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垂体腺瘤共振动态增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腺瘤的患者共52例,将患者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是否顺利完成检查,有无造影剂渗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未完成检查,有6例患者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干预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2例,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8例,不良反应率为33.33%,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垂体腺瘤共振动动态增强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并且造影剂渗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垂体微腺瘤共振态增强 应用 分析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腺瘤患者, 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 检出率为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 检出率为94.7%, 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垂体微腺瘤 
  • 简介:目的定量分析动态增强MRI诊断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各参数指标,探索各参数的最佳阈值。方法分析30例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及30名健康女性腺垂体动态增强MRI,比较泌乳素腺瘤与正常腺垂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形态、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采用ROC法确定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阈值,并计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当以达峰时间66s作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为76.70%,特异度为84.40%;以强化斜率为2.015作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为88.50%,特异度为67.10%;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联合诊断的诊断点为0.566时,其敏感度92.20%,特异度87.53%。结论可将动态增强MR扫描达峰时间66s、强化斜率2.015及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联合诊断点为0.566作为诊断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参考阈值。

  • 标签: 垂体 前叶 腺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诊断需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MRI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垂体局限性低密灶是诊断腺瘤重要的直接征象。但就MRI而言,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垂体腺瘤的准确率差异较大(45%~100%)。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腺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对62例经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诊断为垂体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信号特征。结果: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这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为显著。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诊断垂体腺瘤首选强化方法。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 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腺瘤患者, 均使用 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腺瘤经平扫检出 25例, 检出率为 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 36例, 检出率为 94.7%, 其中 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 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pituitary microadenoma.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pituitary microadenoma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ll patients were scanned with 3.0T MR, including plain sca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can and delayed scan. Results 25 of 38 pituitary microadenomas were detected by plain sca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65.8%, 36 by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ca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94.7%, 11 of them were normal patients.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showed that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umor area, and there was a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 Delayed scanning showed that pituitary microadenoma tissue could be enhanced slowly. In 7 cases, delayed scanning showed signal enhancement in tumor area, but it was still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and in 4 cases, delayed scanning signal in tumor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pituitary tissue. Conclusion 3.0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has the characteristic detection signal in the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diagnosis. 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 can be used as a regular inspection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样本均为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垂体腺瘤患者,共计收录50例,均收录于2019.2——2022.1期间,样本入组后均接受磁共振平扫、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并统计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分析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表现,来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针对50例垂体腺瘤患者开展磁共振平扫、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两种诊断方案,结果显示采用磁共振平扫进行检查时共计检出阳性33例,该诊断方式的检出率为66.00%;采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检查时,检出阳性47例,该诊断方式的检出率为94.00%;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垂体腺瘤诊断中,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明显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阳性检出率 诊断价值
  • 简介: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韵10%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垂体腺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由于其主要症状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不调、不育)及视功能障碍,需行适当的治疗。目前,除垂体泌乳素(PRL)腺瘤可以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的肿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如何以最小的创伤切除肿瘤并保全病人的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垂体腺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

  • 标签: 垂体肿瘤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内镜 神经导航
  • 简介:目的研究58例垂体腺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总结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经验。方法对5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腺瘤的病例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58例垂体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46例,多发12例。MRI平扫T1WI36例为低或稍低信号,20例为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T2肌36例为高或稍高信号,18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或稍低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52例为低或稍低信号,6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垂体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MRI可作为垂体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MRI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ACTH腺瘤,尤其是患者有临床症状、体征而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时腺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105例垂体ACTH腺瘤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经验和随访结果。方法:1984年至2002年间,采用经蝶手术入路治疗ACTH腺瘤患者105例。术前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垂体腺瘤54例;影像学阴性,临床为0级腺瘤51例。术前内分泌学检查,102例(97%)患者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92例(88%)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其中最小肿瘤直径仅为1~2mm。随访1~18年,腺瘤Ⅰ级和0级治愈率分别为82%和92%。结论:ACTH腺瘤中约半数影像学上未能确诊,结合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有助于库欣氏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对垂体ACTH腺瘤,特别是0级腺瘤患者具有明确疗效。

  • 标签: 库欣氏病 微腺瘤 诊断 经蝶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对不同方式检出率和影像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检出率上,1.5T核磁共振检查(68例97.14%)高于CT检查(53例7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53,p=0.000)。CT影像学表现主要有垂体出现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有着较为均匀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同时病变出现扩展能够累及海绵窦;1.5T核磁共振影像学上显示患者肿瘤位置都处于鞍区,平均肿瘤直径为(0.44±0.13)cm,肿瘤边界清晰且呈现出椭圆形或者圆形。50例患者在T1W1信号上为等、稍低信号,20例是高信号。在增强扫描后,12例患者病灶具有低信号特点,和正常垂体信号能够进行有效区分。

  • 标签: 1.5T核磁共振 CT检查 检出率 垂体微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方法报告15例手术,分析其经验和教训。结果临床诊断PRL腺瘤10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3例。手术全切肿瘤13例,大部切除2例,2例病理未证实肿瘤。男性PRL腺瘤疗效差,ACTH腺瘤手术切除常有一定难度。结论并非所有垂体腺瘤都适于手术,宜慎重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强调正确利用局部解剖关系,准确定位,合理止血,争取彻底切除。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单鼻孔经蝶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侵袭手术(显微或神经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PAs)的鞍底修复技术与效果。方法对入院的458例PAs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侵袭手术切除肿瘤,以不同的手术技术修复鞍底。其中299例(65.3%)为PAs切除后鞍隔膜完好,无脑脊液(CSF)漏,仅有鞍底骨质缺损而行“单纯鞍底修复术”;159例(34.7%)因术中鞍隔膜破裂而有CSF漏液,行“严密鞍底修复术”。结果432例(94.3%)鞍底修复术后疗效良好,未出现CSF漏和其它并发症;26例(5.7%)经蝶术后发生CSF漏,其中18例行早期修补术,8例以腰椎穿刺CSF持续引流而治愈。结论对施行经蝶入路侵袭手术切除PAs后的鞍底修复很有必要,这是防止CSF漏和垂体脱位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微侵袭神经外科 鞍底修复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女,33岁,因泌乳4个月、闭经2个月伴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d入院。在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泌乳素也明显增高。但未予正规治疗。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脓肿 手术
  • 简介:垂体区占位病变绝大多数是垂体腺瘤,临床上时有非垂体腺瘤垂体区占位病变误认为垂体腺瘤,并行不恰当的治疗。本文回顾分析2004年至2010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9例非垂体腺瘤垂体区占位病变的诊治,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

  • 标签: 库欣综合征 库欣病 双侧岩下窦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方法7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手术中肿瘤的质地分为3组质软组(A组,36例),质中等组(B组,22例)和质韧组(C组,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扫描,测量T1WI及T2WI肿瘤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和强化前后肿瘤T1WI信号强度比值,与其术中所见腺瘤质地相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分别为1.32±0.18、0.89±0.32、0.76±0.2,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1.25±0.28、1.48±0.33、1.91±0.4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WI瘤体/白质均值2.29±0.22、1.87±0.12、1.38±0.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在术前简易而准确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上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值>2.0垂体腺瘤质地软,<1.7质地硬韧,比值介于1.7与2.0之间质地中等;对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腺瘤肿瘤质地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垂体瘤是良性的.但局部侵犯到邻近的组织如海绵窦和硬脑膜并不少见。一些具有这样侵袭性的肿瘤对常规的治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倾向于复发。尽管有几个基于组织分析的分子标记已有应用.但早期预测哪些垂体肿瘤会复发和/或表现出侵人性仍有困难。针对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但在一些病例中效果欠理想。早期诊断并早期使用多模态的综合治疗对一些侵袭性/复发性的垂体腺瘤可能是有效的。要开发治疗这些亚型的垂体腺瘤的额外的治疗选择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在就诊时就明确侵袭性和,或复发性的垂体肿瘤的诊断.但更广泛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标准化的使用“非典型垂体腺瘤”的组织病理学标准,对早期诊断有辅助意义。早期积极治疗是必要的.而最近探索的靶向治疗也可能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瘤 治疗表现 垂体癌 侵袭性垂体瘤 分子标记技术 组织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动态对比增强征象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应用,研究其影像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4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的T1WI、T2WI、ADC、动态对比增强MR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等;并与1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non-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NIPA)进行比较,观察两者在MR征象、ADC值和T1WI、T2WI图像上的肿瘤/白质信号强度比值和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强化峰值时间、平均强化速率方面的差异。所有病例术后复查MR增强扫描以及相关激素表达水平,用来评估预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IPA影像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Knosp分级、ADC值在IPA与NIPA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44、21.818、28.596,t值分别为5.869、11.720,P值均<0.05)。T1WI、T2WI和增强不均质信号大部分发生于IPA组(P<0.05),IPA呈快速强化和快速消退的双期强化特征,鞍内瘤体与海绵窦侵袭性瘤体强化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T1信号强度、扩散受限、双期强化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2WI瘤体/白质信号两者的比值和ADC值与IPA瘤体质地呈明显相关性。IPA中全切除9例(19%),次全切除25例(53%),部分切除13例(28%)。术后治愈9例(19%),症状改善29例(62%),缓解6例(13%),未愈3例(6%)。术后进行药物治疗7例,放射辅助治疗15例。术后随访7~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复发8例(17%)。IPA肿瘤质地不同,其手术全切/次全切除率、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nosp分级、肿瘤大小、T2WI瘤体/白质比值与IPA复发有关(P值均<0.05)。结论通过MR、弥散加权成像征象分析肿瘤在蝶鞍区的分布、形状、大小、ADC值及信号差异,有助于诊断IPA。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特征可以早期判断IPA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通过影像征象评估肿瘤的质地,从而更好地评估IPA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 标签: 垂体瘤 侵袭性 磁共振成像 特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