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呈锥样突起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有对遗传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分析及线粒体基因组等,酶学研究主要是对裂解酶及抑制成分。此外,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及慢性角膜损伤(揉眼、角膜接触镜的配戴、紫外线)等也与圆锥角膜的发病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04-309)

  • 标签: 圆锥角膜 遗传学 酶学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角膜胶原交联术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个性化调整术中能量使用等,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2-246)

  • 标签: 圆锥角膜 超薄角膜 角膜扩张 角膜胶原交联术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好发于青春期、以角膜突出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起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进展期圆锥角膜较易通过临床症状及眼前节检查发现,而早期圆锥角膜(包括可疑圆锥角膜、亚临床圆锥角膜、顿挫型圆锥角膜)由于视力下降不明显、角膜改变较轻微,难以通过一般检查发现,目前通常采用角膜地形图进行判断。相干光断层扫描作为另一种角膜形态学检测方法,逐渐受到重视,作为角膜地形图的辅助诊断手段。眼反应分析仪及Corvis ST设备通过测量眼生物力学参数,可发现早于形态学变化的角膜结构改变。以上方法均可得到数量可观的参数,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尝试用于探索圆锥角膜参数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实现早期诊断。此外,易感基因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筛查高风险人群,提醒定期检查、尽早发现异常并干预。(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60-65)

  • 标签: 圆锥角膜/诊断 Corvis ST生物力学指数 形态生物力学指数 上皮层最大扩张指数 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早期至中期通过配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或角膜基质环植入术以矫正视力,晚期进行角膜移植术。18岁之前儿童圆锥角膜的病情较成人更严重。对儿童圆锥角膜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延缓角膜移植术的时间。角膜交联是阻止或延缓该疾病进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儿童圆锥角膜。本文对儿童圆锥角膜常见的角膜交联治疗方案进行综述,评估其手术效果,为儿童圆锥角膜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圆锥角膜,儿童 交联术,角膜 进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式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中晚期圆锥角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晚期圆锥角膜39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20例(22只眼)行改良式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MDALK),B组19例(20只眼)行常规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散光度、平均前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后弹力层皱褶以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8个月,A组裸眼视力优于B组(t=-2.57,P=0.014);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相近(t=-1.80,P=0.080);A组近视度低于B组(t=2.56,P=0.015)。两组散光、平均前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MDALK组后弹力层皱褶发生率低于DALK组(χ2=4.89,P=0.027)。结论中晚期圆锥角膜患者MDALK术后较DALK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有效降低后弹力层皱褶发生率,更安全可靠。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移植术,穿透性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系统评价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0年1月起至2021年5月发表的与圆锥角膜发生和进展有关的高质量分析性研究设计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分类指标的合并效应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以Q检验和I2检验评价文献中各结局指标的异质性,异质性分析P>0.1或I2≤50%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I2>50%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采用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文献中评估指标的异质性来源。采用Egger检验、Harbord检验、Peters检验及漏斗图综合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病例对照研究18篇和队列研究3篇,研究资料来自10个国家,纳入圆锥角膜病例共30 124例,对照者59 012例,NOS评分均≥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OR:8.68,95% CI:6.30~11.97)、揉眼(OR:4.62,95% CI:3.75~5.70)、变态反应(OR:2.34,95% CI:1.73~3.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R:1.53,95% CI:1.12~2.10)和唐氏综合征(OR:7.09,95% CI:4.19~11.99)是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0.63,95% CI:0.50~0.79)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二尖瓣脱垂非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异质性部分来源于具体疾病分类,糖尿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异质性全部由病例来源产生;敏感性分析显示,改变分析模型后结果稳健。所纳入的文献间均无发表偏倚。结论家族史、揉眼、变态反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为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圆锥角膜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作者: 闫春晓 亓晓琳 王妙霖 张立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大连市眼科医院,大连 11603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济南250021
  • 简介:摘要1例24岁双眼夜间视力下降2年男性患者,5年前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双眼近视眼,过敏性结膜炎病史3年,临床经检查诊断为双眼圆锥角膜。行双眼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随访6个月,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核黄素与纤维氨基交联成功,圆锥角膜无进展。针对角膜屈光手术候选患者群体,临床应高度重视圆锥角膜的早期全面筛查,以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长期安全性。

  • 标签: 圆锥角膜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激光,准分子 胶原 交联试剂 上皮,角膜 显微镜检查,共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佩戴硬性高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对轻中度圆锥角膜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至2017年验配RGP、佩戴2年后更换镜片的轻中度圆锥角膜45例(74眼),比较佩戴前及佩戴2年后屈光度及视力等各项参数。结果佩戴RGP前后两次最陡经线上角膜屈光力[(52.03±7.93)D与(51.52±6.52)D]、中央角膜厚度[(467.69±74.59)μm与(469.05±68.69)μm]、适配RGP基弧[(7.22±0.64)mm与(7.23±0.61)mm]、RGP屈光度[(-7.11±4.01)D与(-7.62±4.84)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0.24、-0.30、1.29;P=0.369、0.814、0.768、0.203);而代表角膜前表面平均散光的Simk’s散光值在佩戴2年后为(-2.75±2.31)D低于佩戴前的(-3.88±3.02)D(t=-4.08,P<0.001)、RGP视力(logMAR)0.02±0.09较初戴时的0.06±0.09提高(t=-3.55,P=0.001)。距角膜中央3.0 mm以内及3.1~5.0 mm两区域内的平均角膜屈光力在佩戴后2年均有所增加(t=-2.67,P=0.010;t=-5.04,P<0.001)。而5.1~7.0 mm区域的平均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在配戴后2年却有所减小(t=2.00, P=0.049;t=3.70,P<0.001)。结论佩戴RGP能有效控制轻中度圆锥角膜进展。

  • 标签: 圆锥角膜 镜,接触,角膜,透气性,硬性 效果,控制 原因,控制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扩张性角膜疾病,表现为中央或颞下侧角膜局部变薄扩张呈圆锥状隆起。研究显示其发病与体内组织蛋白、酶、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的改变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以性激素为代表的多种激素已被发现对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分析激素对圆锥角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求激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作用,以期发现圆锥角膜治疗中的新靶点,为临床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圆锥角膜 激素类 胶原
  • 作者: 谢怡 刘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 51802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的诊断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而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各种结合了角膜形态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是圆锥角膜诊断中的有效补充,并提供了一定的决策支持,这类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提高读图效率、减少人为误判几率并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本文通过归纳既往辅助诊断圆锥角膜的机器学习模型,帮助研究者们了解圆锥角膜智能诊断领域的相关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机器学习研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圆锥角膜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角膜地形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巩膜镜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巩膜镜的圆锥角膜患者18例(26眼)。根据圆锥角膜Amesler-Krumeich分级,I级9眼,II级3眼,III级4眼,IV级10眼。所有患者均经规范验配程序试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因RGPCL不耐受、RGPCL适配不佳等原因选择验配巩膜镜。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和Pentacam检查等。应用巩膜镜试戴片试戴,分别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荧光素染色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适配评估。评估镜片与中央角膜和周边间隙,以及周边着陆区匹配情况,并评估戴镜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主观舒适度。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圆锥角膜患者初戴巩膜镜时,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示巩膜镜定位良好。通过前节OCT观察初始角膜中央间隙为(212±58)μm;配戴巩膜镜4 h后,角膜中央间隙为(164±58)μm,鼻侧为(101±38)μm,下方为(224±135)μm,颞侧为(103±72)μm,上方为(89±45)μm,镜片边缘结膜血管未见异常。裸眼视力(UCVA)、框架眼镜BCVA、RGPCL配戴后BCVA及巩膜镜配戴后BCVA(LogMAR)分别为1.35(1.00, 2.00)、0.52(0.22, 0.79)、0.15(0, 0.30)、0.10(0, 0.22),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较UCVA、框架眼镜BCVA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0, P<0.001; χ2=31.08,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与RGPCL配戴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配戴巩膜镜4 h后,22眼(22/26)主诉戴镜后舒适或非常舒适;24眼(24/26)主诉戴镜视物良好或非常良好。结论:圆锥角膜配戴巩膜镜定位良好,舒适度也良好,通过配戴巩膜镜可有效提升矫正视力。巩膜镜是圆锥角膜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巩膜镜 圆锥角膜 框架眼镜 硬性透气性接触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应力-应变指数(SSI)对于不同分期或程度的圆锥角膜的诊断效力,以及其与第1次压平硬度(SPA1)在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青岛眼科医院确诊的临床期圆锥角膜(CKC)患者94例(113只眼)作为CKC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25例,年龄(20.82±4.53)岁;并进一步按疾病程度分为轻(35例,36只眼)、中(36例,40只眼)、重度(33例,37只眼)3个亚组;纳入CKC组56例单眼发病患者的未发病眼作为亚临床期圆锥角膜(SKC)组;纳入健康者91例(91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眼均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检查获取角膜平均曲率(Km)、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角膜顶点和距顶点2 mm处的形变幅度比值(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ósio相关厚度(ARTH)、角膜中央厚度(CCT)、SPA1及SSI等参数进行比较。另收集CKC组中行CXL术的48例(65只眼)患者资料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检查上述参数。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配对t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Pearson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KC组的SPA1约为对照组的85.53%(87.92±12.38和102.79±11.74;t=-6.614,P<0.001),而SSI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5,P=0.916)。CKC组的SPA1约为对照组的52.87%(54.35±14.70和102.79±11.74;t=25.985,P<0.001),SSI约为对照组的67.96%(0.70±0.14和1.03±0.14;t=-15.305,P<0.001)。轻、中、重度亚组的SPA1分别为64.27±12.12、55.22±12.23、43.75±12.33,SSI分别为0.78±0.14、0.71±0.11、0.61±0.0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A1对SKC具有良好的鉴别力(曲线下面积为0.802),而SSI则无诊断价值(P=0.869);相比SSI,SPA1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鉴别力更高,其中鉴别轻度CKC与SK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对照组、SKC组及CKC组SSI均与SPA1呈正相关(r=0.278,0.368,0.550)、与DAR(r=-0.346,-0.462,-0.547)、IR(r=-0.612,-0.591,-0.718)呈负相关(均P<0.001)。圆锥角膜患者CXL术后6、12个月,Kmax相比术前明显降低(t=4.029,3.633;均P<0.001);SPA1则在术后6、12个月明显上升(t=-3.960,-4.500;均P<0.001);但SSI仅于术后3个月有所增加(t=-2.577,P=0.012),术后6、12个月回降至术前。结论SKC眼SSI无明显变化,CKC眼的SSI降低,且程度越重降低越明显;SSI与DAR、IR及SPA1具有相关性;SSI对不同分期及程度的圆锥角膜的诊断效力不如SPA1。圆锥角膜眼行CXL术后中期SPA1与临床效果的一致性较SSI更高。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试剂 胶原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 弹性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变薄并呈锥形向前突起为特征的进展性角膜疾病。亚临床圆锥角膜缺乏临床表现及特征,目前尚无明确可行的诊断标准。现笔者对近年来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及筛查的研究进展,包括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角膜生物力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的诊断参数、角膜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的联合诊断参数的研究以及AI辅助的圆锥角膜诊断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圆锥角膜 亚临床圆锥角膜 角膜地形图 角膜生物力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反射强。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恢复,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反射进一步增强,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5.75)、2.50(1.00,5.75)、79.00(64.25,94.00)个/mm2,与术前的347.00(345.00,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1.01;P=0.259,0.351)。结论圆锥角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 标签: 圆锥角膜 显微镜检查,共焦 胶原 交联试剂 角膜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眼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1年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适配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自2018年5至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门诊接受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1例(53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20.46±4.15)岁。根据角膜最薄点厚度是否≥450 μm分为去上皮组(33只眼)和经上皮组(20只眼),分别采用去上皮术式和经上皮术式行CXL。术前及术后6周适配RGPCL并追踪配适情况至术后12个月。所有患眼术前和术后6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最薄点厚度,术前、术后6周和3、6、12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取平坦角膜曲率(Kf)、陡峭角膜曲率(Ks)及最大角膜曲率(Kmax)。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周时两组框架镜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最薄点厚度较术前无改变,但Kf、Ks及Kmax均增加(P均<0.05);至术后3个月两组Kmax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去上皮术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5.46±6.02)、(55.17±5.83)、(55.14±6.15)、(54.57±6.08)D,其中术后12个月下降显著,为(0.89±1.45)D(t=2.25,P=0.001);经上皮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Kmax分别为(59.43±8.98)、(57.97±8.79)、(58.19±8.37)、(56.94±7.19)D,术后3、6及12个月均下降显著,且降幅更大,分别为(1.46±2.09)、(1.25±1.82)、(2.49±3.64)D(t=3.12,3.06,3.50;P=0.006,0.006,0.007)。术后两组RGPCL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及直径均无改变,但RGPCL基弧均减小,去上皮组减小0.07 mm而经上皮组减小0.13 mm(P均<0.05);另外,去上皮组术后抬边翘设计10只眼,较术前8只眼增加,而经上皮组术前(7只眼)较术后(4只眼)减少。环曲面边翘设计眼两组均较术前增多,去上皮组术前为2只眼,术后增加至3只眼,经上皮组术前为1只眼,术后增加至4只眼。两组术后6及12个月时RGPCL配适可接受率均较术后6周增加。结论圆锥角膜患眼行CXL术后6周,角膜略变凸后逐渐恢复并变平,经上皮术式效果更好;术后6周配适RGPCL的基弧较术前变陡,边翘环曲面设计需求增加,但抬边翘设计两种术式变化不同;RGPCL于术后1年仍可良好配适。

  • 标签: 圆锥角膜 胶原 交联试剂 接触镜 角膜地形图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角膜混浊可由创伤、感染、水肿和营养不良等多种病因引起,传统主观评估角膜混浊程度的方法是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近年来采用分光光度法、散射计、Scheimpflug断层扫描系统、相干光断层扫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进行评估,但尚缺乏被广泛采用的标准化量化评估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10-317)

  • 标签: 角膜混浊 评估方法