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大肠和肺炎克雷伯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浏览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1010年1月至1011年11月检验科计算机系统中全部临床科室标本资料,筛选出分离得到大肠和肺炎克雷伯的标本资料。记录菌株来源、送检科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分离出大肠菌株359株,肺炎克雷伯菌株196株;前者主要来源于尿液[111株(33.7%)],后者主要来源于痰液[165株(55.7%)]。大肠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8株(14.5%)]、普外科[69株(19.1%)]和神经外科[56株(15.6%)];肺炎克雷伯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69株(13.3%)]、呼吸内科[50株(16.9%)]和神经外科[36株(11.1%)]。359株大肠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75株,检出率为48.7%;196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产ESBL菌株116株,检出率为39.1%。产ESBL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替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产ESBL大肠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3%、3.4%、5.1%和8.6%,产ESBL肺炎克雷伯耐药率分别为1.6%、3.4%、1.1%和1.8%。结论大肠和肺炎克雷伯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与ESBL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肺炎 耐药性 抗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本文旨在使临床医师更加了解和重视社区获得性大肠耐药性,为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对社区获得性大肠耐药性的现有的国内和国外研究资料及数据进行总结。社区获得性大肠对各类药的耐药率及耐药株各地有所不同,并对某些药的耐药率有增高趋势。因此应该加强社区获得性大肠耐药性的监测及研究,以便及时指导临床调整用药。

  • 标签: 社区获得性感染 埃希氏菌属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该院连续5年大肠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大肠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08—2012年临床分离的大肠,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资料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中共分离出1526株大肠,在尿液标本(33.6%)中检出最多,科室分布以普外科(24.2%)、泌尿外科(17.2%)和急诊科(13.8%)为主;其中ESBLs阳性率51.8%,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检出3株(0.2%,3/152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结论该院大肠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活性最高的药物,但已经出现耐药菌株,应加强耐药性监测,防止其在医院内的流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碳青霉烯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诺氟沙星治疗大肠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共232例。观察致泻性大肠血清型构成以及耐药率。同时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诺氟沙星联合双歧四联活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诺氟沙星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3%,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结论诺氟沙星能够有效治疗大肠感染性腹泻,并且致泻性大肠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低。

  • 标签: 诺氟沙星 大肠埃希菌 感染性腹泻
  • 简介:目的建立-种灵敏、可靠、快速对水中大肠富集和DNA提取的最佳方法组合,以便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方法膜过滤洗脱环节,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富集洗脱,通过平板计数法比较各方法富集洗脱效果;DNA提取环节,采用4种方法进行DNA提取。所得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扩增,定量检测DNA拷贝数,比较各方法的DNA提取效率;并采用最优的方法组合,对模拟水样进行膜过滤和DNA提取,考察全过程的回收率和灵敏度。结果采用加表皮葡萄球菌过滤+漩涡混合器+玻璃棒刮擦洗脱方法(C法),洗脱效率能达到75%-93%;TritonX-100法和磁珠法的线性范围达到6个数量级稀释度(10^0-10^-5),r2分别为0.998和0.999,然而,TritonX—100法更省时,更简便,经济性更好。采用该最优的方法组合,其全过程的回收率为79.7%~104.0%且灵敏度达到1cfu/ml。结论c法+Triton-100法组合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对饮用水中大肠进行富集和DNA提取。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富集 DNA提取 饮用水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110株中,43株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2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3大肠O157非H7(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O157∶H7(χ2=72.010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4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5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O157非H7和大肠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大肠埃希菌O157 药敏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耐药 分子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菌体内药物蓄积水平及其细菌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后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菌体内聚集水平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细菌结构的改变。结果亚抑浓度双黄连分别预处理4,6,8h后,大肠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其中6-8h时较为明显;1/2,1/4,1/8最低抑浓度(MIC)的双黄连预处理6h后,大肠细菌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且不同浓度双黄连预处理细菌后柔红霉素蓄积程度改变具有差异(P〈0.05)。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出现分裂相减少、胞膜缺损、胞质流失等改变。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可以增加柔红霉素在细菌内聚集,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并且能够破坏大肠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

  • 标签: 双黄连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产ESBLs大肠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1年~2013年3年临床标本中的大肠,使用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进行检测,并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大肠中检测出的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三年分别为48.3%,41.7%以及38.2%。在所有感染部位中,痰标本中分离出的产ESBLs大肠检出率均为最高,其次是尿液和分泌物。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最高,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完全耐药。结论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具有逐年下降的特点;有部分药物耐药率逐年增加,并且出现了耐亚胺培南大肠,临床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于ESBLs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 标签: 产ESBLs大肠埃希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采用NASBA技术,建立国境口岸志贺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志贺侵袭性质粒抗原ipa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NASBA检测,并采用人工添加菌株污染样品进行验证.结果NASBA技术检测志贺特异性强,能够从污染样品中扩增出391bp的特异性片段,试验中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灵敏度高,检出限达到8.2pg/μL总RNA;且检测周期短,NASBA反应在42℃90min即可进行有效扩增,24h即可完成样品中目标的筛选.结论因NASBA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等优点,不仅适用于国境口岸现场快速检测志贺,而且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 标签: 志贺氏菌 NASBA检测 国境口岸
  • 简介:摘要沙门是革兰氏阴性,导致伤寒及胃肠炎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病原。沙门通过自身的毒力基因编码一系列的毒力因子以达到其感染宿主的目的。为了更好的研究沙门的致病机理,目前已经建立鼠,牛,线虫等动物模型。通过这些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沙门主要利用其毒力岛1和毒力岛2编码的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改变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促进沙门入侵宿主细胞,并有助于其在宿主细胞的存活和复制。另一方面,宿主的遗传学和抵抗力也影响沙门感染的易感性。本文主要关注沙门感染后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实验室诊断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左下肢皮肤瘢痕、斑块11a。11a前,不慎跌倒擦伤左膝下方皮肤,局部溃烂长期不愈。口服抗生素,外用碘伏,红霉素软膏治疗后无效,当地医院按真菌感染先后予口服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不规则治疗,期间皮损大部分愈合形成瘢痕。其后瘢痕逐渐扩大并时有疼痛。后又在当地医院按“瘢痕疙瘩”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2次,瘢痕未缩小却在边缘渐出现红色斑块,肿胀并有浸润。遂来我院就诊。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裴氏着色霉 治疗
  • 简介:以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为对照,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为总大肠群的代表,通过大量的染色试验,初步探讨菌种龄、涂菌状态、碘液媒染时间和酒精脱色时间4个关键控制点对水质检验中总大肠群革兰氏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龄22-26h,涂菌状态用接种环边缘挑取少量典型分散涂布,碘液媒染时间20-60s,酒精脱色时间30-50s为最优方案。

  • 标签: 总大肠菌群 革兰氏染色 关键控制点
  • 简介: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在世界范围内,5岁以内的儿童约95%至少经历过一次轮状病毒感染,其中约1/5患儿需上医院就诊,1/65患儿需留院治疗,1/293患儿死亡[1],多数死亡病例发生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轮状病毒肠炎以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并可有胃肠道外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布拉酵母是一种真菌类微生态制剂,有文献资料显示,其能明显缩短急性腹泻病人的病程及住院时间[2,3]。本次研究观察布拉酵母佐治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布拉氏酵母菌 疗效观察 佐治 婴幼儿急性腹泻 胃肠道症状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陕西省野兔寄生蜱对土拉弗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布旗拖蜱法采集游离蜱、逆毛拣蜱法采集寄生蜱和巢式-PCR法进行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调查获得陕西省蜱类有15种,其中野兔寄生蜱有7种,占已知蜱种46.67%。应用巢式-PCR法对蜱体内携带土拉弗进行了检测,野兔寄生蜱仅有边缘革蜱和森林革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游离蜱仅有达吉斯坦革蜱、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自然感染土拉弗。结论陕西省蜱类是土拉弗病的潜在媒介。

  • 标签: 野兔 寄生蜱 土拉弗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卡肺孢子肺炎(PCP)的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P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0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影像学特点。结果AIDS合并PCP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常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典型的胸部影像学特征为双肺磨玻璃影。60例患者中仅4例找到肺孢子包囊,确诊为PCP,其余患者均为临床诊断。主要治疗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100%)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43.3%)。结论临床凡遇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者,特别是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时,应高度警惕AIDS合并PCP可能,尽早给予SMZco诊断性治疗,减少误诊率及病死率。

  • 标签: 艾滋病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临床特点 胸部影像学特点
  • 简介:今年2月,西非爆发博拉病毒疫情,截至8月19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达2240例,1229人丧生,其中以几内亚最为严重。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这次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截至发稿时间,疫情仍在持续恶化中。

  • 标签: 病毒 西非国家 经济共同体 疾病控制 欧洲联盟 死亡人数
  • 简介:【新闻】2014年8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最近在西非肆虐的"博拉"病毒已导致826人死亡,比前一次报告时的729人足足多了近百人。【博拉病毒】"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 标签: 疯狂 刚果民主共和国 世界卫生组织 数据显示 病毒 扎伊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拉酵母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布拉酵母散剂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胆红素变化情况以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76.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拉酵母散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拉酵母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2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85例)给予常规蓝光等治疗,观察组(1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结果布拉酵母辅助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布拉酵母治疗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高胆红素 布拉氏酵母菌 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