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择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集的142例经过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发现有细胞学异常的宫颈细胞标本作为异常组,另择取同期126例经过宫颈液基细胞检查未发现细胞学异常的宫颈细胞标本作为对照组,对宫颈病变与HPV多重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过检测,异常组HPV阳性率为88.73%,对照组HPV阳性率为29.37%;伴随病变级别增加不同病变组的阳性率也随之增加,不同病变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PV阳性患者中,多重感染占比为44.17%,单一感染占比为55.83%;随着感染型别数增加多重感染比例随之降低;除宫颈鳞癌之外,在其他病变组中HPV多重感染占比随宫颈病变级别增加而增加,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PV总感染率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宫颈癌的出现可能与高危亚型感染的协同力与致病力相关。

  • 标签: HPV 多重感染 宫颈病变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新生儿科住院患儿298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季节、来源的多重耐药菌株患儿的比例,比较其感染部位、抗生素使用情况及耐药菌种类差异,同时分析探讨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冬季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发病几率较高,多发于呼吸系统、皮肤、血液等;早产儿及日龄5d以内者发病率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体数据分析发现174例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儿成功救治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史者有142例(81.61%),感染前最常见使用抗生素为三代头孢、氨基广谱青霉素及酞脉类广谱抗生素。结论新生儿由于不成熟的生理特征及不完善免疫系统功能,是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强化综合措施,减少人员接触,及时消毒,加强医生抗生素合理应用观念的培养及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检测能够对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治。

  • 标签: 新生儿科 多重闹药菌株感染 抗生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5年下半年20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主要部位为尿路感染34.78%(72/207),呼吸道感染14.98%(31/207);分布科室主要为泌尿外科24.64%(51株),肾内科10.14%(21株),呼吸内科14.98%(31株);菌株分离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3.09%(172株),肺炎克雷伯菌9.18%(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86%(8株)。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对保持较好的敏感性外,对其它抗生素均严重耐药。结论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合理选择及使用抗生素。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疾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有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感染疾病科接受治疗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4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1.43%。结论有效的护理对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感染疾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感染原因,探究对患者护理对策。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收治的3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感染率6.67%共1例,明显较对照组13.33%共2例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呼吸内科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情况,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呼吸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MDR-AB)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空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经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感染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P=0.006),免疫抑制病史(P=0.001),降钙素原(P〈0.001)和乳酸脱氢酶(P=0.033)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免疫抑制病史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年龄、免疫抑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菌 预后 免疫抑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科手术后的10例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的10例骨科手术并发感染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0例骨科术后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治疗护理后,7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症状发生好转、1例患者没有明显效果,护理有效率高达90%。10例患者对护理效果都比较满意,没有产生差错和纠纷的病例,护理满意度100%。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使专业护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护理工作中提高责任心,按照护理计划及操作重点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对护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测,以免患者发生感染后产生各类并发症,进而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骨科术后患者 感染并发症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36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2016年12月~2017年7月我院36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可避免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

  • 标签: 护理 ICU 多重耐药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方式。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以及总结可知0.47%的患者为大肠埃希菌,6.15%的患者为铜绿假单胞菌,17.02%的患者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3.75%的患者为屎肠球菌,0.71%的患者为肺炎克雷伯菌。此外,75%的患者感染发生位置为泌尿道,20%的患者感染发生位置为呼吸道,5%的患者为血液系统感染。结论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严格防范操作,加大高危病房的管理力度,进行良好消毒等护理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方式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医院 2015年 10月— 2016年 4月年收治 的血液病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0例 ,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 者,两组患者均通过抗茵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血药浓度监测,了解相关情况,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实施置管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只实施简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两组血液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很明显看出,实施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治疗质量明显提高,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结论:血液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常会造成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据患者实际的患病情况,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治疗质量,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血液病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人住1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ICU(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其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23日至2017年3月19日我院70例综合ICU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基础干预,在此操作下,予以观察组针对性护理措施。分析所有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对比两组好转及住院情况。结果在感染部位方面,以呼吸道所占比例最大,数据为58.57%,其次为泌尿系统(22.86%);在细菌类别方面,以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最大(35.7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2.86%)、鲍曼不动杆菌(20.00%);观察组好转时间(4.08±0.67)d、住院时间(7.31±0.90)d均显然低于对照组指标,P<0.05。结论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概率较高,临床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风险,利于疾病康复及预后改善。

  • 标签: 综合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烧伤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总结有效可行的护理对策,防止医院内感染流行爆发。结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呈迅速增加趋势,加强烧伤病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严格使用抗生素,延缓耐药菌发展,做好手卫生和基础护理、防范好交叉感染是降低烧伤病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并有针对性地干预和培训护理工作。

  • 标签: 烧伤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在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以“提高医护人员多重耐药感染防控能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比较QCC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结果QCC活动实施后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实施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同时提高圈员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体会。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1863例细菌标本,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以及数量。结果共培养出500株致病菌,多重耐药菌436株,占87.2%,鲍曼不动杆菌是最为常见的耐药菌株,占95.7%,而后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占94.3%,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的耐药菌比例最高,占100%。呼吸系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最为常见的一个部位,占78.4%。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致病菌是多重耐药菌,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部位,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 标签: ICU(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耐药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讨预防、控制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ICU接受治疗的320例患者向检验科微生物室运送的脓液、痰液、血液、引流液等标本810份为本次研究对象,810份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04份,其中多重耐药菌90株,对其多重耐药菌数量、种类、感染部位等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感染,观察其临床干预疗效。结果90株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32例,肺炎克雷伯菌4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11例;90株多重耐药菌分别来自患者不同部位,泌尿系统27有例,呼吸系统39例,伤口14例,血液10例,对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暴发。结论多重耐药菌目前已成为我院综合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积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综合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菌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