菌耐药的分布规律以及药物敏感情况,对有效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川南某三甲医院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大肠的检出和耐药情况,旨在了解大肠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提高诊治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血流感染内外科差异。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356例大肠所致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5例外科患者、201例内科患者,分析内科外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内科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外科患者,内科患者性别与外科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内外科患者产ESBL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外科患者大肠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敏感性较高;内科患者大肠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结论: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血流感染患者中内科患者占比较高、年龄大,产ESBL较高,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有明显差异,进而临床治疗中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结果合理选择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血流感染 内科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cpC对尿路致病性大肠(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引发小鼠膀胱炎的作用,并初步了解其致病机制。方法从尿道向C57BL/6小鼠膀胱滴注109 CFU分泌TcpC的UPEC CFT073wt或敲除tcpc基因的CFT073Δtcpc,构建膀胱炎模型小鼠。3 d后处死小鼠取膀胱观察大体病理变化。膀胱4%多聚甲醛固定24 h后,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TcpC进行定位。采集上述UPEC菌株感染的小鼠尿液,十倍稀释法计数尿液中细菌载量,PCR检测CFT073wt感染组膀胱组织和尿液细菌基因组DNA中是否存在tcpc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FT073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TcpC mRNA和蛋白质水平。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上述UPEC菌株对巨噬细胞NF-κB活化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上述UPEC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细菌和细胞活力。结果与CFT073Δtcpc组相比,CFT073wt组小鼠膀胱明显肿大,膀胱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TcpC。CFT073wt组小鼠尿液中的细菌数量显著多于CFT073Δtcpc组;PCR结果显示,膀胱组织和尿液中的细菌均为CFT073wt。在CFT073wt菌株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胞内TcpC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CFT073wt促进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IκBα的蛋白质水平并抑制p65的磷酸化水平和促炎因子的产生。TcpC有利于CFT073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侵袭。结论TcpC在CFT073wt感染及引发小鼠膀胱炎过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通过抑制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和促炎因子的产生提高CFT073wt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与UPEC致病及逃逸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密切相关。

  • 标签: TcpC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小鼠膀胱炎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临床针对多重耐药大肠所致化脓性骨髓炎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一例伴有糖尿病的多重耐药大肠所致化脓性骨髓炎的患者,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共同对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摸索、调整和优化,并且监督患者用药过程。 结果 患者出院后,于骨科门诊随诊,恢复较好,复查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感染治疗药物实践,可有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临床药师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糖尿病 化脓性骨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4月-2022年6月期间大肠引起泌尿系统感染2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并分析结果。结果:2020年-2022年大肠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耐药性较低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左旋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全部超过50.00%。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12.42%-50.85%之间。结论:2020-2022年某三级医院大肠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为了确保治疗效果需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结合结果选择最佳治疗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泌尿系统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在水质监测中,粪大肠群作为反映水体环境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备受关注,目前粪大肠群的测定方法有多管发酵法和快速纸片法,两者均满足要求,但由于纸片法操作便捷、耗时较短、影响因素少等优势被广泛运用。通过对方法规范中样品保存温度、保存时间以及培养时间等因素进行控制分析,并进行结果分析,为水质监测总大肠群测定提出建议。

  • 标签: 纸片法  粪大肠菌群  水质监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前污泥中粪大肠群的检测方法有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这两种方法均是根据总大肠群具有的生物特性,经过初发酵、平板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复发酵的过程检测污泥中粪大肠群的数量。传统方法检测前须准备大量培养基,检测耗时长,有诸多缺点。现希望通过将固定酶底物法应用于污泥中粪大肠群的检测,缩短检测时间,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的准确率。

  • 标签: 污泥粪大肠菌群  滤膜法  固定酶底物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肠道膜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大肠癌患者(临床多种方式检查均确诊为大肠癌)列为研究的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多种检测的方式,观察组则采取肠道膜群检测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筛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筛查的精准率为95.92%,对照组筛查的精准率为100%,P>0.05,两组数据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道膜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具有较为精准的筛查效果,值得在大肠癌早期的诊断中大力推崇与使用。

  • 标签: 肠道膜菌群检测 大肠癌 早期诊断筛查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海藻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了1例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海藻感染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后换药近1月左右切口痊愈。后行辅助放化疗。随访8月恢复良好。结论  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海藻感染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在手术前后做好感染预防工作,一旦出现要及时进行干预处理。

  • 标签: 直肠癌 Miles 会阴部 海藻希瓦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肠群测试片在化妆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以密集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市场在售的化妆品中,随机抽取15份,利用《化妆品卫生规范》、大肠群测试片,对化妆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在使用前,本研究选取的样品合格率均为100%,大肠、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合格率均为100%。而开封3个月后,样品合格率是86.67%。《化妆品卫生规范》检测方法和大肠群测试片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化妆品开封后,随时间延长,微生物数量会逐渐增多。用大肠群测试片来展开化妆品微生物检测,具有便捷、简单、快速、准确的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大肠菌群测试片 化妆品 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大肠腺瘤癌变的大肠镜活检病理检验特征。方法:2018.8-2021.8,选取术前经大肠镜活检检出的大肠腺瘤癌变患者42例为对象,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42例患者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检出符合率是100.00%。结论:大肠镜活检的大肠腺瘤癌变检出符合率与术后病理学一致,经大肠镜活检确诊后应即刻行切除治疗,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大肠腺瘤癌变 大肠镜 活检病理学 术后病理学
  • 简介:摘要: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光学异构体,文章从索美拉唑的不同制备方法的相关专利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结合了具体审查案例概述了专利综述对如何提高提高审查效率的帮助。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制备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